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54年,吴楚等七国发动叛乱,汉景帝误判当时的形势,将晁错腰斩,使其成为中央与诸侯王对抗的牺牲品。忠心为主却最终被诛,这已成为研究晁错之死的主流观点。不过,若仔细分析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晁错之死当另有原因,需进一步探索。
一、晁错与众大臣之间矛盾深刻
晁错为太子家令时,以其高超的辩才深得刘启的信任,成为刘启的“智囊”。与此同时,文帝亦“奇其材”。刘启继位后,晁错被任命为内史,“掌治京师”。汉时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与变更的基本程序是:先由丞相召集众大臣进行商议,再交给皇上裁夺;决策形成之后,交有关部门执行。
晁错削藩
“掌治京师”的晁错,本无更改国家法令之权,但他却多次私自与景帝商议国家法令的变更:“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他的擅权之举,无疑破坏了朝臣集议制度,故“丞相嘉自绌所言不用,疾错”。引起了以丞相为首朝臣的极大不满,如袁盎“素不好晁错,晁错所居坐,盎去;盎坐,错亦去,两人未尝同堂语”。随着时间的推移,矛盾日益加深。
二、晁错提出的削藩策违背祖制
申屠嘉去世后,晁错为御史大夫,拟施行削藩之策,这在当时被认为是违背祖制之举,不仅遭到朝中大臣的反对,诸侯亦反响强烈,并直接导致七国起兵。因此晁错被推向了风口浪尖。刘邦定都关中之后,其头等大事就是在制度设计上要确保汉家天下的长治久安,他认为,秦未实行分封制是导致其速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在立郡县的同时大封同姓王:“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
晁错
与此同时,刘邦亦积极防范诸侯王反叛,以确保政权的稳固。晁错曾经向文帝建议削藩,且方式激进,文帝未采纳。景帝即位后,晁错再次建言削藩,并认为宜尽快施行:“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景帝于是召集宗室公卿商议,众公卿“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繇此与错有隙”。尽管窦婴激烈反对,但晁错在景帝的支持下,仍强推削藩政令。吴王于是趁机联合其他诸侯王,云:
“以汉有贼臣,无功天下,侵夺诸侯地,使吏劾击讯治,以僇辱之为故,不以诸侯人君礼遇刘氏骨肉,绝先帝功臣,进任奸宄,诖乱天下,欲危社稷。陛下多病志失,不能省察。欲举兵诛之,谨闻教。”晁错的削藩策不仅遭到诸侯王的反对,其父也认为不妥,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可见祖宗之法已深入人心,而晁错却强推削藩策,吴楚等国因此发动了叛乱。
三、晁错应对叛乱不力
汉景帝与袁蛊
吴王反叛后,其他诸侯王亦迅速响应:“膠西正月丙午诛汉使二千石以下,膠东、菑川、济南、楚、赵亦然,遂发兵西。”东南少数民族也参与反叛的行列,一时形势十分危急。
消息传到京城后,晁错却竭力排除异己:“吴楚反,闻,晁错谓丞史曰:‘夫袁盎多受吴王金钱,专为蔽匿,言不反。今果反,欲请治盎宜知计谋。’丞史曰:‘事未发,治之有绝。今兵西向,治之何益!且袁盎不宜有谋。’晁错犹与未决。”袁盎得知此事,便与窦婴商议,向景帝进言斩杀晁错。司马迁认为,晁错在关键时候应对不当,即“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汉景帝
景帝即“遣太尉条侯周亚夫将三十六将军,往击吴楚;遣曲周侯郦寄击赵;将军栾布击齐;大将军窦婴屯荥阳,监齐赵兵”,然而“兵未发,窦婴未行,言故吴相袁盎”。景帝希望依靠众大臣平叛,必须先取得众大臣们的支持,故采纳了窦婴建议,诏见袁盎。《汉书》云:
会窦婴言爰盎,诏召入见,上方与错调兵食。上问盎曰:“君尝为吴相,知田禄伯为人乎?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曰:“吴王即山铸钱,煮海为盐,诱天下豪杰,白头举事,此其计不百全,岂发乎?何以言其无能为也?”盎对曰:“吴铜盐之利则有之,安得豪杰而诱之!诚今吴得豪杰,亦且辅而为谊,不反矣。吴所诱,皆亡赖子弟,亡命铸钱奸人,故相诱以乱。”错曰:“盎策之善。”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愿屏左右。”上屏人,独错在。盎曰:“臣所言,人臣不得知。”乃屏错。错趋避东厢,甚恨。上卒问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于是上默然,良久曰:“顾诚何如,吾不爱一人谢天下。”盎曰:“愚计出此,唯上孰计之。”乃拜盎为太常,密装治行。
袁盎觐见前,晁错与景帝商议调配兵粮,并建议“令上自将兵,而身居守”。苏轼认为:“使错自将而击吴楚,未必无功。唯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苏轼没有看到晁错并无领军的能力,更无法指挥文臣武将,但苏轼看到了晁错的不当之处,即“欲自固其身”,使“天子不悦”。
汉书
叛乱发生后,景帝希望依靠窦婴等大臣领兵平叛,而晁错却将景帝推上前线,自己则居守关中指挥,这实际上是在让天子冒险。此外,此时晁错已与其他大臣水火不容,却仍坐镇后方,无异于自掘坟墓。由此可见,晁错根本没有平叛的周密计划,更无平叛的实际能力。景帝已意识到,不诛杀晁错势难平息众怒,故发出了“顾诚何如,吾不爱一人谢天下”的感叹。景帝决定杀掉晁错,即使七国未能就此罢兵,至少也会失去反叛的正当理由。同时可以重新取得袁盎、窦婴等大臣的信任。实际上,袁盎的计策也是窦婴、周亚夫等人的意愿。
汉书
综上所述,景帝诛杀晁错,既有使吴楚失去反叛借口的用意,同时还有其深层原因。晁错无视三公九卿制度,擅权变更国家法令,引起了朝中大臣的集体反对。其削藩策,尽管有利于国家,但其方式方法不当,急躁冒进,不切实际,进而使吴楚等国有了反叛的理由;当吴楚等国发动叛乱之后,晁错又始终未能提出有效的应对之策,更引起朝臣的不满。总之,一切矛盾的焦点都集中在晁错身上,所以斩杀晁错,似已在“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