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董鹏 成都报道
动力电池企业的涨价一直很“纠结”……
一方面,行业仍然处于抢占市场,扩大占有率的阶段,需要产品价格相对稳定。另一方面,上游原材料的不断上行,又在不断抬升着制造成本,原有的利润空间被吞噬。
10月26日,业内传出一份比亚迪的电池价格上调联络函。
“由于市场变化、叠加限电限产影响,与2020年12月相比,2021年锂电池原材料不断上涨,正极材料LiCoO2价格涨幅超200%,电解液价格涨幅超150%,负极材料等供应持续紧张,导致综合成本大幅提高。”联络函指出。
该公司计划,产品含税价格在现行的Wh单价基础上,统一上涨不低于20%,2021年11月1日起,所有新订单将统一签署新的合同,并执行新价格,所有未执行完成的旧合同订单将关闭取消。
联络函落款为,深圳市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该公司为上市公司比亚迪全资子公司。
对此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于26日午后向比亚迪方面核实,不过该公司人士并未给出确切性答复,“不予置评”。
成本测算抬升20%至25%
比亚迪公开资料信息显示,集团生产所需主要原材料包括钢材、塑胶及其他金属原材料,如锂、钴等,原材料价格的波动会直接影响集团主营业务的生产成本,进而对集团的经营业绩产生一定影响。
其中,钢材等用于汽车整车产品,锂、钴则用于动力电池。
需要指出的是,上半年包括正极、负极、电解液在内的直接材料,以及上游的锂、钴、镍等间接材料价格已经出现明显上涨。
仅以比亚迪磷酸铁锂电池最为核心的原料碳酸锂为例,今年价格便呈现逐季度抬升的趋势。
21世纪经济报道《21硬核投研》数据显示,今年一至三季度,国内碳酸锂市场均价分别为7.48万元/吨、8.89万元/吨和11.01万元/吨。
另据GGII(高工锂电)测算,受原材料涨价影响,电芯和电池系统的理论成本上涨幅度均超过30%,电池企业压力陡增。
其中,如方形铁锂电芯理论成本由年初的0.33~0.39元/Wh,上涨到0.48~0.54元/Wh;方形动力523电芯的理论成本由年初的0.45~0.51元/Wh,上涨到0.61~0.67元/Wh;对应的圆柱三元523电芯的理论成本则由0.4~0.46元,上涨到目前的0.58~0.64元/Wh。
“考虑到长期合作、议价能力、采购量、账期等对实际采购成本的影响,以及电池产品性能、良率、成组率等因素提升对部分材料成本上涨压力的对冲,原材料价格上涨传导至动力电池端的成本增加约20%-25%。”GGII指出。
但是,就动力电池企业而言,在原料成本大幅抬升的背景下,在产品价格端的价格调整却保持相对谨慎。
于是,产业链的成本传导在中游动力电池环节形成了“血栓”,相关企业只能硬抗成本上升,而无力向下游传导,并致使此项业务利润率出现下滑。
如宁德时代上半年动力电池系统毛利率为23%,同比下降3.5%。当期,国轩高科同比下降6.09%。
此次比亚迪计划调涨“不低于20%”的幅度,亦与上述测算的电池成本抬升幅度保持了基本一致。
原材料涨势不止,急需解决方案应对
而就原材料运行趋势来看,除了整车产品的钢材价格有所回落外,基本金属、稀有金属价格仍然处于上涨趋势当中。
反应到动力电池成本端,今年四季度成本将明显高于三季度。
如上文提及的碳酸锂,三季度均价为11.01万元/吨,但是受到今年8月锂盐价格“高位横盘”影响,均价并未完全体现下半年锂价的上行。
而就四季度价格来看,10月初至21日,碳酸锂价格均价已经大幅跳涨至18.67万元/吨。
再看基本金属,动力电池还需要使用铜、铝、镍等材料。
其中,LME铜价格处于历史次高位,LME铝10月15日前开启一轮明显上涨,并创下2008年以来的新高,仅有镍价维持在相对低位。
就行业供需和价格预期来看,上述基本面金属还好说,但是锂价因中短期内供应端缺少增量,需求端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不断提升,又始终保持旺盛。
二者相互叠加,其价格上涨趋势可能会延续到2022年下半年。
而与其他有色金属不同的是,国内尚未推出相关金融衍生品。这意味着,动力电池企业目前缺少行之有效的对冲工具,原料涨价对其构成的盈利压力持续存在。
至于,解决方案无外乎几种。
其一,就是通过调涨动力电池价格,将成本上涨的影响向下游传导。
其二,通过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伦敦金属交易所等海外已推出锂盐期货的衍生品市场进行买入套保,提前锁定上述原材料购入成本。
其三,加大上游资源布局与开发,建立自身原材料供应链条。
目前,国内动力电池头部企业也是这么做的,比如宁德时代布局锂矿资源,以及比亚迪与盐湖股份合建3万吨电池级碳酸锂产能等。
最新消息显示,上述3万吨合建项目相关工艺技术已经进入中试阶段。
只是,考虑到项目建设、投产,以及设备、技术调试的时间,未来两年完全达产可能性很小。
于比亚迪而言,亦难以产生明显助力。
比较之下,也仅剩下了产品涨价的方案最为可行。
而作为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排名第二的龙头,比亚迪的此次调价,亦可能会引发其他企业的跟进。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