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山东食物,外人似乎第一印象是煎饼或“高配版”煎饼大葱。好像煎饼已经成为山东人的标签。
事实上,山东食物很丰富。老菜长期以来一直是八大菜系中的佼佼者,经典料理也数不胜数,如糖醋黄鲤、葱烧海参、口田大肠、油尘虾、海鲜豆腐等,都是非常有代表性、好吃的罗安。
那么为什么偏偏等级低的煎饼能成为山东食物代表呢?
事实上,煎饼也不是所有山东人都喜欢吃的食物。主要流行于鲁南、鲁中、鲁西南地区。笔者是山东烟台人。从小到大都没见过煎饼。更不用说一个人吃了。
直到进入济南大学,我第一次见到煎饼,但我没有吃过,也没有兴趣吃这道菜。后来找临沂的老婆吃了,但吃了几次就放弃了。
所以煎饼其实只是山东地区的食物,并没有那么普遍。
有一次《奔跑吧兄弟》来山东济南录制,还专门负责吃煎饼的过程,结果引起了很多山东人的反感,山东食物那么多,为什么偏偏要选择煎饼?这是地域歧视!
抱怨就是抱怨。这也说明了一个现实。也就是说,在外人眼里,煎饼是山东最有名的食物。
那么煎饼究竟为什么能成为山东最好的食物?根据我的研究,主要来源于历史上的两个大事件。
第一个事件是闯关洞。
上世纪初,山东土地人少,灾难频繁,很多人吃不上饭,于是出现了声势浩大的“关东”,地大物博的东北生计,李幼斌主演的电视剧《闯关东》真实地再现了当年山东人闯关东的历史。
路上带什么吃?馒头、年糕之类的东西,放不了几天就坏了。冬天再放几天也像石头一样冻得嚼不动,不适合随身携带。
这时煎饼暴露了优点。煎饼水分很少,干燥,容易保管。以前很多人被打上了几个月的烙印,上半年也不差。
而且一到冬天煎饼就太薄,不像馒头那么硬,吃起来很方便。
所以在闯关东的路上,煎饼是最方便的食物,发扬光大成为山东人的象征。
第二个事件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李梦洪衡水。
解放战争时期,《李梦红嫂子》已经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重要标志,红嫂子们为解放军官兵烙煎饼的场面也成为影视剧的经典形象,进一步加深了煎饼对山东人的印象。
当年华东野战军的主要战场是鲁南、鲁中、鲁西南地区,刚好是全军最流行的地区,解放军官兵在粮食供应不足时动员当地妇女向解放军派兵,大大解决了华东野战军后勤补给问题。
那一年,有很多火奴将士,后来回忆那段历史的时候,对李梦宏绍的煎饼记忆犹新,记忆深刻。
淮海战役结束后,陈总亲切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手推车提出来的。”事实上,淮海战役的胜利也可以说是人民群众因煎饼而落选。
据说,当时国民党的特务们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观察在什么地方突然开始拍很多煎饼。这表明华野正在准备战争。不得不说,这确实是获取信息的“好方法”。
正是这种伟大的贡献,使李梦洪衡水和全军成为山东人的重要标签,也形成了外人对山东非常重要的印象。
当然,另一件事是
重要的原因,就是煎饼与山东人的传统性格也有很多相似之处。煎饼制作简单,一口锅、一把推子就能完成,没那么多道道,像极了山东人简单、直接、实在的性格。
煎饼吃起来又硬又韧,一开始咬不动,但越嚼越香,咽下肚子里后还满口留香,忍不住想再吃一口,这也正是山东人在外界的口碑,可能一开始让人觉得有些粗鲁、不礼貌,但相处久了就会发现,山东人豪爽仗义,绝对是能让你信得过的朋友。
如果再配上另一个山东人的标志——大葱,就更形象了,煎饼卷大葱,管他炮声隆!
大文学家蒲松龄还专门写过一篇《煎饼赋》,其中写道:“野老于此,效得酱于仲尼,仿缩葱于侯氏。朵双颐,据墙茨,咤咤枨枨,鲸吞任意。左持巨卷,右拾遗坠,方且笑锅底饭之不伦,伢五侯鲭之过费。有锦衣公子过而羡之曰:愿以我鼎内之所烹,博尔手中之所遗可乎?野老怃然,掉头不易!”
看看吧,蒲松龄拿着煎饼卷大葱,吃得豪情万丈,一个富二代想用五星级豪华大餐,去换他手里剩的一点煎饼渣子,人家蒲松龄根本不理,老子才不换!
这就是山东人的豪气!
(参考资料:《齐鲁晚报》《沂蒙晚报》《解放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