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帝曹丕。
相和歌·煌煌京洛行(晋乐)
夭夭园桃,无子空长。
虚美难假,偏轮不行。
淮阴五刑,鸟得弓藏。
保身全名,独有子房。
大愤不收,褒衣无带。
多言寡诚,祗令事败。
苏秦之说,六国以亡。
倾侧卖主,车裂固当。
贤矣陈轸,忠而有谋。
楚怀不从,祸卒不救。
祸夫吴起,智小谋大。
西河何健,伏尸何劣。
嗟彼郭生,古之雅人。
智矣燕昭,可谓得臣。
峨峨仲连,齐之高士。
北辞千金,东蹈沧海。
【说明】
疑作于黄初年间。
【简注】
①相和歌:乐府歌曲名。名称大约取丝竹相和而歌之意。原是民间歌谣,汉代设立乐府,取以入乐。后来文人拟作的很多。根据宋人郭茂倩的分类,其中包括《相和曲》、《吟叹曲》、《四弦曲》、《平调曲》、《清调曲》、《瑟调曲》、《楚调曲》七类。现存汉乐府民间的优秀作品,属于此者颇多。
②《煌煌京洛行》乐府旧题名。属瑟调曲。
③晋乐:此诗曾被晋廷配以管弦作为宫庭宴会之歌咏之。分五章。
④夭夭:繁丽貌。《诗经·周南·桃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名。
⑤淮阴:地名。这里指淮阴侯韩信。(?—公元前196年),汉初诸侯王。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初属项羽,继归刘邦,被任为大将。楚汉战争时,刘邦采其策,攻占关中。刘邦与项羽在成皋、荥阳相持时,使他率军抄袭项羽后路,破赵取齐,占据黄河下游之地。后刘邦封他为齐王。不久率军与刘邦会合,击灭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汉朝建立,改封楚王。后有人告他谋反,降为淮阴侯。又被告与陈豨 勾结在长安谋反,为吕后(疑受刘邦密计)所杀。他善于将兵,自称“多多益善”。韩信谋事高寡深密,果毅善断,蹇言众畏。又精通兵略,以功高被刘邦疑。刑前慨叹“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乱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著有《兵法》三篇,今佚。
⑥五刑:中国古代的五种刑罚。商周时期指墨刑、劓刑、剕刑、宫刑、大辟;隋代至清代指笞刑、杖刑、徒刑、流刑、死型。这里指韩信被杀事。
⑦子房:即张良。(?—公元前186年),汉初大臣。字子房。传为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人。祖与父相继为韩昭侯、宣惠王等五世之相。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未中。传说他逃亡至下邳(今江苏睢宁北)时,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秦末乱世,聚众归附刘邦。运筹帷幄。楚汉相持间,建议不立大国后代,要求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都为刘邦所采纳。汉朝建立,被封留侯。传张良见刘邦险刻,多诛功臣,遂退隐随道者赤松子游。
⑧愤:殷义祥注为“疑当作巾责 ,因形近而误。巾责 是包头巾。不收,不能收束头发。”
⑨褒:宽大。
⑩苏秦:纵横家。战国时东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字季子。奉燕昭王命入齐,从事反间颠覆活动,使齐疲于对外战争,以便攻齐复仇。齐囗王末年,被任为齐相。秦昭王约齐囗 王并称东西帝,他劝说齐王取消帝号,和赵李兑一起,携合纵术,约五国攻秦。赵封他为武安君。佩齐、燕、韩、赵、楚、魏六国相印,合纵抗秦,迫使强秦废去帝号,逼还部分魏韩故地,齐亦乘机攻灭宋国。后燕将乐毅又联合五国大举攻齐,他的反间活动目的暴露,被齐王处以车裂而死。传有《苏子》三十一篇今佚。又传有《说辞》十六章。
⑪陈轸:殷义祥注为“楚怀王臣子。曾劝说楚怀王不要听信秦使臣张仪的游说,要坚守楚与齐的盟约。楚怀王不听,结果丧师失地。”
⑫楚怀王:(?—公元前296年)。战国时楚国君。熊氏,名槐。公元前328—公元前299年在位。排斥改革官吏,先后被秦齐打败,失去汉中(今陕西湖北之间地)等地。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拒谏入秦被扣,客死异国。
⑬吴起:(?—公元前381年)战国时兵家。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北)人。善用兵。初任鲁将,继任魏将,屡建战功,被魏文侯任西河守。文侯死,遭陷害,逃奔楚国,初为宛(今河南南阳)守,不久任令尹,辅佐楚悼王实行变法。“明法审令”、“要在强兵”、“废公族疏远者”,强迫旧贵族到边远地区开荒。“捐不急之官”,裁减冗员,整顿统治机构。他的变法促进了楚国的富强。曾北胜魏国,南收扬越,取得苍梧(今广西西北角)。楚悼王死,被旧贵族杀害。变法失败。被杀时他俯身护伏在楚王尸上,楚王尸体宜被杀者所射。后追查射楚王尸者罪,射者俱被诛。此吴起死而报杀己之仇者谋。曾著兵谋《吴起》四十八篇。今佚。吴起精通兵略,攻必取,战必克,魏用魏胜,楚用楚强,士卒乐为之死,忠勤王命。其智与孙武相伯仲。故后世孙吴并称。
