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国元国际,杨森)
一、新能源汽车:长坡厚雪,处于快速发展期
1.1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
百年汽车产业正在经历“新四化”(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的巨大转 变。新能源汽车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正在对传统燃油车产生快速替代。 我国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在 2020 年进入加速提升阶段。至 2022 年 1~4 月,渗透率 已经达到 25%以上。1-4 月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零售 135.2 万辆,同比增长 128.4%。
1.2 新能源汽车成长空间广阔
我国整体汽车制造业年营业收入大约 8~9 万亿元人民币。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的渗 透率每提升 10 个百分点,都将新增 8000~9000 亿元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
1.3 新能源汽车是多种前沿科技的结晶,兼具长期成长性和政策亲 和性
从产品角度看,新能源汽车几乎囊括了所有科技发展最先进的领域,包括半导体、 电气电子、先进通信、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新能源以及数字化系统生态等,是这些 先进科技的共同结晶。 新能源汽车大发展也能够反哺这些前沿科技,既有助于实现国内内循环,打破中等 收入陷阱,又可以提升我国产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因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依靠各项技术的发展具备强大的成长性和延展性,同时也 因其重大战略意义可长期享有政策红利。
二、比亚迪: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龙头
2.1 产业布局:致力于成为中国新能源产业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1211.HK,以下简称“公司”)是一家致力于“用技术创新, 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高新技术企业,1995 年成立于深圳,经过 20 多年的 高速发展,已在全球设立 30 多个工业园,实现全球六大洲的战略布局。
公司业务布局涵盖电子、汽车、新能源和轨道交通等领域,从能源的获取、存储, 再到应用,全方位构建零排放的新能源整体解决方案。
2.2 汽车业务:国内新能源汽车技术引领者
公司坚持自主创新,掌握电池、电机、电控及芯片等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核心技术, 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引领者: 2008 年推出了全球首款量产插电式双模电动车,拉开全球新能源汽车变革的序 幕; 2010 年提出全球首个公共交通电动化解决方案,该方案后来上升为国家战略, 已形成全球共识; 2020 年推出刀片电池,解决市场最关心的安全痛点; 2021 年发布 DM-i 超级混动技术,加速新能源汽车对燃油车的替代。 2021 年,公司销售汽车 74 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约 60.4 万辆,同比增长 220%, 连续 9 年中国第一,国内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运营足迹已遍及全 球 6 大洲、70 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 400 个城市。
