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曼(微信公众号读书社专栏作家)刘芳(公元前256-195年,62岁)
汉初也由此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布衣将相群的现象。之前,笔者已梳理了刘邦、张良、韩信的人生轨迹,今天我们就再来给这一群体做一个整体画像。总体来看,刘邦部下,文臣多得善终,武将却多磨难,不但韩信、英布、彭越被诛,樊哙也差点被杀,就连匡扶汉室的周勃周亚夫父子亦难得善终。
此外,奚涓的母亲底氏作为开国封侯的女性,亦值得一提,一则说明刘邦重情义,二则证明初汉不歧视女性。
01、张良(前250年—前186年,65岁)
刘邦钦定的汉初三杰之首:“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张良对得起刘邦这一评价,正是在张良的帮助下,刘邦才能赶在项羽前面灭秦;如无张良,刘邦可能连鸿门宴都去不了就给项羽灭了;张良帮刘邦讨来汉中郡,给了刘邦抵抗项羽的最坚实后方;楚汉战争,张良帮刘邦制定了“善用韩信、彭越、英布”的决胜之策,并在刘邦和项羽划定楚河汉界之后,说服刘邦决不可放项羽归去,终使刘邦夺得天下(关注读史,回复“张良”可查看相关文章)。
一句话,刘邦夺取天下,与张良的运筹帷幄、顶层设计密不可分。但两人却又“相敬如宾”,终其一生,都算客居在刘邦阵营。在刘邦夺取天下后,张良没有选择做官,而是在家修身养性。但刘邦还是经常要找他陪着说话,外出打仗时,也常带着张良。但张良再也没有为刘邦出谋划策。刘邦死后,张良选择离开长安,在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东南的黄袍山修建了“良山道观”及“伐桂书院”,隐居于此。
约公元前186年,张良病逝,谥号文成侯。善终。
02、萧何(前257年-前193年,65岁)
汉初三杰排名第二,在大将军韩信之上。由此亦可见,刘邦是个绝顶聪明之人,他知道,韩信绝对是军事天才,但是,如果没有张良的顶层设计,没有萧何的后勤保障,再牛的将军也牛不起来。韩信最多是个很牛的战略执行者。
萧何年龄与刘邦相仿,也算是刘邦的上司。在秦末,萧何是沛县主薄,相当于县办公室主任,刘邦是沛县泗水亭长,相当于乡派出所所长。在反秦之前,萧何还是有点瞧不上这刘三的,认为他太爱吹牛。及至反秦,萧何认识到刘邦是当头头的最合适人选,自此一心一意辅佐刘邦,后勤方面做得井井有条。进入咸阳后,包括刘邦在内的沛县土包子们便进入了温柔乡,唯独萧何保持冷静,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汉承秦制起了重要作用。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之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起了绝对的保障作用。
当然,他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还是“月下追韩信”了。正是在他的强烈要求下,韩信才被刘邦拜为大将军。而最后也正是他将韩信诳进宫中被吕后诛杀,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不过,帮吕后诛杀韩信也实属无奈,因为他自身都难保。为了自保,他不得不自污名声,就算这样,60多岁了,还是被刘邦弄到大牢里,出来后连衣服都不敢换就去谢恩。刘邦看了,终是不忍,不再难为他。
应该说,对于萧何的为人和做事能力,刘邦是既感激佩服,又有些嫉妒的,在这位知根知底的老上级面前多少有点自卑心理。
但刘邦对萧何总得来说还是不错的,不仅使之为相,列众卿之首,为“开国第一侯”。刘邦死后,萧何继续为相辅佐汉惠帝,于惠帝二年(前193年)七月去世,谥号“文终侯”。
萧何的能力及人品为其后代带来极大的福音,有汉一朝,后代都享封酂侯,终成延绵数百年的大家,其后代建立了南齐和梁。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是萧何的第二十四世孙,梁高祖萧衍为萧何的第二十五世孙。
