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师联盟》剧照
尊重原创,本文来自公众号“人民路56号”; 作者:猛哥
1
傲慢的北影终于低头了,在教育部的过问下,撤销了翟天临的博士学位。
真是斯文扫地。
北影上一次惊动中央部委还是40年前。
2
张艺谋同志:你的作品经我们研究后,这次报考摄影系年龄控制在25岁以下,不能超过25足岁。这样你的年龄超过太多,不便报考。现将你的作品退还请收下。此敬礼 北京电影学院招生委员会
这是北影招生委员会办公室1978年6月1日给张艺谋的信函。
与此同时,北影还通过文化部秘书长华君武,将这份文件送交给文化部黄镇部长。
黄镇直接用红色铅笔进行了批示:“根据他的优异成绩,特殊处理”。
就这样,陕西第八棉纺织厂织袜车间31岁的工人张艺谋踏进了北影摄影系。
3
张艺谋祖上很阔,且有海外关系,这让他在火红的“革命”年代吃尽了苦头。
初中毕业后,他不得不去农村插队,后来由于偶然的机遇,进入陕西第八棉纺织厂织袜工艺车间,干过电工、搬运工等,再后来借调到工会,出板报、画宣传画、拍照片。
尽管1977年才摸相机,但他表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天分,作品中蕴含了过往的人生经历,无比深沉。
1978年,北影在中断教学10年后重新招生。
后来,那天被《电影手册》评为二十世纪电影史上100个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之一。因为掀起中国电影第五代浪潮的那批人都是该年入校。
北影原定导演、表演、摄影、美术、录音五个系总共招收100多人,每个专业只招收15-20人,但考生太多,不得不扩大招生名额,在全国设了北京、上海、西安三个考区。
张艺谋得悉此事后,做了盘算,他把自己的作品精心挑选,整理出数本集子。
他利用去北京出差的机会,专门去北影,找到招生办及摄影系老师,提交了作品。老师们都很欣赏他,但他超龄6岁,很棘手。
几次碰壁后,张艺谋托关系,辗转找到两个关键人物:画家黄永玉及画家白雪石。这两人给文化部部长黄镇写了推荐信。
当时,北影领导已经开会研究决定,遵守原则,放弃张艺谋。
最后在黄镇的两次批示之下,北影才给了张艺谋面试的机会,认为他除了年龄偏大以外,在个人艺术素质和摄影专业水平方面,都是比较好的,最终决定录取。
4
这是“文革”后,北影在招考方面开的第一个口子。
北影坚持原则,直到文化部长批示,才慎重放行,可见,那时大学还是有风骨的。
40年后,这根骨头碎成渣了。
翟天临这档子烂事发酵了整个春节,一个瓜带出一串瓜,自媒体和官媒都高举高打。
我想了一个春节,翟天临到底为什么需要博士帽?
那就回到原点,博士头衔有啥用?
中国关于博士学位制度的探索始于清末,西方人曾将“进士”译为“Doctor”,“举人”译为“Master”,“秀才”译为“Bachelor”。
传统科举学位是仕途的敲门砖,目的很明确。
近代学位则不同。学界通常认为,1935年《学位授予法》的颁布标志着学士、硕士与博士三级学位制的正式确立。
博士,首要之义是做科研。
翟天临当然不是搞科研的料。自媒体都归结为人设的需要,我不这么认为。
明星的学霸人设值钱吗?