三、崛起于“电动化”:自研技术解决电动车核心痛点
3.1 前瞻性的战略布局为电动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管理层技术背景丰厚,深耕新能源汽车产业。公司管理层具备丰富的技术背景,董 事长王传福,高管廉玉波、刘焕明、任林等均为高级工程师,公司半数以上高管具 备理工科背景。在管理层的带领下,公司超前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积极创新,掌 握了动力电池、永磁同步电机、IGBT、SiC 等部件的核心技术。公司以电池起家, 2000 年开始为摩托罗拉提供提电池供应,2003 年加入新能源汽车领域,潜心研究磷 酸铁锂电池 19 年,于 2020 推出刀片电池并应用于“汉”车型。公司于 2005 年开始 自研 IGBT,2008 年开始自研永磁同步电动机,相关技术已在量产车型中得到应用。 公司集中资金和资源发展新能源汽车业务,坚持插电和纯电技术并举的发展路线, 于 2008 年首创插电混动技术,2009 年推出首款纯电车型 e6,不断优化迭代纯电、 混电技术平台。
深度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一体化垂直整合供应链。公司深度垂直整合产业链,从 上游原材料、中游核心零部件、下游整车制造和售后服务领域全方位发力,形成显 著的协同效应。在原材料领域,公司借助中国在锂资源储备上的优势,在前海、深 圳、西安等地建设锂电池工厂,从源头布局电池产业。在汽车零部件领域,公司自 产自研汽车核心零部件以及三电系统,在动力电池、发动机、变速箱等关键部件上 均实现自主生产。在下游整车制造领域,公司在不同价格区间陆续推出海洋系列、 王朝系列、军舰系列等多款车型,丰富的产品类型拉动终端需求,提升了公司自产 核心零部件的市场份额。同时,公司在产业链上游和中游的布局增强了供应链的自 主性,减少了“缺芯少电”问题,为销量扩张提供了保障。
对外深化合作,拓展发展空间。2017 年,公司开始全面贯彻“开放合作”战略, 成为新能源汽车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2020 年,比亚迪宣布半导体分拆上市,向 外部供应 IGBT、SiC 器件、MCU、CMOS 图像传感器等主要产品。为拓展公 司的成长空间,2020 年比亚迪成立了五家弗迪系公司,弗迪电池、弗迪动力、弗 迪视觉、弗迪科技、弗迪模具(弗迪精工),以供应商的形式向外供应核心零部 件。为了提高自身智能电动化水平,公司也与佛吉亚、华为、一汽、丰田、地平 线等外部公司签署战略协议,以合资企业的方式在动力电池、芯片、智能驾驶等 多领域合作,持续提升公司产业竞争力。
3.2 刀片电池:解决“自燃”痛点,为品牌打上“安全”印记
电池是“三电系统”的核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能源车的续航能力。公司在动力 电池领域投入力度大,研发周期长,是目前全球唯一实现动力电池自主匹配并向外 供应的车企。 2020 年 3 月,公司正式推出刀片电池,开创业内先河。刀片电池采用磷酸铁锂作为 正极材料,将电芯做成又长又薄的长条形状,酷似“刀片”,与同类产品相比具备 明显优势:
热稳定性强:磷酸铁锂比三元锂正极材料有着更好的热稳定性,在温度上升到 500 摄氏度后才有发生自燃的可能。而三元锂电池热稳定性差,一旦温度超过 200 摄氏度,就有可能发生自燃甚至爆燃;
能量密度高:刀片电池通过结构创新,在成组时可以跳过“模组”,大幅提高 体积利用率,最终达成在同样的空间内装入更多电芯的设计目标。相较传统的有模组电池包,“刀片电池”的体积利用率提升了 50%以上,续航里程已经达 到了高能量三元锂电池的同等水平;