03、韩信(前231年-前196年,35岁)
典型的只会打仗的技术男,功夫都用在了研究对手身上,导致缺少时间锻炼自己的情商,在反秦风暴卷起之前,连饭都混不上,常被乡亲取笑,还受过胯下之辱。反秦风起云涌后加入项羽阵营,却不被项羽待见,跳槽到刘邦阵营,依旧被刘邦瞧不上。好在认识了萧何,深得赏识,遂有了韩信不得志逃跑,萧何月下苦追,并不惜撕破脸皮让刘邦封韩信为大将军——韩信用实践告诉世人,要想让领导赏识你,需先让领导身边的人赏识你。
从此,韩信这个军事技术男开始大放异彩,楚汉英雄无数,但至此才有了和“战神”项羽同一等量级的战争大咖。后浪“兵仙”韩信光芒愈来愈胜,终于将前浪“战神”项羽拍死在江边。
“战神”已死,“兵仙”要么成为老大,要么乖乖就范,但韩信想走中间路线,显然是自找死路。刘邦仿佛就是他的克星,数次兵不血刃就轻轻夺了他的兵权:韩信灭赵后,刘邦单骑闯营,收了韩信的兵权,赐之“赵相”的虚位;灭项后,刘邦几乎采取了同样的手段解除了韩信的兵权;及至楚王位上,韩信更是单骑送上门给刘邦抓了。
韩信没有死在刘邦手里,刘邦只是将其从楚王降为淮阴侯,“软禁”在都城,他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王侯将相全都干过的唯一人物。
或许因为太年轻的缘故,这让坐等刘邦去世有揽权打算的吕后不放心,趁刘邦外出平叛之机,让萧何将韩信骗到宫中杀之,年仅35岁。(关注读史,回复韩信查看相关文章)
04、樊哙(前242年—前189年,53岁)
樊哙和刘邦是老乡,但要小上十几岁。两人相识时间大概在刘邦当泗水亭长的时候,那时,樊哙是个卖狗肉的,刘邦则经常去白吃狗肉,关系还不错。及至刘邦造反,樊哙即加入刘邦阵营,不是刘邦的贴身侍卫,就是其先锋官,作战英勇,成为刘邦不可或缺的猛将——也是刘邦身边永远敢于谏言的将领:咸阳宫中,刘邦醉死梦生,是樊哙带着张良勇闯禁宫,提醒其还军霸上;英布造反,刘邦自暴自弃,是樊哙带领群臣“排闼而入”——径直闯进宫中。总计樊哙战功:跟随刘邦作战,斩首176人,俘虏288人;自己单独领兵作战,打败7支军队,攻下5个城邑,平定6郡52县。
在民间传奇中,樊哙常被描绘成与后世的张飞、程咬金、李逵一类的人物。实际上,樊哙不仅忠勇威壮,且不乏足智多谋。在波澜壮阔的楚汉风云中,樊哙因鸿门宴而广为人知。可以说,他在宴会上的表现可打满分,为刘邦顺利脱身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后世曾国藩有赞:“盖人禀阳刚之气最厚者,其达于事理必有不可掩之伟论,其见于仪度必有不可犯之英风,哙之鸿门被帷,拔剑割彘,与夫霸上还军之请,病中排闼之谏,皆阳刚之气之所为也。”
然而,因为身为吕后妹夫的原因,刘邦怕自己死后樊哙与吕氏沆瀣一气,在临死的最后一刻派人去斩杀樊哙。算樊哙命大,遇到“狡猾”的陈平,侥幸捡了一条命。
孝惠帝六年(前189年),樊哙去世,谥为武侯。但其子樊伉因卷入吕氏乱政,被周勃陈平诛杀。
05、曹参(?—公元前190年)
他也是刘邦的老上级。当年,刘邦做泗水亭长的时候,萧何是县主薄,曹参是典狱长,也就是县看守所所长。三人都是小公务员,关系不错,但级别上刘邦显然不占优势。反秦后,曹参和萧何一样,始终唯刘邦马首是瞻,从无二心,身经百战,屡建战功。刘邦称帝后,论功行赏,曹参功居第二,赐爵平阳侯。
在诸将中,曹参与韩信交集最多,是刘邦派给韩信的副手,也可以说是监视韩信的。但曹参从未以刘邦老兄弟自居,甘心听从韩信的指挥,无论是破赵还是降齐,曹参都立下汗马功劳。韩信率军垓下围困项羽时,齐国还未完全平定,是他留在齐国镇守。韩信迁徙楚王后,刘邦委托曹参继续为齐相辅佐刘邦的私生子,也就是新齐王刘肥。
曹参和萧何很熟,但起事后,一个主后勤,一个常领兵,交往变少,并一度产生隔阂,尤其是在排定军功时,曹参对萧何排第一,他排第二不服气。但毕竟是老朋友,随着岁月流逝,萧曹重归于好。而且在萧何去世,曹参接班为丞相后,留下“萧规曹随”的美谈,为随后的文景之治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和理论基础。
曹参为相后,一切遵萧何之法而无所变更,也很少上朝,只躲在家里享清闲。刚接班的惠帝受不了了,认为曹参看不起他,便派人叫来曹参质问。
曹参回答很简单:陛下与先帝比,谁更厉害?
