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镇江,与“城市森林”野外运动和文史爱好者一起徒步探访丹东新丰镇的几个古村,也可以说是这次回归圣餐的新体验。应该说,与户外朋友的第一次旅行几乎是在89年前十堰工作时走在武当山高新区。
虽然现在年龄已今非昔比了,但是考虑到江南水乡,大部分是平坦地域,难度相对较低,而且是以走访村落,探寻村落中古文化印记的户外活动,觉得有点意思,于是决定参与一下试试体力,同时顺便了解一下当地新农村建设,以及村落历史文化挖掘保护情况,也算是一次新的体验和学习吧。今天辛丰古村落徒步路线和行程:卯岗子——苏游——徐东——薛家——沿街——竹隐寺——西石村——卯岗子环线,全程大约有12公里,计划3个半小时左右。
辛丰镇,古称新丰镇,别名辛度寺(为纪念辛翼救济一方百姓而名),是江苏省重点镇,隶属于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位于丹徒区东南部,东临镇江新区丁岗镇,南与丹阳市经济开发区接壤,西与谷阳镇相邻,北与京口区谏壁镇相连。
辛丰春秋吴越时,为一个村落,原名新丰,秦时已设集市,属丹徒县。春秋战国时期,北方战乱不断,一位韩国赵候辛冀的人来到这里,倾其所有,拯救灾民,后来置田千亩,茅屋数橼,就地安居下来,很快给当地带来了丰衣足食。他死后,老百姓尊其为辛王菩萨(运河边上有辛王庙),将地名也称之为“辛丰”——辛王带来的丰衣足食。辛丰,从字体上可以理解为辛勤劳动后变得丰衣足食。
史有“置四千亩茅屋数椽”和 “倾帑藏,救饥民”的感人事迹,留传下“辛翼救济一方百姓”的佳话。 辛丰是鱼米之乡,大运河旖旎而过,在历史上留下许多诗句和传说。当年李白沿着运河到了江南,就写下了“南国新丰酒,东山小妓歌”的名句。
今天徒步经过的苏游、徐东、薛家、沿街都是辛丰镇东街村所辖的自然村,经过历次的变迁,形成了如今一个大的行政村——东街村。东街村位于辛三线、经十二路与338省道交汇处,北临沿江公路,南临辛三线,西临经十二路;沪宁城际高铁、京沪高铁穿越境内,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辖4个自然村即苏游、徐东、薛家、沿街,27个村民小组,全村总面积5.8平方公里,主要以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业为主。东街村名年代不长,但几个自然村历史源远流长。
徒步先进入苏游村原名李村,史料载苏游村来历,传说北宋时期苏东坡当年有诗句哀吊刁约(景纯,墓葬横山凹),并曾游历横山凹附近李村,后人为纪念苏轼,改为苏游村。
苏游村隶属辛丰镇东街村委会,苏游村传说宋朝苏东坡来这里拜访过朋友,看来辛丰村民倾慕文化名人,苏才子一离开就把村名马上改成了苏游村。
村内大部分老屋已经翻新,但是仍留下了一些残废的老屋。
老屋房瓦上生长了许多的瓦松,格外的新奇和美丽。瓦松景天科属二年生草本植物。叶互生,有刺,线形至披针形,总状紧密花序,紧密,可呈宽20厘米的金字塔形;花梗长可达1厘米,萼片长圆形,花瓣红色,披针状椭圆形,花药紫色;近四方形,蓇葖长圆形,喙细,子细小卵形多数,8-9月开花,9-10月结果。瓦松具有优异的观赏应用价值,瓦松可作为花坛花卉植于山坡、岩石园或屋顶,是一种颇具开发价值的野生花卉。同时也具药用价值,瓦松性平,味酸;有毒。有清热解毒,止血,敛疮之功能。用于泻痢、便血、月经不调、疮不收口。
瓦松在今天的普通中国人心里是一种平凡而又伟大的小草,寄予了中国人甘于平凡、顽强抗争、生生不息、特立独行的人文精神。现代民间诗人陈村顽做了首《七绝·瓦松》: “瓦缝立身何畏艰? 玉躯也敢傲霜寒。莫叹不敌青松伟,风格从来无二般”,又咏: “琼枝浑似不经风,赤胆何妨济世穷。利斧骄阳双洗礼,一株灵药荐神农”,都写出了瓦松平凡中蕴蓄着伟大的精神魅力。
东街村委会原来也在这里,村两委的牌子还挂在原来的大门口,现在这里已变成了一个乡镇企业了。东街村新的村委会和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已经搬到了徐东。
由于村子距丹徒火车站很近,等待开发的村民,似乎没有太花精力整修自己的房屋。而且这个村里与全国大部分乡村一样,年青人基本上都外出打工了,在村里能见到的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儿童,这一户似乎是村里最好的一家村民。
徒步穿过苏游村后来到了丹徒火车站后的一条公路上,从这里可以去到徐东村,其间要路过苏果生态种植园,这里是苗圃种植基地。