更低故障率:由于去掉了“模组”这一层中间结构,使得电池系统的复杂度大 幅下降,由此也带来了更高的产品稳定性和更低的故障率。
刀片电池的推出将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与“安全”紧密地联系了起来,迅速获得广大 消费者认可。首款搭载刀片电池的比亚迪汉一经推出,月销量迅速攀升,成功立足 国内中大型 C 级豪华轿车市场。
磷酸铁锂电池也借助刀片电池重新成为动力电池的主流技术路线之一,且市场份额 不断扩大。(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3.3 DM-i 超级混动:解决续航和成本痛点,“颠覆”燃油车
2021 年 1 月,比亚迪 DM-i 超级混动正式发布。比亚迪 DM 混动平台经历 17 年的发 展,实现从 DM1.0 向 DM-i+DM-p 双平台战略的迭代。混合动力系统包括发动机、 电机和动力耦合装置等部件,公司自 2004 年着手 DM 系统的研究,通过联合驱动电 机和发动机产生动力,2008 年推出首款自主研发的 DM1.0 系统。截止 2020 年,公 司在混电技术领域实现了 4 轮迭代,全新推出了 DM-p+ DM-i 双平台战略。其中, DM- i 主打“超低油耗”,DM-p 主打“超强动力”,两平台优势互补,覆盖不同 场景的需求。经过长时间的研发迭代,公司在混电领域构建起显著的技术优势。
DM-i 平台创造性的定义了以电为主的混动技术,实现了五大核心系统突破。比亚迪 DM-i 平台搭载 EHS 电混系统、骁云-混动发动机、功率型刀片电池、电池热管理系统和 12V 磷酸铁锂小电池五大核心系统。
1) EHS 电混系统:EHS 电混系统是节油核心系统,由双电机、双电控、直驱离合 器、电机油冷系统、单挡减速器组成,采用扁线电机、油冷技术以及自主 IGBT4.0 技 术,系统高度集成化。电机最高效率达 97.5%,电控综合效率达 98.5%,电机功率 密度提升至 44.3kW/L。相比于第一代系统,其体积和重量都减少了 30%,大幅缩减 了成本。
2) 骁云发动机:DM- i 混动系统匹配了骁云插混专用 1.5 升高效发动机和骁云插 混专用涡轮增压 1.5Ti 高效发动机共两款发动机,热效率大幅提升。骁云插混专用 1.5 升高效发动机采用了阿特金森循环模式,热效率达 43.04%,峰值功率 81kW, 峰值扭矩 135Nm。骁云插混专用涡轮增压 1.5Ti 高效发动机采用米勒循环模式, 12.5 :1 高压缩比,实现热效率超 40% ,峰值功率 102kW/5300rpm,峰值扭矩 231 Nm/1350-4000rpm。
3) 功率型刀片电池:DM-i 混动系统刀片电池具有高安全性、超长寿命和高续航性。
4) 电池热管理系统:采用搭载脉冲自加热技术和冷媒直冷技术两项技术的电池,可 适应更加寒冷的气候条件,解决了在寒冷地区续航和动力输出能力下降的问题。
5) 12V 磷酸铁锂小电池:拥有独立的 BMS 系统,是唯一实现彻底无铅化的电池, 系统效率相比铅酸电池提升 13%。
DM-i 平台主打超低油耗,兼具高性能与经济性,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 卓越动力:骁云发动机和功率刀片电池提供强大动力,EHS 系统总功率分别达 到 160kW,173kW 和 254kW。搭载 DM-i 平台的秦 Plus DM-i、宋 Plus DM-i 以 及唐 DM-i 的零百公里加速分别达到 7.3 、7.9 和 8.5 秒,2022 款宋 Pro DM-i 为 7.9 秒。
2) 静谧平顺:DM-i 超级混动架构决定了电机驱动的综合工况占比超 80%,整车控 释实现发动机通常在 NVH 舒适区工作。当电量充足时,车辆纯电行驶,为驾驶者提 供了静谧平顺的驾驶体验。
3) 低使用成本:DM-i 平台的低成本体现在超低油耗和油电混动两个方面。DM-i 混动的电池、系统架构和动力系统极大的提高了平台的运行效率,降低了油耗水平。 秦 Plus DM-i、宋 Plus DM-i 以及唐 DM-i 的百公里馈电油耗分别为 3.8L、4.4L 以及 5.3L。另外,混动平台通过充电驱动能够进一步节约用油成本。