汉惠帝怎么能说比他老子还厉害?
曹参又问:陛下看我和萧丞相谁更贤能?
惠帝说:好像是萧丞相更牛。
曹参说:那不就得了,先帝与萧丞相平定了天下,法令已经明确,如今陛下垂衣拱手,我等谨守各自的职责,遵循原有的法度不就行了吗?
惠帝说:说得对,回去继续休息吧!
和萧何家族一样,曹参家族在有汉一朝也得以世享侯爵。据《三国志》记载,曹魏创建者曹操也是曹参之后。故而入魏后,曹参嫡系所封容城侯仍然得以延续。直至曹魏灭亡,容城侯世系才断绝。
06、陈平(?-前178年)
陈平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在秦朝末年,英才辈出,有资格被司马迁列入“世家”的,只有陈胜、萧何、曹参、张良、陈平、周勃六人。陈平能列其中,可见其功劳是很大的。
韩信有胯下之辱,陈平则有盗嫂骂名。但他们都不在乎。最后,一个成为名将,一个成为名相。
陈平是个美男子,自幼多读书,爱纵论天下,称治天下和主持分肉没啥区别。家里虽很穷,但极讲礼节,被乡亲笑话为死要面子。还因嫂嫂对他很好,就传他和嫂子私通,他也不在意。
秦末大乱,陈平先后辅佐魏王、项羽,但多不被赏识,鸿门宴上,认定刘邦是个人物后即“身在楚营心在汉”,助张良帮刘邦脱困,顺利赴汉中。楚汉战争爆发后,陈平终于抛弃项羽,跑到刘邦那儿。两人一见如故,刘邦立即封其为都尉,留在身边做参乘,并命他监护三军将校。
一个外来户受此重任,刘邦的一些老兄弟不干了,纷纷抱怨说,怎么能用这样一个和嫂子通奸,屡次背主,收受贿赂,朝三暮四的家伙呢。
刘邦也不客气,就问陈平咋回事。当然,刘邦没问他盗嫂的事。或许刘邦认为这是私生活,管不着。
陈平回答的很干脆,说不是我朝三暮四,屡次背主,是魏王、项王不重用我,我才来你这里的,你不重用我,我照样走。我刚来你这里,不收受贿赂咋吃饭?
刘邦认为陈平够坦荡,而且说得很对,对他更加信任。从此,陈平开始大展身手。虽无张良运筹帷幄的本事,也没有韩信将兵的能耐,但陈平敢于“不要脸”的阴功夫、实用精神,恰恰像是刘邦的另一面,每每帮助刘邦化险为夷。可以说他就是依靠玩弄阴谋手段得以成为汉初大功臣的。
在说陈平的功绩前,先说个小故事,说明陈平这人是多么地洞悉人性,又是多么地聪明。一次乘船,船夫怀疑他身上藏有大量钱财,遂起歹意。陈平看出来了,他怎么做的?当做没事一样,脱掉衣服随意一扔,帮船夫一起划船。穷光蛋一个,船夫自然不会杀他。这里说明陈平这人:善观色、见机快,且洞察人性——如果直接脱掉衣服说我没钱好汉饶命,船夫见意图败露,不干掉他才怪。
陈平的诸多功劳,与他这些良好秉性有着极大关系。
史书说:汉之谋臣,良、平而已。然良之术多正,平之术多谲。
说的很对。公元前203年,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城内达一年之久,是陈平亲自出马用重金离间了项羽和范增,使项羽军由此转衰;同样是在荥阳,陈平出计让人假冒刘邦向项羽投降,同时让刘邦假扮妇女逃脱而去——这种计策,项羽真的采纳不了。所以,好的谋士还需要遇到对路的主公。
在降服楚王韩信的时候,他继续说服刘邦玩阴的,离间韩信杀掉好兄弟钟离昧,然后说带着钟离昧的人头去见主公,两下里就没啥猜疑了。韩信屁颠颠去了,再没回来。
