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秦腔《大河儿女》首演成功
新版秦腔《大河儿女》首演剧照
中国甘肃网11月26日讯 据兰州日报报道 (记者 李超 文/图) 11月24日至26日,由甘肃秦腔艺术剧院10年倾力打磨而成新版现代秦腔《大河儿女》在金城大剧院惊艳首演。在好评如潮、一票难求的前两场火爆演出中,那熟悉的古老秦腔艺术在保留了纯正“血脉”的同时,与同样古老、优美的河湟花儿在舞台上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不仅为到场的千余名观众带来了一次从未有过、激动人心的艺术享受,更令应邀到场的省内外戏剧界专家赞不绝口。
金城票友:一次令人震撼的艺术升华
新版现代秦腔《大河儿女》的首演绝对可以用震撼来形容,那充满活力的全新演员阵容、美轮美奂的舞美灯光设计、秦腔与花儿的完美融合、国内一流的民族交响乐伴奏,完全颠覆了兰州票友们以往对秦腔那习以为常的感受,美妙、动人、柔和,这些曾经与秦腔格格不入的形容词就这么自然而然的跃入了观众脑海。
在委婉、动听的花儿与铿锵有力的秦腔交相辉映之下,在古老大河围绕着的美丽月亮湾,回、撒拉、东乡、保安等各族穆斯林信众,在大首领杨世龙父亲杨秉清的率领下,坚守着保卫华夏民族的大义,以生命为代价识破了重重阴谋和陷害,由家族武装整编成的“西北回民抗日骑兵纵队”最终开赴抗日前线。
“整台故事精彩纷呈、舞台人物形象突出、民族民间色彩鲜明,大西北风情一览无余,各民族之间的精诚团结奋发向上精神感人至深。”现场很多观众在演出结束后都久久不愿离去,秦腔艺术带来这次久违了的艺术感动令人难以平静,他们纷纷表示:“原来秦腔也可以变的这样美不胜收,不仅融入了民族舞蹈、原生态花儿,还加入了歌剧和影视剧的表现手法,这新剧唱出的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戏,而是古老秦腔在发展与传承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艺术升华。”
国内专家:这台戏将让秦腔的未来走向全国
“这部作品将让秦腔的未来走向全国,最终极有可能会成为一部在全国都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剧目,继而成为甘肃戏剧界的重量级招牌。”在25日举行的专题研讨会上,国内著名戏剧评论家康式昭、黄维钧、黎继德,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周育德畅所欲言,并在激动与欣慰中达成了这样的共识。
黎继德说:“《大河儿女》一开始的问责就吸引住了观众的眼球,其次是剧目的题材十分难得,非常有价值。这也是国内首部把穆斯林抗日事迹搬上舞台的一次戏曲艺术创作,其蕴含的爱国情怀不分民族的核心思想意义深远,而这个立意本身就成为了剧目的优势。不过,剧中的人物白雪儿总体设计有点单薄,还有待于提高人物的饱合度”。
“这是一部史诗性的具有美学风格的大型秦腔现代戏,与当年的《大河情》相比无论是亮点还是整体水平都有很大的超越。尤其是在剧中将花儿贯穿其中,使得整部戏剧魅力十足。”周育德的点评简单明了,话语中更是充满了对《大河儿女》前景的美好期待。
康式昭说:“全新的视觉、听觉感受,独特的情节,非常棒的唱词。特别是,花儿艺术的补充让剧目变得更加鲜活和丰满。作为西部地区土生土长的音乐体系,秦腔和花儿的融合大大提高了剧目的视听感受,而民族交响乐厚重的表现手法,也绝对为大型原创剧增添了耳目一新的特色。”
“这是一次以民族归属感为核心内容的教育,非常弥足珍贵。以穆斯林抗日为题材的戏曲作品其创作尺度并不好把握,但这个戏无论是艺术呈现还是故事角度都拿捏得比较到位。”黄维钧的直言不讳点出了这部作品打造中所攻克的最大难题。
本土权威:打造精品成就甘肃文化的骄傲
作为本土戏剧界的权威专家,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朱衡、甘肃省剧协原副主席肖美鹿、兰州市秦腔剧团原团长严森林也参加了座谈,并对这一部十年磨一剑的原创大戏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朱衡说:“经过了这次升华,已经绝对在国内戏曲舞台艺术创作中堪比中上品,这也是一个为甘肃出大戏的良好开端,而且剧情上绝对还有进一步提升的余地。”
“心中满是欣喜之情,这已完全不是十年前大河情的再现,而是一次全新的艺术呈现。许多地方都进行了很大的改变,颠覆了之前我们对这部作品的期盼。”肖美鹿欣喜的心情溢于言表。
座谈的最后,严森林在发言中表达了对这部作品所寄予的厚望:“十年磨一剑,《大河儿女》经过历练到与金城观众见面,我们看到了新改制的秦腔艺术令人惊喜的一面,希望它能在不断改进中尽善尽美,做出一个精品,成为甘肃文化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