DM-i 平台颠覆传统燃油车市场。秦 Plus DM-i、宋 Plus DM-i 以及唐 DM-i 三款车型 价格区间在 10-30 万元之间、馈电油耗约 3.8-5.5L/百公里、百公里加速约 8s、混动 模式下续航时长超过 1000km,与相同价格区间的燃油车相比性价比更高。
3.4 e 平台纯电技术再升级,开启海洋系产品新时代
2021 年公司发布了全新 e 平台 3.0 版本。e 平台 3.0 是由 e 平台经历三次迭代发展而 来。2010 年 e6 电动车的问世开启了国内的电动车时代;2018 年随着元 EV 的上市, e 平台 2.0 出现在大众视野中;2019 年 3 月公司正式对外发布“e 平台”技术;2021 年 9 月 e 平台 3.0 正式对外发布。e 平台由前置电驱动系统、中置动力电池系统和后 置电驱动系统构成,对比 1.0 和 2.0 版本,e 平台 3.0 向体积更小、重量更轻、性能更强、能耗更低的方向演进。3.0 平台在 2.0 的基础上进一步集成化,并加强了车 身结构、电子电器构架和车用操作系统。
e 平台 3.0 致力于搭载下一代高性能智能电动车,兼具如下优势:
1) 智能:e 平台采用行业首个动力域控制器,并自主开发的车用驾车系统 BYD OS 系统,实现硬件与软件的双向智能化,为人车交互、车车交互、车物交互打造了高 标准的智慧协作系统,有利于实现更强大的自动驾驶能力。
2) 高效:e 平台通过集成化设计,显著提高了关键模块的能量效率和空间利用效率。 首先,3.0 平台创新八合一电驱动总成,综合效率从原来的 86%提升至 89%;标配 高宽域高效热泵系统,综合利用整车热量,实现各个系统的深度融合;采用全新一 代 SiC 电控,功率密度提升 30%,最高效率 99.7%。其次,搭载全新 e 平台的电动 车可实现零百公里加速 2.9s、续航最大里程突破 1000 公里、百公里电耗比同级别车 型降低 10%,冬季续航里程至少提升 10%。
3) 安全:高强度的刀片电池成为 3.0 平台的标配,并作为结构件融入车身的一体化 设计,大幅提高纯电动车的安全性。全新设计的一体化车身,扭转刚度能够达到 40,000Nm,提升一倍。
4) 美学:3.0 平台集成化的设计实现了车身前后悬更短,轴距更大,重心更低,提 供了优渥的乘坐体验。另外,3.0 平台还具有低风阻的优势,风阻系数最低可达 0.21 Cd。
5) 开放:e3.0 平台构建开放生态,比亚迪与丰田、奔驰、滴滴等合作,共同推进推 动 e 平台研发。
海豹对标 Model 3,海洋系列车型将得到进一步扩充。比亚迪海洋系列车型主打年 轻化。纯电新物种“海豚”是比亚迪 e 平台 3.0 的首款量产车型,在车身设计、安全 性、效率和价格等方面都有良好的表现。海豹是比亚迪海洋系列产品矩阵中一款高 性能中型纯电动轿车,由于在定位和性能上与特斯拉 Model3 高度重叠,海豹被认 为是 Model3 的强有力竞争者。海豹搭载比亚迪全新 e 平台 3.0,传承了海洋系列 产品惯有的安全、高效、美学的特征,在内部空间、续航、加速和性价比方面都占 有优势,但在智能驾驶和品牌力方面稍弱于特斯拉。5 月 19 日,首款搭载比亚迪 CTB 技术的车型海豹开启预售,将成为公司冲击全年 150~200 万销量目标的有力 保障。此外,海洋系列还将推出“海鸥”和“海狮”两款车型,进一步完善的新能 源汽车产品矩阵。
四、升华于“智能化”:布局更广阔发展空间
王传福总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到:新能源汽车“电动化”是上半场,“智能化”是下 半场。
4.1 技术积累加码规模优势是比亚迪发展智能化的潜在优势
公司凭借在战略布局和电动化技术方面的优势在汽车革命的上半场战役中赢得先 机,智能化将成为其下一步规划中急需争夺的“战略制高点”。未来,公司可以凭 借其在技术和规模两方面优势从智能化浪潮中脱颖而出。
4.1.1 提前布局智能化技术,先发优势明显