白登之围,刘邦被匈奴单于包围,陈平出的啥计策?带上重金和一幅绝世美女的画像去见阏氏,说金银珠宝是献给您的,美女是要送给大单于的,要您美言放了刘邦。阏氏果然上当,怕美人落到单于手中,说服单于撤了兵。
刘邦为何看重陈平,由此可见一斑。这种事,纵张良想得出,却也是做不出的。
当然,陈平也是有私心的,是一个很会自保的人。
刘邦死前,怕连襟樊哙助吕作乱,密令陈平和周勃去干掉樊哙。陈平心里犯嘀咕,这可是刘邦的老兄弟,还是吕后的妹夫,干掉他,自己吃不了兜着走。于是说服周勃,只拿下樊哙,至于怎么处理,交由刘邦。然后让周勃穿上小兵的衣服混在自己后面去樊哙军营传旨。樊哙听说只来了一介文臣,出来相迎,立马给周勃制服绑上了。
周勃接管军营,陈平带着樊哙去复旨,半路上传来消息,刘邦去世了。陈平又喜又怕,喜的是多亏没干掉樊哙,怕的是该如何向吕后交代。这难不住他,到了皇宫立即大哭,说什么皇帝啊,你让我去杀了樊哙将军,我舍不得下手啊,他是你老兄弟啊,我把他带来给你赔不是了。
这明明是哭给活人听的啊。吕后姐妹一听樊哙还没死,立即高兴了,陈平你升任郎中令了,快去辅助新皇吧。
后来吕后当政,谁也干不了丞相,陈平行,不就一个摆设吗,随你吕家人说了算,我只占住坑位。也只能陈平能摆正自己的心态。但他又绝对不是吃干饭的,吕后一死,立即联合周勃平定诸吕,迎代王,也就是后来的汉文帝入京。
不但如此,还自动降为左丞相,将右丞相之位让与周勃。周勃很高兴,但你是大老粗啊。文帝问他,“一年处决多少犯人?”周勃憋红了脸答不上来;文帝又问“国库一年有多少收入?”周勃脸憋得更红了。
这事却难不住陈平,他回答说“都有专人负责,刑狱可以问廷尉;钱谷可问治粟内史。我们当丞相的主要是辅佐陛下您内亲百姓,外抚四夷,使文武百官各司其职就够了。”
周勃看这真比打仗难多了,赶紧辞职,让陈平继续做右丞相。
刘邦临死前说:“陈平智有余,然难独任。”看来也是走眼了。或许,在他心底还是有些瞧不上陈平的。但陈平用时间及事实证明了自己。
前178年(汉文帝二年),陈平在丞相位上去世,谥号献侯。
07:周勃(?—前169年)
周勃也是刘邦的老乡,以编织养蚕的器具为生,间而为有丧事的人家做吹鼓手,可见生活窘迫。应该比较早就认识刘邦了,故起事之初就紧随刘邦,因孔武有力,常常做刘邦的正面部队,几乎参加了秦末汉初的所有军事行动。刘邦分封功臣时,受封绛侯。
刘邦死前,已经明显预料到强势的吕氏会干政,但已无可奈何。多年的相处使刘邦断定,周勃虽不读书,但其静若处子、动如脱兔的特点,是能够承担大事之人,故有“安刘氏天下者必勃也”的遗言,在自己即将去世的时候,将军权由樊哙交给周勃。
果如刘邦所言,他死后,吕后专权,众臣没办法,但吕雉死后,周勃即与陈平等一举荡灭吕氏诸王,拥立文帝。因功劳最大,官至右丞相。但不久即因不胜任去职,左丞相陈平独任丞相。次年,陈平去世,周勃再任丞相,旋及又被罢相,太尉灌婴接任丞相。
司马迁对周勃的评价很高:“绛侯周勃始为布衣时,鄙朴人也,才能不过凡庸。及从高祖定天下,在将相位,诸吕欲作乱,勃匡国家难,复之乎正。虽伊尹、周公,何以加哉!”
但因周勃功大,汉文帝很不放心,周勃自己也畏惧被诛,经常身披铠甲,因此被人告发有谋反之意,被下狱。周勃越发恐惧,不知怎样答辩。狱吏也欺侮他,周勃拿出一千两黄金送给狱吏,狱吏收了钱给周勃出了个主意:托关系找薄太后说情。周勃终于得以无罪释放。
出狱后,周勃感慨说:“我曾经率领百万大军,然而怎么知道狱吏的尊贵呀!”
