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要成为一个怎样的青年,如何度过自己的青春?”在“爆款”主旋律电视剧《觉醒年代》中,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为了追求信仰,慷慨明志,从容赴死,给我们留下了最好的答案。
在上世纪20、30年代的福清,也孕育出了一批年轻的觉醒者,余长钺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出生华侨富商家庭,却甘愿为穷苦人闹革命,13岁加入共青团,14岁加入中国共产党,牺牲时还未满19周岁。正是盛开的年华,却从容赴死,这位年轻的革命者,用鲜血和生命,告诉后来者什么是信仰之坚、理想之美。
“为了全天下都没有乞丐”
1934年6月下旬,时任中共福清县委委员,尚未满16周岁的余长钺,与何文成、陈炳奎等县委领导人,组织了震惊福州地区的南西亭暴动。打土豪,开谷仓,焚烧契约债据……这是中共福清县委领导的第一次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暴动。暴动过后,国民党疯狂搜捕共产党人,余长钺被迫四处躲藏。
看着眼前衣衫褴褛、满身疥疮,就像一个小乞丐的余长钺,姐姐余惠忠心疼得哭了:“我们家是富商,又不是穷人,为什么要冒着掉脑袋的风险闹革命,还让全家人担惊受怕?”余长钺回答:“三姐,对不起!我所做的事,是为了全天下都没有乞丐。”
这段姐弟之间的对答,今年74岁的陈家智听母亲余惠忠提起过无数遍,至今仍记忆犹新。
1918年10月,余长钺出生于福清北门外阳下村(现福清市阳下街道阳下村)一个华侨富商家庭。他有一兄三姐,父兄在印尼经商,大姐早夭,二姐余长彬常年在外求学,留在福清家中的就剩下母亲方氏、三姐余惠忠和他,姐弟俩自幼便感情甚笃。
在阳下村,现有两处余长钺的故居,一是他的出生地,二是他成长的地方。这两处故居,都是百年古厝,厝内装饰精美,占地面积加起来上千平方米,足见百年前余家的富足。
余长钺故居,这是一栋两落大厝
“母亲常说,你这个小舅舅从小就和别人不一样。”陈家智说,母亲余惠忠103岁时去世,生前,一直把弟弟的照片放在床前。
富商子弟 革命之路从同情穷人开始
福清市政协原文史研究员翁宜用一直在搜集整理余长钺的生平事迹,起初,他和很多人一样不明白,像余长钺这样的富商子弟,本可锦衣玉食过一生,为何最后放弃一切,走上了革命道路?随着资料的搜集,翁宜用找到了答案。
在余长钺出生、成长的年代,阳下村和中国所有的贫穷农村一样,多数农民吃不饱穿不暖,还要承受繁重的苛捐杂税,很多人被迫漂洋过海,去南洋讨生活。余长钺的父辈也是去南洋谋生后,家族才开始变得富有。
“他童年时就十分同情穷苦人。”翁宜用说,有一次,父亲让他到佃户家中收田租,路上遇到没钱过年的近邻,就把收到的田租全部送给了对方。
在阳下小学读书时,余长钺的老师是夏昌福。夏老师毕业于福州市乌石山师范学校,受五四运动的影响,思想进步,常对学生讲述反帝反封建的道理。在夏老师的启发下,救国救民的思想,在余长钺心里开始发芽。
余长钺13岁到福清县城的明义中学(福清二中的前身)读初中,是福清最早的进步社团“同攻读书会”的骨干。他性格活泼开朗,学业全优,尤其擅长国文写作,喜欢阅读《新俄国游记》、普罗文学等进步书籍。“他看了许多这方面的书,提出许多新的问题。在家里反对蓄婢,反对苛刻对待佃户,反对亲属中的糜烂生活,代表着一代的新生力量。”读书会的发起人之一何希銮曾回忆道。
翁宜用介绍,在读书会期间,余长钺便已经加入共青团,随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9月,因发表激进的革命文章,他被国民党福清当局逮捕,并解送到福州,两个月后,蔡廷锴、蒋光鼐等在福州发动反蒋事变,释放政治犯,他才得以安然脱险。
为筹革命经费 找各种理由向家人要钱
1934年8月,中共福清中心县委成立,余长钺任中心县委委员。