深耕半导体领域多年。汽车在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发展过程中,芯片和功率 器件是硬件支撑。比亚迪是全球极少数实现车规级半导体自主供应,并得到了其他 车厂商的验证和批量应用的车企。公司从 2005 年开始研究 IGBT 芯片,2008 年收购 宁波中微半导体。2012 年,比亚迪半导体团队研发出第一代 IGBT 并开始量产芯片, 目前基于高密度 Trench FS 的 IGBT 5.0 技术已实现量产。
2017 年,IGBT 模块迭代 到第四代。 比亚迪车规级 IGBT 模块寿命长、损耗低且电流输出能力强,能有效提高汽车加速和 续航性能。2021 年,公司成功研制出了 90nm 的高端 IGBT 芯片,在传输效率、稳 定性等方面均达到业内领先水平。此外,公司突破诸多技术难题,成为全球首家实 现 SiC 三相全桥模块在电机驱动控制器中大批量装车的功率半导体企业。
在经过十多年的技术沉淀,公司已实现集芯片设计、晶圆制造、 封装测试、生产为 一体的 IDM 垂直运作模式,将设计与制造工艺、封装工艺、系统级应用紧密结合, 构建起完整的车规级半导体应用生态。2021 年,比亚迪半导体在深交所上市,主要 负责功率半导体(MOSFET、IGBT、IPM、SiC 等)、智能控制 IC(MCU 芯片、电 池保护 IC、ACDC 等)和智能传感器(CMOS 图像传感器、嵌入式指纹识别传感器) 等业务。
比亚迪早期就开始了智能驾驶的探索,智能驾驶技术不断进步。早在 2013 年,比亚 迪通过与北理工智能车辆研究中心合作,在 3 个月的时间内搭造了无人驾驶实验平台,并推出了无人驾驶汽车 Ray,随后继续与百度、阿里、科大讯飞等互联网企业 合作,共同布局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工作。2014 年,公司推出了基于安卓系统改造 的 CarPad 平台;2018 年推出了兼容手机生态的 Dilink 智能网联系统,2019 年 DiLink2.0 智能网联系统推出行业首创的手机 NFC 车钥匙;2020 年,公司发布了 DiLink3.0 智能网联系统并推出了自研 DiPilot 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智能驾驶水平达到 L2.5 级别。2021 年,公司在程度车展推出了基于 5G 网络的 DiLink4.0,优化了系统 的反应速度和识别能力。
1) 智能座舱:DiLink 智能网联系统是基于移动互联、智能 AI、语音识别、车联网、 大数据等最新技术和用户洞察,通过软、硬件创新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开放式车载 智能网联系统,目前已应用于比亚迪王朝系列全部车型。DiLink 智能网联系统包含 Di 平台、DiUI、Di 生态、Di 云、Di 开放五大板块:
Di 平台集成 15.6 英寸 8 核超清旋转屏等配置,可根据软件的应用场景和交互方 式提前预判,还包括智能出行、智能语音、智能影像、K 歌模式等功能。
DiUI 将用户个性与 DiLink 常用功能相结合,设置百变主题满足用户的个性化设 计需求。用户通过 DiLink 手机端 APP 随时随地时掌控车辆动态的系统,通过 物联网智能化等技术实现高温消毒、蓝牙遥控、E-CALL、紧急救援服务和 I-CALL 智慧客服等服务,并加入了手机远程 OTA 升级服务。
Di 生态集合了汽车 APP 生态、智能语音生态、音乐车生态、游戏车生态等系 统,多媒体多维度地赋能智能车载功能,打造 DiLink 超级生态链。
Di 云是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和 AI 技术打造的云平台服务,用户 通过在手机上安装比亚迪云服务 APP,可实现远程控制、车况监测、位置查看 和数据应用等诸多功能。
Di 开放是智能化车载应用平台的对外开放源,开发者能够通过 API 方式接入外 部软件或对接整车系统。