汉文帝十一年(前169年),周勃去世,谥号为武侯。
周勃比较有名的儿子是次子周亚夫,但下场更悲惨,在帮助汉景帝灭了七国之乱后,竟然被景帝逼的活活饿死。
周勃父子为汉朝立下汗马功劳,但都因功劳过大而不得善终,悲夫!
08:周昌(?-公元前192年)
周昌也是刘邦的老乡,起事初即追随刘邦,主司文职,天下归汉后被封为汾阴侯。
周昌出名,不因战功,而因其直言敢谏,尽管说话结巴。有一次他进宫奏事,刘邦正和戚夫人亲热,周昌见此情景,回头便跑,刘邦追上之后,骑在周昌的脖子上问道:“你看我是啥样的皇帝?”周昌挺直脖子,昂起头说:“陛下您就是夏桀、商纣一样的家伙。”刘邦听了哈哈大笑,却由此更敬畏周昌。
而在废立太子一事上,当张良等推脱是皇帝家事不好干涉的时候,周昌却明确表示反对,并不惜以死相抗。吕后因此对周昌异常感激。
不能立赵王如意为太子,自己死后,吕雉肯定不会放过赵王,怎么办?刘邦只好委托周昌为赵相辅佐之。果然,刘邦死后,吕雉就要对赵王下手,屡屡催赵王入京都被周昌制止了。后来,吕雉使用调虎离山之计,趁周昌离开时将赵王骗到长安药死。周昌因没能保护好赵王抑郁而终。
09:夏侯婴(?-前172年)
也和刘邦是老乡,且自小是玩得很好的朋友,开始在沛府的马房里掌管养马驾车。所以刘邦起事后,夏侯婴也经常当刘邦的车夫,比如刘邦被项羽大败,从彭城匆忙逃跑的时候,就是夏侯婴驾车。当时车上还有刘邦的两个孩子,就是后来的汉惠帝和鲁元公主,刘邦嫌碍事,一再把他们踹下车。夏侯婴不忍,屡屡抱孩子上车,被刘邦痛骂,甚至想杀了他,但夏侯婴依旧坚持带着孩子一起突围。
当然,夏侯婴亦十分擅长驾车冲锋陷阵,作战勇猛,屡立战功。
夏侯婴另一大功劳是他在斩首违纪士兵的时候,发现了韩信,觉得此人话语不同凡响,就放了他,并推荐给了萧何。
自从跟随刘邦在沛县起兵,夏侯婴长期担任太仆一职,一直到刘邦去世。之后又作为太仆侍奉汉惠帝。惠帝和吕后非常感激夏侯婴当年救了惠帝和鲁元公主,就把紧靠皇宫北面的一等宅第赐给他,名为“近我”,以此表示对夏侯婴的尊宠。
夏侯婴于公元前172年去世,谥号文侯。三国时期著名人物夏侯惇、夏侯渊、夏侯霸、夏侯玄、夏侯献、夏侯和及作《魏书》的夏侯湛,都是夏侯婴的后裔。
看来,忠厚老实并长于做善事还是会有好报的,试想,夏侯婴何曾会想到自己当年坚持带出险境的两个孩子会成为皇帝和公主?
10:灌婴(前250年-前177年,73岁)
灌婴原是睢阳(今河南商丘)一个贩卖丝缯的小商人,公元前208年参加刘邦军队,以骁勇著称。因善骑术,楚汉争霸期间,被刘邦任命为骑兵将领,统领原秦国骑兵,屡建奇功,尤其在垓下之围时,一直是灌婴的骑兵部队紧紧尾随项羽,直至将之追至乌江自刎。前201年,受封颍阴侯。
刘邦死后,与周勃、陈平有平定诸吕、拥立汉文帝之功,官拜太尉、相国。73岁时善终。
11:王陵(?-前181年)
也是刘邦的老乡,但人家是沛县豪族,刘邦虽为小公务员,也只能以兄长之理敬之。后来天下大乱,刘邦起兵的同时,王陵也起兵了,两人还一起互相支援过。后来,刘邦做大了,但毕竟是自己当年的小弟啊,所以王陵始终不愿居于刘邦之下。及至秦灭,项羽分封天下,王陵占据南阳,没有被封赏,但地盘也算稳固,可割据一方。
然而,时事逼着王陵必须站队。楚汉战争打响,王陵正好处在刘项地盘中间,选刘还是选项?