进入徐东处有一水塘,有一对男女正在打理着菜地,看到这么多人进入村庄,也不免好奇和观望。
徐东村隶属于辛丰镇东街村,这里有明清古建筑萧江祠堂、民国老屋和福德神祠(清代文人王文治题写)。
民国老屋是村里两个一模一样的老屋,据说是一对兄弟当年在外挣了钱,就一起回家乡修建了这两个一模一样的两层楼房,至今保存还基本完好,即便是现在看来这楼房在当地乡村也不算差的。只是房屋虽然还毅立于此,但是主人却早已不知了去处。
老屋正门上的砖雕,非常精致,只是因为曾被人为破坏,现在已经看不出来是什么啦。
但是老屋大门正对着的另一个老屋背墙上的砖雕“福”字,却完好地保存在那里,令人不得其解,为什么同样的砖雕,位置也相距不远,结果却大相径庭呢?原来是当年破“四旧”,人们识为门上的砖雕属“四旧”,于是就被打坏了,但“福”字似乎不属“四旧”之列,于是得以保留,另外可能是没有人敢打坏这个“福”字了,也怕影响自己及家人的福气吧,现在已不得而知了,同时也留给来到这里的人们许多想象的空间。
老屋旁一倒塌房屋,还残存着一面墙,墙下半部分是砖砌结构,上面部分是残存着砖土墙。从这面墙来看,该屋人家似乎不是很有钱,所以只能下面建一半的砖墙,上面建一半的砖土墙,如今留下这残垣断壁,让人们去感受其中生活的许多无奈和艰辛。
如果只拍下砖土墙的局部,不知道的人还会以为到了西北,而非江南水乡。在这雨水多的江南水乡里,显然不适合建这种砖土墙,长年雨水侵蚀破败是必然的。
徐东村还有个萧江宗祠,据说是萧何之后,落难于此改姓江,子孙才得以在此繁衍生息。
门前经过修复的门蹲石,雕刻的非常精致,由此可知当年修建此祠堂的不易。
此祠堂系前后三进,门厅、正厅和后房。目前保存较好的是第二进正厅,该厅基本上原汁原味,保留原来的格局和风貌。立柱较粗大,但上面的梁柱倒是用料硕大,雕梁画栋,非常精美,据说是明末清初时期的古建筑。
门厅一面墙上记录着当年修缮该祠堂的经过和村民们的功德捐助。个人认为这种方式是我们农耕文化的产物,也是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具体体现,也是公开公平公正的一种很好表现,让村民们记住前人家人的功德,知道为村里建设做出贡献的人们,应该有人记录他们的功德,非常好!在人民公社时期,这种良好的风气,得到了很好的传承,随着改革开放和包干到户以后,这种传承似乎在人们中淡忘了,一方面是人们的集体意识的淡化,同时,作为管理者的各级组织,难道没有责任,去反思吗?老祖宗们留下来的功德碑、榜、薄和家谱,记录和表扬好人好事,对传承村风家风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如今我们在乡村开展树良好村风,传优良家风活动,其实多学学老祖宗们的一些作法,或许会让人们找回些丢失掉的良心和本性。
村里的福德神祠,其实是一个很小的寺庙,只是一个平房有几个房间而已,但是供奉着玉皇大帝、王母娘、太上老君等诸多神仙,每逢三月三等黄道吉日,村民们就会自觉自愿地来这里朝拜,祈福健康平安、幸福快乐、风调雨顺、丰润年年!
福德神祠的祠牌是清代文人王文治题写。王文治(1730—1802),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人。清代书法家、诗人,曾随翰林侍读全魁至琉球。乾隆二十五年进士,授编修,擢侍读,官至云南临安知府。文治平日喜用淡墨,以表现潇疏秀逸之神韵,时称“淡墨探花”,“淡墨翰林”。善画墨梅,韵致卓绝,诗宗唐、宋,自成一家,并精音律之学。有《梦楼诗集》、《快雨堂题跋》。
东街村委会就位于徐东。
离开徐东村沿乡村公路继续前往下一个徒步点薛家村。
路两边的稻田,已快到了收获的季节,泛着淡淡的青黄,在阳光照射和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的美丽。
稻田里,稻穗儿粒粒饱满。风一吹,稻浪滚滚,让人心旷神怡。
薛家村也是东街村下辖的自然村,也是唯一一个用姓氏称谓的村,这里的村民大都姓薛。
村民屋前有的水塘长满了青苔。
有的水塘清澈,水塘周围种植着各种花木。
从薛家村出来后,沿村村通公路,可以走到沿街村,沿途花朵盛开,柏树已经开始泛出微黄。
高粱也垂下了它高傲的头,像要亲吻大地似的,整个一幅丰收的景象。
进入沿街村,一家门口的山楂树上挂满了红红的山楂,格外的诱人。
村里一个水塘长满了水葫芦,开着艳丽的花朵。水葫芦又名凤眼蓝。绿叶,开淡紫色花。繁殖特别快,可作为猪饲料或绿肥。原本用于净化水质的物种,如今却成为污染水资的物质。
沿街村也是徐街村所辖的村,该村历史悠久,据说是先有沿街,后有辛丰。沿街在宋代被称“筵阶”,后人简化为沿街。