2) 智能驾驶:DiPilot 自动驾驶系统包含两个模块,DiDAS 智能辅助技术和 DiTrainer 教练模式。其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视觉融合自动泊车辅助系统,系统通过 360°环视 摄像头与超声波探头传感器,可实现对标准停车位的搜索并全自动泊入车位,此外 还推出水平车位泊出、自选车位、RPA 车外自动泊车等功能。
DiDAS 驾驶辅助技术包含了 ACC-S&G 停走型全速自适应巡航系统、CSC 弯道 速度控制系统、FCW 前向碰撞预警系统、AEB-CCR 自动紧急制动系统、 AEB-VRU 行人识别/保护系统、EBA 紧急制动辅助系统、ESS 紧急制动提醒系 统、LDWS 车道偏离预警系统等功能;
DiTrainer 教练模式采用独特的记忆系统观察并记录分析驾驶员的行为,通过泛 化算法模拟结合用户驾驶习惯和驾驶场景。
4.1.2 规模优势成为比亚迪培育智能化技术的沃土
领先的市场份额和丰富的量产经验为企业研发提供了丰富的使用数据。2021 年,公 司以 52.6 万台的销量和 18%的市场份额在国内新能源车市场排行第一,领先的市场 份额和庞大的销量提供为功能优化和改善提供了宝贵的真实驾驶数据,公司以 0 成 本获取数据资源并进行算法训练和技术创新,有助于提高自动驾驶系统的稳定性和 对于极端情况的处理能力。
比亚迪第二个规模优势表现在研发投入。比亚迪的研发投入水平稳定保持高位,2018 年起研发投入稳定在 85 亿元左右,2020 年以 85.56 亿元位居上市车企研发投入排名 第二,民营上市车企第一。公司凭借庞大的体量,以相同的投入比撬动更多的研发资金。虽然上汽集团的研发总支出最多,但由于其旗下品牌众多,包括荣威,名爵, 大通等,分摊到各个品牌上的研发支出会变的单薄。相比之下,比亚迪凭借 85.56 亿元的总支出和 5.46%的研发营收比,可以看成自主品牌当中最重视研发的品牌。(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4.2 自研与合作双轨并行,携手驱动比亚迪智能化发展
当前,汽车智能化主要有三种实现路径:一、向智能化细分领域的科技公司购买服 务,以外购的方式引入智能化设备和技术;二、与科技公司、互联网企业或者其他 车厂合作研发,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三、采用以特斯拉、比亚迪为代表的全栈自研 模式。
自研为主。截至 2021 年 11 月,公司已经囊括了整车研发制造、三电系统、芯片等 零部件研发制造等业务,覆盖范围广,成果丰富。比亚迪自研模式具有以下优势:
1) 提升品牌形象和产品势能。在整车方面,自主研制的 9nm 车规级半导体芯片、 刀片电池、e 平台 3.0 和 DM-i 混动系统等智能化硬件和软件为产销规模增长提速。 诸如秦 PLUS DM-i、宋 PLUS DM-i、海豚等爆款车型自上市来销量业绩屡创新高, 即将上市的海豹和海洋军舰系列市场热度也持续上升。领先的自研国产智能化汽车 制造商品牌关注度或将进一步推动智能化发展。另外,公司从低端到中高端全线推 进产品智能化升级,丰富的产品矩阵有利于满足各类型消费者对智能化电动汽车的 需求,加速比公司探索销量天花板。
2) 成为技术产品供应商。比亚迪刀片电池、9nm 车规级半导体芯片量产爬坡,在满 足内供的基础上逐步外供,公司开始从整车制造商向技术产品供应商扩展。一方面, 技术自研奠定了公司智能化先发优势和产业链垂直一体化优势,其强大的产品力有 利于巩固公司在整车市场的龙头地位;另一方面,自研技术向外供应有利于公司扩 大智能化技术覆盖面,加速推广技术应用并增强技术产品的市场领导力,推动品牌 影响力踏上更高台阶。
3) 自研产品维护供应链安全。受新冠疫情、国际政治形势和“缺芯”等因素影响, 海外厂商大面积停工,全球供应链存在断供风险,车规级半导体、车载芯片、电池 等产品供给紧张。比亚迪高端芯片等汽车零部件的自主供应有利于减少外部依赖, 一定程度满足智能化所需半导体芯片等产品的增长需求。
兼容合作。在自研自产汽车零部件之外,公司也积极贯彻“开放合作”的战略理念, 寻求与丰田等传统车企、百度等互联网巨头以及制造业龙头企业的合作机会,并向 外部企业开放自身的平台、技术和产品。与外部优质企业的合作有利于增强公司在 智能驾驶领域的技术水平,集众家之长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科技产品,提升消费者的 驾驶体验。