这个时候需要说说王陵的母亲。还在沛县的老人家生活在项羽的地盘,于是项羽派人将老人家“请”来,以逼降王陵。王陵是个孝子,立即派使者前来。老人家却很有骨气,私下对王陵的使者说:“回去对我儿子说,项羽这人人品不行,刘邦我也见过,是个忠厚长者,最后得天下的一定是刘邦,让我儿子好好去跟着刘邦干吧。”说完吻剑而死。
猜猜项羽怎么处理的?项羽勃然大怒,居然下令烹煮了老太太的尸体!
王陵自此成为刘邦手下干将,前201年,受封安国侯。
王陵虽与刘邦有小隙,但并不影响刘邦对其信任。其为人质朴少文、秉性耿真深得刘邦喜欢。所以当吕后在刘邦病榻前问曹参之后相国人选时,刘邦说王陵可以接任,但又认为他过于憨直而不能独任,让陈平辅佐他。
汉惠帝六年,曹参去世后,王陵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吕后元年(前187年),王陵为太傅,夺宰相实权,遂怒,辞职闭门不出。吕后八年(前180年)去世,谥号武侯。
12:雍齿(?-前192年)
刘邦最“痛恨”的老乡,和王陵一样,是沛县的豪族。刘邦反秦,雍齿也加入了,刘邦很信任他,将家乡根据地都交给他管,但他不服刘邦,所以起事的第二年就辜负了刘邦对他的信任,献出了丰县投靠了魏国。刘邦因此对雍齿非常痛恨,数攻丰县。
雍齿很能打,但见识确实真不如刘邦,先后投靠魏国、赵国、项羽,从没受到重用。话说到了最后,雍齿终于发现刘邦确实牛,项羽也干不过,于是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来赎罪了。雍齿一服软,刘邦心就化了,没说啥就收留了雍齿。雍齿也很老实,卖命地打仗。但刘邦至死也再没给他做主将的机会。
后来论功行赏,刘邦曾向张良吐露心声,说还是比较恨雍齿的,“说实话,我真想杀了他,但想想是老兄弟了,又立下赫赫战功,下不了手啊!”最终封雍齿为什邡侯,得以善终。
13:底氏(奚涓之母)
山东沂蒙发现的金缕玉衣,墓主或为奚涓之母
刘邦史无前例地封的一个女侯,名将奚涓的母亲。
据记载,奚涓从刘邦起事初就紧紧跟随,功劳很大,堪与舞阳侯樊哙相比,但不幸早逝,因此刘邦就封他的母亲底氏为鲁侯,按功劳排在第7位。
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给女姓封侯。底氏封侯十年后,于吕后五年(前183年)去世,国除。
14:彭越(?—前196年)
与韩信、英布并称汉初三将。投机心理成就了他,也最终害了他。
在楚汉战争中,论军事谋略及指挥才能,彭越不如韩信,但论功绩,却有过之而无不及。可以说,正是由于他率部在楚军后方开展游击战,打击楚国的补给,用敌进我退,敌退我追的战术,使项羽两面作战疲于应付,才确保了正面与项羽相抗的刘邦不被歼灭。
作为“游击大王”,彭越当之无愧。但他确实没有大的才略,投机心理严重。
彭越本是山东钜野湖泽中的一位渔民头头,陈胜吴广起义,有人也鼓动彭越揭竿而起,但他总说先等一等,看哪条龙有胜望后再定。一年后,大秦帝国眼看不支,起义军已成燎原之势,彭越才决定起兵。但此时起事,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机会,“革命资历”比别人浅了许多,所以到了项羽封王时,虽已有上万的队伍,仍没有封王。
心里不平的彭越先跟着田荣和项羽干,接着又跟着刘邦干项羽,终于得封梁王。论说,刘邦也知道他没啥大野心,但剪除异姓王的使命促使他要拿掉彭越,所以故意找茬,将之废为庶民,流放到蜀地青衣县。
能活着就烧高香呗,他不,流迁的路上正好碰上“老乡”吕后回长安,于是他又想“投机”一把,向吕后哭诉衷肠。吕后说,没问题,跟我一起回长安吧。
回到长安后,吕后就埋怨刘邦,你这脑子怎么了,把彭越这样的老虎外放,不等于放虎归山,留下遗患!我把他带回来了,杀了吧。
结果彭越投机不成,反被剁成肉酱。
15:臧荼(?-前202年)
燕王,第一个牺牲品,在刘邦称帝的当年就被干掉了。
