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电影《深夜食堂2》于7月18日在国内各大院线上映,观众观影踊跃,该片在此前点映时,即获得广泛好评。这一现象把近些天逐渐冷却的、关于中国版电视剧《深夜食堂》的话题再度带热。改编自相同IP,电影《深夜食堂2》由国外团队创作,但在中国上映并未遭遇“水土不服”,而后者所谓“中国版”由中国团队打造,却无法打动本土观众,口碑、收视遭遇双重滑铁卢。
可见,同样的题材、主题经过不同的艺术加工处理,其艺术品质和观众反响会呈现出巨大差异。既然题材、主题不能直接决定作品的好坏,那么,什么才是好作品的关键?国外影视作品本土化的过程中,如何才能保证其成功“落地”?这些话题,正是日前由影视新媒体“编剧帮”主办的编剧论坛所关注的议题。
数据不等于观众需求
人类讲故事的历史已有几千年,判断什么是好故事的标准,也经过了几番更迭。近些年来,有观点认为,点击量大的、粉丝数多的,可称之为好作品。创作了《老炮儿》《心花路放》《厨子·戏子·痞子》等电影的编剧董润年对此不以为然。“数据能够给资方、播出平台和项目管理者一个说法,但数据并不对观众负责,数据漂亮不等于观众喜欢。”董润年说,“作为创作者,无论原创还是改编,首要考虑的应该是故事能否打动人,而不是它能不能赚钱、博数据。”
董润年的看法获得很多编剧同行的认可。编剧何晴说:“好的作品应该有一定的文学性,传递积极的价值,展现复杂的人性——它必须围绕‘人’而展开。”
论坛上,许多编剧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日前引发热议、口碑极佳的印度影片《摔跤吧!爸爸》。“观看这部影片最直观的感觉就是让我快乐、感动,它的风格与印度的民族文化紧密联系,很有特色。”凭借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夺得了包括飞天奖优秀编剧奖在内的众多奖项的编剧王丽萍说。与会编剧大多认为,《摔跤吧!爸爸》的确是一部完成度很高,各方面平稳、对路的作品,对中国影视剧创作有所启示。“它的感情表达非常饱满充沛。其实,即便像《速度与激情》这样的影片,主人公家庭成员间的感情也是丰满真实的。相比之下,许多观众不喜欢、不爱看的影视作品恰恰是因为其中表现的感情缺乏真实的质感,是‘塑料’感情。”董润年说。
“落地”的关键是贴近本土文化
具体到外国影视作品的本土化处理,何晴表示,一定要从文学性、思想性、故事性等诸多方面进行全新梳理,改编成国人喜欢的故事。“这个过程是必经之路,不能走捷径,无论资方还是编导,都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何晴说。
“尊重原版指的是把握其气质,绝不等于完全照着它拍,对外国题材的吸收运用不能僵化,要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进行改编,否则,中国观众会有不适感。”曾创作电视剧《重案六组》《剃刀边缘》的编剧余飞说。
编剧、策划人史航站在社会文化的角度,提醒创作者和投资者,在影视、戏剧作品的引进方面一定要小心选择、谨慎操作。“就拿《深夜食堂》来说,其漫画原著是写给‘失败者’的,它不是鼓励人必须成功的‘鸡汤’,而是表达着‘无论成功失败,你都是你’的坦然、宽容和爱,没有理解这一点就对其进行本土化转化,作品拍出来容易显得别扭。”史航说。
安下心来,用作品说话
不论创作情感真实充沛的原创作品,还是让国外经典在中国生根发芽,都离不开人才。参加论坛的编剧一致认为,人才是行业发展的关键,而心浮气躁则是大敌。
王丽萍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新人,要安下心来创作,用作品说话。“当年写《媳妇的美好时代》,已经完成了27集,我才找人去谈合作,而不是刚有了一点想法,就急着吆喝。耐得住寂寞、安得下心,是编剧的基本素质。”王丽萍说,她对与她合作的演员也同样有所要求。“比如去年拍电视剧《国民大生活》,我就找主演谈了话,要求一要专心演戏,不要中间出去演其他的作品;二要自己来演,不能用替身;三要对剧本、台词高度熟悉。”王丽萍说,好的剧本和团队自然会带动演员的创作状态。
当今的影视界发展迅速,复合型人才登上舞台,编剧改行做演员、导演、制作人,或者一身兼任编、导、演多种角色的从业者大有人在。对于这种现象,与会的大多数编剧持乐观态度,他们感到,懂行的人多承担一些角色是好事,他们可以综合考量、把握,知道一部作品哪里应该加强。不过,余飞也提醒有转型计划的影视人,首先要把自己的老本行做深做透,再根据个人情况适当扩大外延,方可取得良好效果。(罗 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