1) 合作:公司与外部厂商的合作主要体现在汽车零部件领域,特别在电池技术与半 导体业务。
电池:公司目前向一汽红旗、北汽、长安、金康等供应刀片电池,弗迪电池客 户包括丰田、福特、长城、理想等。消息称小米、蔚来将与比亚迪合作,采用 比亚迪磷酸铁锂电池。2021 年 7 月,比亚迪与一汽集团联手长春市政府签约合 作新能源动力电池项目投资;2022 年 2 月,比亚迪与北汽瑞翔汽车签约新能源 动力合作。
半导体:功率半导体产品除供应比亚迪集团外,已进入小康汽车、宇通汽车、 福田汽车、瑞凌股份、北京时代、英威腾、蓝海华腾、汇川技术等厂商的供应 体系。
2)开放:公司“合作性开放”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智能驾驶领域:
DiLink 智能网联系统:开放权限,让生态应用成为可能,目前已与车家互联、 华为 HiCar、网易云音乐、酷我音乐、哔哩哔哩、高德地图等达成合作,涵盖远 程智能家电控制、智能语音、导航、手机 APP 互联、音乐、年轻群体的文娱社 区平台等融入到了系统当中;此外,与速腾聚创达、Momenta、歌尔丹、华为等 达成了战略合作,共同开发升级智能网联系统。
e 平台:比亚迪 e 平台具有共享开放的特征。整车企业可以直接采购整套技术, 公司已先后与长安、长城、广汽等国内自主品牌达成协议,共享比亚迪 e 平台核 心技术,比亚迪从一个整车厂转变成了一个上游供应商的角色。
五、自研核心技术与精准的产品策略推动品牌力向上
5.1 产品矩阵日益完善,覆盖度不断提高
目前,公司已经规划形成了包括王朝系、海洋系和腾势系列在内的多条产品线,产 品覆盖度不断提高。 1)动力类型:公司自 2022 年 3 月起停止了燃油汽车的整车生产,未来将专注于插 电混动和纯电动两条技术路线; 2)车辆种类:公司目前已经覆盖了轿车、SUV、MPV 3 种车型,未来还有可能增 加越野车、轿跑、皮卡等其他车型。 3)价格分布:公司借助 DM 和 e 3.0 平台逐步向不同价格区间的市场进攻,在售车 型分布在 8 万-30 万元之间,已覆盖中国市场主要的价格区间。2021 年,公司推出高 端车型汉 EV,将产品价格上探到 30 万元。
5.2“独一无二”的核心技术带来极高的品牌识别度
在消费感知上,品牌影响力所起到的作用非常巨大。在汽车工业百年发展历程中, 每个耳熟能详的品牌都以其特定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如宝马的操控性、沃尔沃的 安全性等,特定的光环将其塑造成个性鲜明、底蕴深厚的强势品牌。 公司依托多年自研技术的积累,在市场上推出的“刀片电池”和 DM-i 超级混动等产品,每一个都是独领市场潮流,远超竞争对手。 公司在产品设计方面进行了清晰地定位,直击消费痛点,最终将比亚迪新能源汽车 的品牌与“安全”、“长续航”、“经济节能”等定位深度绑定,获得消费者的高度认可, 为公司销量的迅猛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3“中国情怀”与国民时代诉求共振
公司将“中国情怀”倾注到多个产品系列之中,准确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与当今 国人呼唤民族品牌崛起的精神诉求形成共振。 以汉 EV 为例:该产品系列以“汉”王朝命名;外观采取“龙颜”设计语言;产品 LOGO 采用汉初篆书汉字元素;内饰汲取中国建筑设计精神,营造“新中式家居” 的豪华风格;搭载公司自研的刀片电池和 DiPilot 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中国”元素 由内之外渗透到了整个产品之中,为其精神内核赋予了强烈的民族属性。 王传福总在公开场合谈论关于企业家精神时,多次强调比亚迪有机会走到产业发展 风口上,将承担更多的企业责任和使命,为国家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贡献力 量。公司通过实际行动发展新兴产业、引领我国产业升级,其内涵的社会责任感和 使命感更容易获得国民的普遍认同。