臧荼是燕王韩广手下大将,项羽分封天下时,不放心燕国,借口臧荼功劳大,立其为燕王,把原燕王韩广迁为辽东王。韩广对此不服,结果被臧荼干掉。楚汉战争爆发后,在韩信的压力下投降刘邦。项羽在时他不反,刘邦称帝后,臧荼倒是反了,结果三下五除二给收拾了。
臧荼虽给刘邦办了,但臧氏后代却“曲线”与刘家并享天下了:臧荼的孙女叫臧儿,是汉景帝刘启第二任皇后王娡的母亲,王娡是汉武帝生母。臧儿先嫁给槐里的王仲为妻,生个儿子名叫王信,还有两个女儿,其中长女就是王娡。后来王仲死了,臧儿又改嫁给长陵田氏,生了儿子田蚡、田胜,都是汉武帝时代响当当的大人物。
16:卢绾(前256年—前194年,63岁)
卢绾可是刘邦最要好的兄弟,两人不但同一天出生,还是至交加同窗。刘邦起事后,卢绾即追随刘邦,官至太尉,被封为长安侯。
虽然萧何、曹参等能够因为才能过人、忠于职事而得到刘邦的礼遇,但若说亲密关系和被宠信程度,都无法与卢绾比——卢绾可以自由出入皇宫。燕王臧荼被干掉后,刘邦更是想让好兄弟多享点好,封卢绾为燕王。
然而,再好的兄弟,也经不起权力的拆解。随着距离的疏远及对权力的不信任,已经剪灭多个异姓王的刘邦终于开始猜疑起当年的好兄弟,判定卢绾也要造反了,竟然在重病之中派人率军击燕。
卢绾只好带着家属、宫人、亲信等共数千骑,在长城下等候,希望刘邦病愈之后,亲自入长安谢罪。然而等来的却是刘邦驾崩的消息,卢绾只好带领众人逃亡到匈奴,并于次年逝世。
后来卢绾的妻子儿女逃出匈奴重投汉朝,正赶上吕后病重,不能相见,住在了燕王在京的府邸,准备在病好之后再相见。但吕后竟去世了,未能见面。卢绾的妻子也因病去世。
公元前144年(汉景帝中元六年),卢绾的孙子卢他之以东胡王的身份向汉投降,被封为亚谷侯。
司马迁感慨说:卢绾日益被皇帝疏远,自陷危境,走投无路,无计可施,最终迫不得已投奔匈奴,难道不可悲吗!
17:吴芮(前241年—前201年,40岁)
吴王夫差后裔。越王勾践灭吴后,吴芮的父亲吴申被贬番邑(今鄱阳)定居,生吴芮,成为当地望族。及至秦,为稳定南方,吴芮被秦封为番君,即给吴芮管理整个番邑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职权的封号,不给财政支持也不收税。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后,第一个起兵响应的秦吏就是吴芮。项羽封王时,以吴芮战功卓著封他为衡山王。其女婿英布被封为九江王。
楚汉战争爆发后,在好友张良的劝导下,吴芮改拥刘邦。项羽失败后,刘邦诏封他为长沙王。及至刘邦剪除异姓王时,吴芮按张良计谋,主动将大部分封地分给刘邦子女。因行事低调,且封国弱小,刘邦一直没有剪除长沙国。
吴芮夫妇感情极好,却不幸双双英年早逝。公元前201年,吴芮与同甘共苦多年的爱妻毛苹,可是中国著名的女才子,泛舟湘江,庆祝自己四十岁生日。吴芮望着远山,思念家乡瑶里。面对明月,毛苹吟咏出这首传颂千古的情诗: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吴芮听罢心潮澎湃,感慨说:我死后要回家乡瑶里观看天门的朝日夕阳。同年,夫妇双双无疾而终。
吴芮共有五个儿子,长子吴臣后留居长沙,世袭长沙王位,至玄孙吴差无后人,长沙王传国方绝,属于难得善终的一个诸侯王国。
18:英布(?—前196年)
有勇无谋的翻版项羽,是皋陶后裔,秦代六(今安徽省六安市)人,因受秦律被黥,又称黥布。陈胜吴广造反后,在骊山当役徒的英布亦趁乱起事,后归附项羽。
之所以说英布是翻版的项羽,是因为两人确实很像,又长期共事,灭秦之战,英布基本充当项羽的先锋,为项羽霸天下立下汗马功劳。
项羽也没有亏待他,封王时,立英布为九江王,定都于六,使之衣锦还乡。
或许是不愿打仗了,自此项羽再战,便指挥不动英布。在项羽派人骂了他几次后,害怕了,终于在刘邦的离间下,彻底背楚投汉。
公元前196年,见刘邦一个个剪灭异姓王,惶惶不可终日的英布终于反了。
英布造反,刘邦问臣下该怎么办?