⑭知小谋大:《易传·系辞》“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
⑮西河:古地名。《史记·吴起列传》魏“武侯浮西河而下”指今山西陕西界上自北而南一段。战国魏文侯时吴起曾为河守。辖境在今陕西东部黄河西岸地区。
⑯伏尸:俯伏在尸体上。吴起助楚悼王实行变法强楚,改革中损伤了旧贵族私利。楚悼王死,尚未葬,刺客杀吴起,吴起伏体悼王尸上。众箭如雨,猥集二尸。楚宫乱息,获肇事者,俱被诛。此吴起死而杀仇者之谋,其权谋深敏如此。曹丕“伏尸何劣”句,实责吴起不应伏尸悼王体上,致悼王体亦被箭所射。
⑰郭生:即郭隗,战国时燕国人。燕昭王欲报齐仇,拟招揽人才,向他问计。他说“请先自隗始”。昭王即为其筑宫而敬以为师,于是乐毅、邹衍、剧辛等贤士都先后从魏、齐、赵等国投奔到燕国来。
⑱雅人:正人君子,指有才能见识的人。
⑲燕昭:即燕昭王(?—公元前279年),战国时燕国君。名职。燕王哙的庶子。公元前311—公元前279年在位。原来流亡在韩。子之三年(公元前315年)齐攻破燕国,哙和子之被杀。他被赵国护送回国,公元前311年即位。改革政治,招徕人才。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年)联合五国攻齐,派将军乐毅攻破齐国,占领齐国七十余城。是燕国最强盛时期。燕昭王爱惜人才,知人善任。
⑳仲连,即鲁仲连。战国时齐国人。善于计谋划策。常周游各国,排难解纷。秦军围赵邯郸(今属河北),曾以利害进说赵魏大臣,劝阻尊秦昭王为帝。齐国要收复被燕占据的聊城(今山乐聊城西北)时,又写信劝说燕将撤守。曾说服平原君和辛桓衍放弃降秦打算,平原君以“千金”酬,他辞不受;助田单收聊城,齐王欲封爵,他辞不受。后隐居海边。后世人敬称为高士。
【释义】
杨修、丁仪、丁异皆有谋画才干,曹植深结以为羽翼。杨修为曹操行军主簿,多次泄曹操行动思谋机密于曹植,屡次试窥操臆,曾唆曹植“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私闯金马门,致曹操怒斩公车令。似疑其有弑逆意,又杨修为袁绍甥故,后借机诛之;丁仪、丁异兄弟见曹操初宠曹植,“数称其奇才”,使曹操大有立曹植为太子意。丁异“建安中为黄门侍郎”“谓太祖(曹操)曰‘临淄侯天性仁孝,发于自然,而聪明知达,其殆庶几。至于博学渊识,文章绝伦。当今天下之贤才君子,不问少长,皆愿从其游而为之死,实天所以钟福于大魏,而永授无穷之祚也。’欲以劝动太祖。太祖答曰‘植,吾爱之,安能若卿言,吾欲立之为嗣,何如?’异(丁异)曰:‘此国家之所以兴衰,天下之所以存亡,百姓愚劣琐贱者所敢与及。异闻知臣莫若于君,知子莫若于父。至于君不论明暗,父不问贤愚,而能常知其臣子者何?盖由相知非一事一物,相尽非一日一夕。况明公加之以圣哲,习之以人子,今发明达之命,吐永安之言,可谓上应天命,下合人心,得之于须臾,垂之于万世者也。异不避斧钺之诛,敢不进言’,太祖深纳之。”曹丕即位后,杀丁仪兄弟“并其男口”。
诗中借韩信、苏秦、吴起喻杨修、丁仪、丁异皆肖小之徒,个人言行不正,华而不实,空有其表,陷主不义,使玉生瑕,妄图荣华,死不足惜。六国之主,怀王诸辈多被所误。而子房、陈轸、郭生、仲连皆识进退而不图侥幸,故多能善始慎终。
识人者主荣,不识者主辱,自古亦然。今我当王,而汝被弃,非父王善识之证乎?此曹丕婉责曹植咎由自取之作也。
【诗话】
①殷义祥《三曹诗选译》谓“本篇借古人得失成败的事例,抒写对人生,对政治的见解。全诗共五解(即五章):第一解是说人生要有所建树,不能虚废;第二解韩信张良事,说要保名全身就要识时务,能放能收,不能夸语空谈;第三解借苏秦陈轸事,说人君要听忠言,臣子虚借欺诈,不然就会祸难临头;第四解说凡做事都要商量才行,智小谋大,必然招来祸患;第五解赞美择主而仕的郭隗和功成不受赏的鲁仲连。”
②宋·郭茂倩《乐府诗集》第三十九卷谓“《古今乐录》曰:‘王僧虔《技录》云《煌煌京洛行》歌文帝《园桃》一篇。’《乐府解题》曰‘昔乐奏文帝:夭夭园桃,无子空长’言虚美者多败。又有韩信高鸟尽,良弓藏,子房保身全名,苏秦倾侧卖主,陈轸忠而有谋,楚怀不纳;郭生古之雅人,燕昭臣之,吴起知小谋大及鲁仲连高士,不受千金等语。若宋·鲍照‘凤楼十二重’,梁·戴囗‘欲知佳丽地,’始则盛称京洛之美,终言君恩歇薄,有怨旷沉沦之叹。”
【文丨郑世昌先生。作者系立身国学网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文化复兴联合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