5.4 比亚迪品牌已具备向高端延伸的坚实基础
领先的核心制造技术与强烈的消费者认同,是公司品牌力不断向上突破的坚实基础。 近日,公司和奔驰完成了对腾势品牌的股权调整,公司现持有腾势 90%股权。从定 位上看,腾势品牌主打新能源豪华汽车,在公司整体产品矩阵中承接兼容王朝系列、 海洋系列,向上衔接公司尚未发布的高端品牌。 5 月 16 日,新腾势的第一款车 D9 开启预售,定价区间 33.5~46 万元,为公司整体品 牌向上再次迈出坚实的一步。
六、战略远见性和稳定性是行稳致远、厚积薄发的保障
在 2021 年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年会上王传福总介绍说:“掌握核心技术、制定精 准的战略、拥有快速决策能力,是比亚迪发展的三大法宝。企业战略方向很重要, 金钱买不到因战略方向错误而浪费的时间。” 公司从 2008 年就提出太阳能、储能、电动车的企业愿景,此后 20 多年始终围绕愿 景进行深耕,到今天迎来光伏储能、新能源车和半导体的三大风口。
公司富有远见的战略定位使得公司能够在宽广的赛道上提前于竞争对手进行长期的 积累,最终取得巨大的领先优势。 在具体路径方面,公司同样以高度的战略格局进行研判。公司很早就认为在新能源 车领域:1)未来的技术要考虑产品的安全性及社会资源承受度。没有安全性,新能 源车全面普及将无从谈起;2)如果新能源汽车电池大量使用镍、钴等稀有金属,当 原材料无法稳定供应或燃油车全部被新能源车代替时,原材料供需矛盾将不可避免。 “中国不能从被石油卡脖子,转变成被金属钴和镍卡脖子”(王传福)。因而,公 司坚持在安全与资源可获得性方向进行锲而不舍地研发,并依靠刀片电池推动整个 动力电池产业的发展更加具有持续性。
在既定的战略方向上,公司多年来保持了战略稳定性,坚持制造业主航道。“强大 制造业,是国家工业发展的基础;强大制造业,才能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强大制造业,也让国家工业变得更安全。”(王传福)强大的使命感与战略稳定性使得公 司能够抵御各种短期诱惑或困难,一心一意夯实发展基础,迎来厚积薄发。 可以说,在企业发展道路上,公司选择了一条最难但也是最正确的路。市场最终为 公司的长远眼光和多年坚守给予了丰厚的回报。(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七、收入预测
分业务板块盈利预测
汽车板块
我们预测公司汽车业务 2022 年销量可达 160 万辆,其中纯电车销量 85 万辆,插电 混动车销量 73 万辆,商用车销量 1 万辆,由于 3 月起停产停售燃油车,故燃油车销 量定格 5 千辆,整车 ASP 预计 18.1 万元,汽车板块 2022/2023/2024 年预计营收 2459.9 亿元。
电子板块
电子业务根据 Wind 一致预测 2022/2023/2024 年营收分别为 1071.9 亿 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24.3 亿元。
电池板块
公司动力电池外供持续提速,客户群体不断扩充,储能电池外供也在稳定爬坡。预 测 2022/2023/2024 年电池业务营收分别为 207.0 亿元。
半导体板块
目前,国内半导体供求缺口非常大,国产半导体芯片需求空前巨大,公司未来业绩 有望加速释放,预测半导体业务 2022/2023/2024 年营收分别增长 30%/25%/20%,对 应营收 41.2 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6.2 亿元。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未来智库 -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