国内的火锅卖场数约为47.1万家,需要品牌
方必须有着大众记忆点(比如海底捞的服务,呷浦呷浦的麻酱)。那么,捞王的秘笈是否只有胡椒猪肚鸡呢?答案很明显,并不是。在新眸看来,胡椒猪肚鸡只是表象,捞王能打开市场并站稳脚跟主要有两点:
1、捞王真正将粤式清汤锅带到了长三角。国内火锅行业可谓百花齐放,中有川渝红汤辣锅、西安羊肉火锅,北有老北京火锅,南有深广粤式火锅,还有贵阳的酸汤鱼锅、昆明的菌菇火锅等,其中,重庆和四川作为麻辣口味火锅的发源地,门店数目分别为3万家和4万家,占全国的18.4%,广粤式火锅门店数目排名第二,有超过3万家门店。
在川渝火锅赛道几近饱和、粤式火锅发展一片利好的情景下,创始人李裕成选择了翻山越岭,将粤式火锅从珠三角地区带到了长三角地区,在江浙沪开了116家门店。这种做法一方面回避了广东地区粤式火锅的高度竞争,另一方面,长三角地区的消费者饮食口味普遍偏淡、偏甜,对清淡养生锅底的接纳程度很高。
2、捞王的差异化策略有着强记忆点。一个有趣的问题是,火锅品牌那么多,为何只有呷哺呷哺、海底捞、巴奴等品牌家喻户晓?要知道,火锅的盈利点并不多,因此,想要在火锅赛道享有一席之地,一方面要让消费者形成口味上的差异,另一方面也要寻求火锅底料、涮菜之外的竞争爆品。
捞王主要面向的是长三角地区青年群体,“清淡养生”、“煲汤喝汤”是他们的主流诉求。捞王也抓住了消费者的小心思,在门店前厅设置摄像头,专门投射后厨慢炖煲汤的全过程,在川渝红汤火锅占主导的口味下,胡椒猪肚鸡拥有极佳的味觉辨识度,除此之外,捞王在菜品上也打造出了爆浆手打虾丸、花生冰沙、双腊煲仔饭等爆品,这些爆品上榜了网红必点清单,让它在广式养生火锅的细分赛道上多了一份筹码。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捞王在产品定位和地域布局上做出了正确抉择,让品牌得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同质竞争,在细分赛道中寻找差异化竞争,辅之以招牌和爆品,塑造了一定记忆点,以上打法均可被认为捞王成为黑马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捞王vs海底捞,谁更胜一筹?
火锅圈有个奇怪现象:一边是捞王冲刺IPO,一边是海底捞股价下滑。
很多人都在预测,捞王未来能否代替海底捞成为火锅界的“新一哥”。但就从当下来看,无论是规模体量、收入盈利,还是市场地位、品牌影响力,都无疑是一场实力悬殊的角逐:要知道,从1994年第一家门店成立,到2018年港股上市,再到现在千亿元市值,海底捞在火锅圈已经立足脚跟、稳居榜一。
根据海底捞2021年中期财报,2021年上半年,海底捞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200.94亿元和9650万元,是捞王同期的31倍和4.5倍,海底捞的整体翻台率为3.0次/天,线下总门店数达1597家,注册会员人数超过3000万人。对比这三项指标,捞王仅为海底捞的80%、8.4%和11.1%。
除了火锅涮锅的常规菜品,海底捞也有自己的“捞派”特色菜,包括捞派黄喉、捞派毛肚、捞派豆花等等,打出了菜品招牌和口碑。而且,在服务方面,海底捞在细节上做到了极致:随时更换的热毛巾、总是喝不完的饮料、个性化生日庆祝、卫生间齐全的清洁用品、免费优质的美甲服务等。
和海底捞28年的运营历史相比,捞王在品牌口碑、门店规模相对薄弱,因此,市场对捞王的担忧,也不无逻辑。作为一个迁徙后发家的火锅品牌,捞王的下一步扩张其实写满了不确定性,从消费者口味偏好来看,江浙沪地区偏甜淡口的饮食习惯是捞王能够在此立足的重要条件之一,然而川渝地区的朝天椒们对清汤寡水似乎并不买账,发源地广东的粤式火锅市场已经接近饱和,“返乡”也不一定行得通。
根据招股书,捞王上市募资的金额将一部分用于建设中央工厂,另一部分则用于开设新门店。在未来3年内,分别计划扩张49、75和103家捞王门店,主要布局在新一线和二线城市。招股书中也提到,捞王持续推进餐厅快速扩张的风险及不确定因素包括:劳动力成本增加、食品供应风险、激烈的竞争和市场变化、无法维持市场地位等。
需要注意的是,火锅赛道在资本市场涉足并不深,但行业竞争激烈程度并不比其他领域低,大量的资本都已经徘徊在火锅店门口,等待一声枪响。火锅赛道是一场马拉松,参与者多、战线长的特点,让整个比赛拥有很大的想象力,但回归点还是在逐步扩张、精耕细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