原楚国令尹薛公答说:“陛下前年杀彭越,往年诛韩信,英布造反不值得奇怪。如果英布英明,计出上策,向东夺取吴国,向西夺取楚国,向北吞并齐国,占领鲁国,传一纸檄文,叫燕国、赵国固守本土,山东地区就不归陛下所有了;如果不是很笨,计出中策,向东攻占吴国,向西攻占楚国,向北吞并韩国占领魏国,占有敖庾的粮食,封锁成皋的要道,谁胜谁败就很难预料了;如果愚笨,计出下策,向东夺取吴国,向西夺取下蔡,把辎重财宝迁到越国,自身跑到长沙,陛下就可以安枕无虑了。”
刘邦说:“说的好。”赐封薛公为千户侯。刘邦用人可见一斑,项羽韩信等折在他手里确实不算冤枉。
英布则如项羽一般,有勇无谋,选择的是薛公所说的下策,兵锋向西直指刘邦。
应该说,英布的排阵布局及军队攻势还是很厉害的,亲征的刘邦如见了项羽,不敢当其锋。
但世事已移,英布的锐气早已是强弩之末,属于灵光乍现,很快败北被杀。
英布死后分尸而葬。头葬六安祖茔,身葬湖北英山,在江西鄱阳县的仅是纪念性的墓冢。
19:张耳(前264年-前202年,62岁)
信陵君的门客。信陵君死后,张耳崭露头角,刘邦早年曾在其门下做过数年门客。秦灭魏后,曾悬赏千金缉拿张耳。
陈胜吴广造反后,张耳即偕好友陈馀投奔过去,被任为左右校尉。后张耳辅佐赵王,被困于巨鹿,及至项羽破釜沉舟战胜秦军后方得解脱。项羽分封天下时,比较欣赏张耳,立其为常山王。不幸的是,很快就被反目的好友陈馀破国,被迫投奔汉王刘邦,受到极高的礼遇。
公元前204年,张耳与韩信统兵数万东出井陉破赵后,被刘邦封为赵王。公元前202年去世,其子张敖即位为赵王。后刘邦在剪除异姓王时被废掉王位,降为侯爵。张敖的妻子就是刘邦的女儿鲁元公主。
20:张苍(前256年—前152年,105岁)
阳武县(今河南省原阳县)富宁集乡张大夫寨村人,早年曾在荀子的门下学习,与李斯、韩非等人是同门师兄弟。在秦朝时曾经当过御史,掌管宫中的各种文书档案。后来因为犯罪,便逃跑回家了。
秦末,当刘邦攻城略地经过阳武的时候,张苍即投靠了刘邦。西汉王朝建立之后,他先后担任过代相、赵相等官职。因为在剪除燕王臧荼叛乱有功,被晋封为北平侯,以后又迁升为计相、主计。汉文帝时灌婴去世后接任丞相一职,汉文帝后元元年因政见不同而自动引退。
他有一个非常知名的学生:《过秦论》作者贾谊,汉文帝时代的风云人物。
张苍是个知恩图报的君子。在进入咸阳前,张苍因为犯法应该斩首,脱下衣服,伏在刑具上时,身体又高又大,同时还有一身如同葫芦籽一样肥硕白皙的皮肤,凑巧被友军统领王陵看见,惊叹张苍长得好,就向刘邦说情,赦免了他的死罪。自此张苍感激王陵救命之恩,父事王陵。王陵去世后,张苍贵显,为丞相,但仍在公休时朝拜王陵的夫人,侍奉其饮食完毕后方回家。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张苍非常喜欢图书、乐律及历法,在他担任丞相一职时期,为西汉王朝制定了历法、度量衡及律令,所以整个汉代研究音律历法的学者,都师承张苍。
此外他也是中国历史上主张废除肉刑的一位古代科学家。
前后算起来,张苍总共做了十五年的丞相。因他在免去丞相职务之后,年岁已经很大了,嘴里没有牙齿,所以只能靠吃人奶度日。
直到公元前152年(孝景帝前元五年)时,张苍才去世,寿龄高达105岁,谥号为文侯。
布衣天子布衣相,好一个令人遐想的传奇时代,俱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