“南西亭暴动后,国民党对余长钺的搜捕一直没有停止,为了不连累整个家族,余长钺的父亲多次劝他去南洋帮助兄长经商,以免牵连家人。”余长钺的一位堂侄孙说,1935年3月22日,余长钺随父亲前往印尼,一开始,全家人都以为这个家族的“叛逆子”终于可以安分了,没想到,在印尼,余长钺常常把店中商品贱卖或白送给穷人,导致店里月月亏损。他趁机以“回上海升学”为由,向父兄索取600元大洋。父兄担心他回国后继续“闹”革命,便郑重警告他,要和福清的革命战友“断绝”关系。
1935年7月31日,余长钺离开印尼,前往上海。在堂兄的帮助下,余长钺进入上海中国医学院攻读中医。很快,他又和党在上海的地下组织接上关系,积极投身学运。
为了筹措革命经费,余长钺多次写信向印尼的父兄、福清的家人要钱。一开始,父兄是有求必给,但来信的次数多了,便怀疑他又“革命”了,到最后是郑重警告他——“除了结婚外,家里不会再给钱了。”
“为给革命筹钱,他几乎能用的理由都用过了。”家里人怎么也没有想到,余长钺最后还想出了“骗婚”这一招。1936年,余长钺给福清家里寄了一封信,信中说,他在上海遇到了一位名叫“李若兰”的姑娘,两人情投意合,正在筹备结婚,但手头比较紧张。
随信寄来的还有一张订婚照和一件给三姐余惠忠的女式毛衣,并特别交代毛衣是姑娘特意亲手织的。
陈家智的家里,一直珍藏着这张订婚照,照片中的余长钺英俊潇洒,“李若兰”端庄大方,就像一对“神仙般”的眷侣。“收到信后,特别是听上海的亲属说,小舅舅的身边确有这么一位姑娘后,全家人都很高兴,便又给小舅舅寄去了一笔钱。”陈家智说,家里人最后一次见到余长钺,是1937年的农历春节,他在家里住了三天后,正月初三便再次匆匆离家,没过多久,便听到余长钺被捕的消息。
余长钺和李若兰拍摄的“订婚照”
一张“订婚照” 50年后方知真相
1937年2月16日(正月初六),中共闽中特委在莆田梧塘镇洪度村秘密开会。因叛徒出卖,闽中特委书记王于洁,委员黄孝敏、余长钺、潘涛被捕。随后,闽中特委的另一名委员陈炳奎在福清被捕。之后,五人被押送到福州刑讯受审。在狱中,严刑拷打、高官厚禄等,都动摇不了他们的革命意志。1937年6月23日,在福州西门鸡角弄,五人英勇就义,这就是著名的“闽中五烈士”。
陈家智说,舅舅余长钺牺牲时,他的父亲陈齐均正在福州读书,白色恐怖下,父亲不敢认领舅舅的遗体,只好默默记住了埋葬的地点。一年后,他的外婆也去了印尼,福清家里的事情便由他的父母负责。1940年,他的父亲和陈炳奎的侄子陈应明把两位烈士的遗骸,偷偷运回福清安葬。
“舅舅牺牲后,母亲一直挂念照片中的‘李若兰’。”陈家智回忆,新中国成立后,母亲把那张“订婚照”冲洗了数十份,只要有福清籍的老干部回乡,母亲便把照片交给对方,托他们打听“李若兰”的消息,一直到1986年5月,终于找到了这位姑娘。
原来,1936年,余长钺和其他战友一起,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华人民抗日救国义勇军”,李若兰也是其中一员。当时,正为革命经费发愁的余长钺,想出来和李若兰拍假订婚照,找家里要钱的办法。
1936年8月底,余长钺随抗日义勇军先遣队南下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11月,余长钺被组织派回福建工作,任福州工委书记、中共闽中特委委员等职。也就在这个过程中,余长钺和李若兰失去了联系。
1986年5月8日,在上海召开的“中华人民抗日救国义勇军”史料座谈会上,余长钺的战友认出了已经改名为“李青彬”的李若兰。此时,余长钺已牺牲整整49年。
1986年5月16日,李青彬来到福清祭奠余长钺烈士,并和余惠忠见面。“一切真相大白后,两家人就像一家人一样,一直有书信来往。”陈家智说。
今年,在爱心企业家的赞助下,阳下村正在修缮余长钺烈士的故居、编撰烈士的生平故事等。“我们要一直继承烈士的遗志,建设美丽侨村。”翁宜用说。
编辑:小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