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的汽车产业快步迈入以汽车金融为明星价值链环节的发展时代。与此同时,融资租赁划归银保监会、网贷业务迎来大规模行业洗牌,汽车金融掀开了行业规范化的大幕。
进入2019年,随着热度的下降,汽车金融市场新的参与主体预计将逐渐减少,现有格局固化趋势明显。理解并学习好现有主流汽车金融市场参与者的业务模式、优秀经验,对从业人员来讲就显得非常重要。
基于此,从3月27日开始,鑫融财经推出“汽车金融逐家看”系列。我们将聚焦在主流汽车金融参与者身上,对其商业模式、成长路径、发展经验等进行详细梳理,以期寻找到值得行业共同学习的标杆。
鑫融财经专注线下,以汽车金融、融资租赁、保理等为服务对象。通过活动为纽带,鑫融财经致力于拓宽金融机构多元化融资渠道,提升从业人员业务素养。
来源:鑫融财经
梅赛德斯奔驰汽车金融有限公司
梅赛德斯奔驰汽车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奔驰金融”)于2005年在北京成立,通过中国境内的授权经销网络专门为梅赛德斯-奔驰与smart客车及戴姆勒品牌商用车(包括小型货车)的经销商及客户提供金融贷款支持与保险解决方案。2018年,奔驰金融发放汽车贷款数量为22.87万笔,贷款金额为536.9亿元。
基本情况
奔驰金融2005年在北京成立,初期由戴姆勒股份集团全资控股。2015年5月,成功引入戴姆勒大中华区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戴姆勒大中华”)作为新增股东。截至目前,奔驰金融注册资本增至69.83亿元。戴姆勒股份和戴姆勒大中华的出资金额及占注册资本的比例分别为:36.45亿,占注册资本的52.2%及33.38亿,占注册资本的47.8%。
股东情况
戴姆勒集团是高端汽车的最大生产商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商用车制造商。戴姆勒集团分为几大业务分部:梅赛德斯-奔驰汽车、戴姆勒卡车、戴姆勒巴士、梅赛德斯-奔驰Vans、戴姆勒金融服务。2018年的四大分部的汽车销售回报率分别为7.8%、7.2%、5.9%、2.3%,戴姆勒金融服务的股权回报率为11.1%。
奔驰金融隶属于戴姆勒金融服务集团,该集团在全球超过40个国家开展金融服务业务,是全球最大的汽车金融服务集团之一。
经营情况
奔驰金融的目标客户为零售客户、小型企业、公司及经销商。奔驰金融向零售客户提供三类贷款产品:金融贷款标准产品、金融贷款限时专案产品及二手车/展品车金融贷款产品。
奔驰金融通过其在中国境内的授权经销商网络向购买梅赛德斯-奔驰和smart客车及戴姆勒品牌商用车(含小型货车)的客户提供零售贷款。奔驰金融发放的零售贷款还款期为12至60个月。一般乘用车贷款客户至少须支付车辆协议售价或制造商建议零售价(以金额较低的一项为准)的20%作为首付;二手车及商用车贷款客户则需支付30%作为首付。
2018年末,奔驰金融的业务网络涵盖了中国境内的260个主要城市和236个周边城市,经销商数量为626家。截至2018年末零售合同数量超过56万单,其中41%以上为2018年新签订的。截至2018年末奔驰汽车贷款的渗透率已达到46.3%。
汽车零售贷款业务增长情况(万笔,亿元)
2014-2017年,奔驰金融汽车贷款合同数量飞速增长,2018年保持平稳,贷款金额略下降。奔驰金融汽车零售贷款基本为新车,占比超99%。
财务情况
2018年奔驰金融实现净收入13.41亿元,较去年下降20.4%。截至2018年末总资产896.22亿元,其中零售业务的未偿还贷款本金余额为763.91亿元,股东权益136.35亿元。2018年末,奔驰金融资本充足率为18.2%,不良贷款率为0.13%。
净收入及增速情况(亿元)
从净收入来看,2015-2018年,奔驰金融净收入增速持续下降,至2018年,净收入负增长超20%。
资产质量
2018年末零售贷款逾期情况(笔)
2018年末,奔驰金融汽车贷款笔数为55.98万,其中逾期汽车贷款占所有未偿汽车贷款的比例为0.07%,较上年末提升0.01个百分点。
融资情况
奔驰金融拟于4月26日发行“速利银丰中国2019年第一期个人汽车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发行金额89.47亿元。奔驰金融已累计成功发行六单汽车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发行总额为343.86亿元。
2016年3月成功发行“速利银丰中国2016第一期汽车贷款支持证券”,发行金额24.99亿元;
2016年11月成功发行“速利银丰中国2016第二期个人汽车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发行金额42.17亿元;
2017年4月成功发行“速利银丰中国2017第一期个人汽车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发行金额55.05亿元;
2017年9月成功发行“速利银丰中国2017年第二期个人汽车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发行金额52.42亿元;
2018年8月成功发行了“速利银丰中国2018年第一期个人汽车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发行金额85亿元;
2018年11月成功发行了“速利银丰中国2018年第二期个人汽车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发行金额84.23亿元。
来源:鑫融财经、全球租赁业竞争力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