喻恩泰拿了三个博士(上戏一个、中戏两个),是华语演艺圈学历最高之人,但咖位和片酬并不与之成正比。
据说他拍完《武林外传》,炒股赚了2000万……
翟天临不可能不知道,无利不起早,他苦心经营,显然别有所图。
5
翟天临是青岛人。在山东有这么一句话:不孝有三,即不考教师资格证、不考研究生、不考公务员。
中国共有五大考研基地,其中四个位于山东:曲阜师范大学、聊城大学、烟台大学、青岛农业大学。
可以说,高学历的诉求已经深深根植入山东人的基因中。
“诺贝尔数学家”靳东也是山东人,中戏专升本,为显示有学问,处处摆拍。
翟天临自然不例外,尽管他很小就去了日本。
他爸原来是青岛电力局员工,跟黄晓明的老爸是同事,后来做生意,被朋友坑了,一家子去日本发展。
头一年,日子过的很苦。一年后,他老爸的中药店就开遍了日本,家境大好,算作二代。
翟天临选择回国念书,被导演陈建忠看上,拍了电影《少年往事》。
杀青之后,陈建忠告诉他,要做演员,得有文化,要好好读书。
6
翟天临记住了前半句,后半句死活做不到。
怎么才是有文化,上大学,考研,读博。
好好读书,那太累了,不如走捷径。反正表演专业就是野鸡班扎堆,门槛低。
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周传基说的。
周传基2017年去世,北京电影学院退休教授,被誉为“中国电影第一教头”,地位极高,张艺谋和陈凯歌都是他的弟子。
他公开说过,在《秋菊打官司》和《霸王别姬》之后,张艺谋和陈凯歌拍的片子都不叫电影。
这话够狠。
更狠的是,他说电影学院根本不用开设表演班,都是野鸡班,骗钱的。
他还专门给前任北影院长张会军写了一封信:
现在人人都在办那赚钱的野鸡表演班,这不能不说北京电影学院是罪魁祸首。
张会军也是周传基的学生,与张艺谋一届,是班长。
业内称,“野鸡表演班”三大评判标准:外行、赚钱、造星。
既然如此,翟天临就不用紧张了。
7
他先去拜会业已成名的黄晓明。
两人的父亲是老同事,虽没多大交情,但作为浩克的山东人,必须拉老乡一把。
黄晓明就带翟天临去见了崔新琴,这个老太太厉害,是北影史上最神奇的班主任之一,赵薇、黄晓明、陈坤、祖峰、颜丹晨等都是她的学生。
熟人好办事。那年北影在山东招了两个人,其中一个是数学19分的翟天临。
崔新琴也成了翟天临的班主任,她送了他三个字:别嘚瑟。
翟天临哪里听得进去,人不嘚瑟枉少年。他紧紧抱住了表院学院书记及正副院长的大腿。
书记收他当研究生,副院长拍戏带他。
书记和院长的八卦已经扒了许多,不再赘叙。
副院长大家比较陌生,此人名叫王劲松。
注意,不是另外一个“老戏骨”王劲松(《大明王朝》中的“杨金水”、《琅琊榜》中的“言侯”)。
据豆瓣网友爆料,当年刘亦菲能进北影,就是托了光头王劲松的关系,刘亦菲毕业时,作为班主任,他还给了最高分,不吝赞美之辞。
打着北影的旗号,王劲松作为表演系名师,在校外多有兼职。这不鲜见。
周传基曾在三方面痛斥“野鸡表演班”:
第一,“外行教内行……大多数教员不知道电影的发明原理”,虽然“那些教授都是有资格的教授,可是他们不懂电影”,结果就是“在讲坛上毁人不倦”。那些“野鸡表演班”,更是“教员骗子泛滥成灾”。
第二,“各大学纷纷在办那些能赚钱的电影系,甚至电影学院。”“办那表演班是骗钱的勾当。”
第三,一些买卖人想要染指电影教育,“宗旨白纸黑字要培养明星?!我的妈妈啊!明星是炮制出来的,可他们居然要培养!! 而且一说到电影,他们心目中只有明星。”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全国2000多所高校,设表演系的有400多所。除了艺术院校,八竿子打不着的师范、石油、体育、经济、农业、工学等也纷纷开设表演班。
如此庞大的“表演系”队伍,师资是最大的问题。
在张会军回给周传基的信中,他坦承,“现在恨不得全中国是个大学都在办表演专业、节目主持人专业,动画专业,甚至电影学院。不知道是学校疯了,还是家长和学生疯了。可是师资呢?没有。”
8
没有老师怎办?那就拆东墙补西墙呗。
周传基退休后,被四川某艺术院校聘请去上课,他发现几千人的学院居然一台DV都没有,当场发飙。最后跑到云南去独立办班,搞教学实验。
周传基到处“开炮”,自然不招人喜欢。王劲松可不一样,四面讨喜,就成了北大光华MBA授课老师。
中国的MBA有多水就不提了,宗旨就两个字:圈钱!