《古镇文化漫记》一书的作者刘加林老先生就住在沿街316号。今天徒步者们专程登门拜访村上这位年近九旬的文化老人。
全体徒步者与这个可爱的文化老人一起照个合影。
村里保存最好的老屋和门前的百年皂角树。
古树与老屋相互守望,相得益彰。
老屋的主人,九十多岁的婆婆给来者讲述着老屋古树的故事。
老人现在居住在旁边的新房,院子里种着花草和疏菜,长势喜人,也快到了收获的季节。
村里房屋映在房前静静的水塘中倒影格外的秀丽。
村旁的稻田让人感受着乡村美丽的田园风光。
沿街村中有一个竹隐寺,原名南朝庵,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由智慧老僧募化建成,后更名为竹隐寺。
竹隐寺数百余年来代代相传,以农养寺,以佛育人,常年香火兴旺,信徒云集,成为江苏当地远近闻名的寺院。上世纪50年代,竹隐寺被粮管所征用,后改建成丹徒县沿街中学。1995年经丹徒县人民政府批准,选址在沿街东头山麓重建竹隐禅寺,1997年列为开放寺院。现在由于疫情防控,暂时关闭至今。
寺前有一大片荒地,个别地方被村民开肯成了菜地,大部分杂草丛生,不知是已经被征用了的地域,还是本来就是荒地。这种情况在现在农村不在少数,这或许与农业税免了有一定的关系,地属个人了,种与不种都不交钱了,外出打工来钱快而多,地里产生的效益很少,也不在意这点了。但是如果村里要通过流转使用他的地时,个别村民就会狮子大开口,漫天要价,自己不种荒着可以,别人或集体来种没钱就不行。
过了沿西桥就到了石城村的辖区,沿西河是东街村与石城村的界河,河道还在清理和治理之中。
石城村位于金润大道北侧。石城村东邻大运河北依横山凹,338省道贯通其中,全村占地面积8.8平方公里有山有水,具有较好的地理优势。共辖9个自然村,26个村民小组。
石城村,旧时是城不是村,可惜曾经的繁华湮没在历史的沧桑里了。石城的东石村和西石村就坐落在横山凹下,风景秀美,村舍俨然,据说三国时的孙策就是在横山凹下被射杀,当年老人说有小霸王墓,可惜也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遍寻无果。
西石村是石城村下辖的自然村。西石村,寻访陈庆年故居,陈氏祠堂遗存及村里晚清及民国古建筑。
老屋上的爬墙虎已经爬满了半个屋顶,像是人为伪装似的,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的迷人和美丽。
石城人杰地灵人,西石村有近代史学家陈庆年,东亚乃至中国第一座国家图书馆创办人,也是黄兴、宋教仁的老师;东石村出了乾隆年间的探花王文治,诗文俱佳(由于时间关系就没有去东石村)。
这里本来有一个陈氏祠堂,由于年久失修,现在只有通过部分留存的墙头和老屋去感觉其曾经的宏大和壮观。
陈庆年故居是今天徒步行的最后一个点,现在故居已经成为危房,只作为村民们放置杂物的地方。
陈庆年(1862-1929),江苏丹徒人,近代史学家、教育改革家和国家图书馆事业创建者,1885年入江阴南菁书院;他生当清末内忧外患之际,专治史学,尤注意社会、经济、军事史研究;1906,任湖南高等学堂监督,并建成长沙图书馆,后协助缪荃孙创办南京图书馆;将杭州丁氏八千卷楼藏书八万余册古籍购归江南图书馆,使祖国文化遗产免于沦没;1908年,日商西泽占我东沙群岛,清政府与之力争,陈庆年遍阅海道各书,终在雍正年间陈伦炯《海国闻见录》的《沿海形势图》上找到东沙岛,证明此岛屿属于中国区域,争回了主权;主要著作有《古香研经室笔记》、《兵法史略学》、《中国历史教科书》、《外交史料》、《横山乡人类稿》等,编有《横山乡人丛刊》二集二十四种。
徒步走乡镇,路经五个村。新旧均相融,感触却颇深。老村故事多,新村范围广。古人已故去,老屋危残存。历史不能忘,还需后来人。
辛丰镇是镇江市经济发展“十强镇”之一,丹徒区五大经济板块之一。辛丰镇还有冷遹故居、大圣寺、殷氏六房、龙山白鹭岛等著名景点,是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镇,是著名化学家戴安邦、爱国民主人士冷遹先生的故乡。这次徒步五个自然村,其实主要还是在一个东街行政村中行走,另一个石城行政村只是触了一个小角的西石村。但是从这一点或许不够感受到全部辛丰乡村的变迁,但也可看到和感到其中的一些五味杂陈。希望这里新农村建设更进一步加速,同时,在建设新农村的时候,如何把历史文化及故居祠堂,融入到其中,让人们在追寻历史文化之中,更加激励后人建设家乡故里的动力,使之成为与新时代相衬农家生活的亮丽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