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心怡 封面新闻记者 苏定伟
风云激荡的30年,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段历史的创造者、参与者、见证者。风云激荡的30年,南充涌现出怎样的典型故事?喷涌出怎样的产业浪潮?有哪些人感动了这座城?今天,封面新闻为你带来基层法官母红英的故事。
她是家长里短的倾听者,是老人晚年生活的贴心人,是少年成长路上的护航员。她也是全国家事审判改革先进个人,全国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先进个人,省、市“三八红旗手”获得者。
母红英,四川省阆中市人民法院保宁人民法庭庭长,可她总说,“我是一名守护家园的家事法官。”
走村串户
女承父业成为基层家事法官
父亲母文成就曾是阆中法院一名基层法官,筒子楼里的法庭和高悬的国徽占据了母红英大部分的童年时光。“那个时候的案件大多都是婚姻家庭纠纷,父亲应该也是一名家事法官。”记忆里,父亲的角色大多数时间都是“缺席”。“只要看到父亲骑着自行车,带上国徽,我就知道他肯定又是三五天不会回家了。”以前交通闭塞加上强调法官取证的办案模式,基层法官常年奔波于田间地头。
20世纪70年代末,家里曾经住过一位年过8旬的当事人。老太太有三个儿子,他们却为赡养老母亲互相推诿。寒冬腊月,老人居无定所,将三个儿子告上法庭,儿子们嫌母亲丢人,更不愿意接母亲回家,老人已显露轻生念头。父亲作为承办法官,当即把老人接回自己家,一方面在特殊时期给予照料,一方面显示自己要把这个案子办好的决心。
几天后,在文成就调解下,三个儿子终于达成赡养协议,一起把母亲接回家。老太太拉着父亲的手泣不成声,周围的群众发出一阵阵欢呼。母红英说,“夕阳的余晖照耀在父亲胸前的法徽上,我永远记得那一束光。”
2007年,法学本科毕业的母红英如愿考入阆中法院,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守义持正,巍如泰山。严肃执法,无愧天平。”这是母文成写给女儿的寄语,一脉相承的父亲和女儿,共同成长为共和国的基层法官,走村串户,都为家事忙。
家事如天
阆中家事审判工作全国先进
进入法院十四载,母红英时刻如履薄冰,慎之又慎,耐心倾听,扎实走访,细致分析,为当事人提供合理化的解决方案。她不仅办案数量居全庭第一,案件质效也在全院名列前茅。
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决定在118个基层法院开展为期两年的家事审判改革试点工作,阆中法院保宁法庭成为试点法庭之一。保宁法庭从传统民商事审判中剥离出来,进行家事审判专业化改革,集中管辖市区及周边地区的家事案件。母红英被任命为首任庭长,全面推进家事审判工作。那是一个遗产继承纠纷案。
母红英深知家事案件的妥善处理,不仅关系到男女双方今后的生活质量,更关系到孩子能否拥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老人能否颐养天年,兄弟姐妹间的亲情能否延续。而如何运用更加有效的手段化解家事纠纷,成为母红英常常思考的问题。
在母红英的倡导下,家事法庭建立起审判专区、温馨调解室、心理疏导室等一系列人性化配套设施。“硬件提升了,软件也要跟上。”就这样,心理辅导干预、家事调查、婚姻修复期等制度不断出台。委托调查、委派调解、一站式法官工作站、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等各种创新举措不断涌现。母红英成为全国法院家事审判工作先进个人,阆中家事审判成为全国先进。
守护家园
为妇女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母红英每年办理离婚纠纷近200件,其中绝大多数涉及未成年人子女抚养问题,大量未成年人引导、教育及保护工作存在真空。在她的倡导下,2021年,阆中法院在保宁法庭挂牌成立“少年法庭”,家事审判的功能进一步延伸。“爸爸妈妈只是换个身份相处,对你的爱永远不会变......”
在审理涉婚姻纠纷中,母红英将对未成年人的权益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在办案过程中引入心理咨询或沙盘游戏治疗,必要时安排长期跟踪治疗,及时就青少年心理问题进行疏导。
对于拒绝、怠于履行家庭教育责任的家长,母红英也毫不手软。“应与孩子及其母亲、学校老师多联系、多沟通,保持至少每周一次的联系频率,关心和了解孩子成长的详细状况......”针对一起抚养权变更纠纷监护人失职情况,母红英编写并发出南充市首份《家庭教育令》,依法纠正父母不正确实施家庭教育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为做好未成年人教育工作,母红英还时常走进校园,充当“法治老师”。“通过这些案例,同学们要认识到法律的威严,让我们共同对校园暴力说不!”开学第一课、法治主题班会、庭审进校园......
2021年底,母红英被全国妇联表彰为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她说,“家庭关系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课题,很难用一句话破译家庭的幸福密码。而家事审判法官要做到的,就是与当事人一起探寻每个人生命的独特性。”
“激荡三十年致敬南充人”南充城市发展影响力暨产业领军人物大型报道由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中共南充市委宣传部指导,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主办、蓝城南充桃李春风项目独家支持,报道正在进行,敬请关注!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