前些年,各地高官及央企负责人是MBA的核心学员,后在中央严令之下,这些生源被堵死了,各个大学为了生财,不得不扩大招生范围,三教九流全进了MBA班。
黄晓明就是北大MBA,这几天跟阿里巴巴撕逼的卖面膜的美女高管也是北大MBA。
王劲松给北大光华MBA上的课叫《表演艺术》,除了他,授课老师还有一人,对,就是翟天临。
北大光华MBA项目负责人叫赵龙凯,本科毕业于清华,后在新加坡和加拿大拿到了硕士及博士,现在北大光华做院长助理,主要讲授艺术品投资及文创金融之类。
尽管北大把翟天临从博士后流动站踢走的的声明遮遮掩掩,没有透露合作导师的姓名,但从招生简章能猜出,此人应该是赵龙凯,他的研究方向是影视产业链研究及创意产品投资与价值评估,与翟天临的背景相关。
就是这么巧。
9
写到这里,翟天临为何要混一个博士头衔的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人脉,也可以说是关系。
花无百日红,明星同理。流量小生及小花一茬一茬冒出来,竞争太激烈了。
而且对于男演员来说,没熬到40岁开外,难真正挑大梁。这么多年,翟天临始终活在“大哥”张嘉译及“二哥”吴秀波的“阴影”下。
就算混成了“老戏骨”,还是挣辛苦钱。
张嘉译把各大奖项都拿遍了,背都驼成那样,还佝偻身子折返各个剧组,拼命拍戏,只是为了给女儿多挣下一份家当。
拍戏的,不如上综艺的,上综艺的不如玩投资的。
翟天临看得明明白白,他的偶像黄晓明就是如此。黄晓明名下有将近50家公司,商业版图辽阔,拍戏只是提高曝光量而已。
其实,黄晓明也是受人启发,他就是任泉。
当年他刚签约华谊时,王中军跟他说,你一年挣几个钱我很清楚,要不片酬算股份?
任泉问,有多少回报?王中军说,三倍。
后来华谊上市,任泉惊呆了,他辛苦拍戏许多年的收入不如敲钟的一刻。
他彻底明白了,做明星不如做商人,从此退出演艺圈,专门投资。
10
别看翟天临刚刚冒头,名下也有至少5家公司。
经商,可是需要人脉。
中国人脉三大类:战友,老乡,同窗。其中校友关系网最广。学位越多,学历越高,同窗越多。
北大光华、长江商学院及中欧商学院,集中了各行各业的翘楚,能进去混上几年,关系网自然编织的足够广。
所以,当翟天临借助赵龙凯的“东风之便”,成为北大光华一份子时,内心是何等的志得意满,激情难抑,在微博晒出博士后录取通知书。
接下来的故事,大家就都知道了。
在《军师联盟》中,他扮演的“杨修”因嘚瑟而死;在现实生活中,他真把自己活成了“杨修”。
11
北影退休教授谢飞前几天撰文说,艺术类本不该授予博士学位。可难敌阻力,北影博士遍地走。
其实民众对北影的科研实力本就没有抱多大希望,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只是,翟天临这个“水货”妄图一脚踏进北大。
这就比较尴尬了。
蔡元培要是泉下有知,棺材板都压不住了。
顾颉刚在《蔡元培先生与五四运动》中写道:
1913年我考入北大预科时,学校像个衙门,没有多少学术气氛……那时在学生中还流行一种坏风气,就是“结十兄弟”。十个气味相投的学生结拜作兄弟,毕业后大家钻营作官,谁的官大,其他九人就到他手下当科长、当秘书,捞个一官半职,有福同享。
历史从不重复,但却有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