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优酷的《乡村爱情13》大结局了。
这可能是一部中国电视史上的奇迹,因为很少有一部剧,是能如此维持原班人马的,一拍十几部,横亘15年,让观众与演员一同成长。一时想到的,除了它,就是外来媳妇本地郎。不过后者的影响力却无法与乡村爱情相比。
当然,这奇迹是打了折扣的,因为剧集质量已经从第一部的惊艳,变为了无限的重复与灌水。或许这也是它能留存至今的一个原因,毕竟拍的就是家长里短,而家长里短的本质就是重复。
在这里随便写一些对《乡村爱情》的多年观感,也许寄托了一些其他的什么,你猜。
其实最早的乡村爱情并非是现在这样。
我还记得第一部播出的时候,是06年,我还在上小学。
那时候是跟爷爷奶奶在一起住,我奶是央视电视剧忠实支持者,这部剧自然不能错过,因此写作业的时候,经常看到这剧。说来也奇怪,那时候竟然不觉得有噪音耽误学习,反而乐不得的不时瞟几眼看一看。或许是官方摸鱼,最为致命。
现在能记起来的剧情还有很多,印象最深的是当时已经觉得李大国这个角色,油腔滑调,不是好人。很怕香秀被他骗到手,最后悲剧收场。但结局证明我猜错了,但十多年后看了后面的剧情,才知道我猜对了。
还有就是我至今都理解不了的一件事,就是当时我竟然觉得全剧里最帅的是赵玉田。但后来想想,那时候我连自己都觉得是全班最帅的,似乎这事情便也能接受了许多,或许小孩的世界就是与大人不同。
现在再重看《乡村爱情》的第一部,还是认为这是一部应当流传后世的精品。而有趣的是,也只有这一部是张惠中导演的作品,其后导演一栏写的都是赵本山及赵本山的马仔们。而张惠中拍的《男妇女主任》,也是令赵本山得到百花奖影帝的经典喜剧,可见功力深厚。
而还有一个令我难以忘怀的,就是它优美的主题曲——《老地方》。
浓浓的乡土气息,却不令人觉得是在卖“土味”,只能感受到宁静与纯粹,就像《乡村爱情1》给人的整体感觉一样。真的是在讲发生在农村的爱情故事。
而从第二部开始,主题曲变成了连刘德华最后都忍不住翻唱的神曲《咱们屯儿里的人》,不得不佩服本山老师的市场眼光,的确琅琅上口得多,且喜感极强,也一下子与第一部的风格做了完整的切割,从带有一点喜剧色彩的农村爱情剧,变成了纯喜剧里加点若有若无的感情戏。
至于哪种风格更好,见仁见智。只是客观的说一句,《屯儿》的风格,或许才是使得该系列能拍到十三季的根本原因。
但无论怎么说,《乡村爱情1》的好处有许多,是后续作品无法比拟的。其中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真实。
里面每个人都很真实,不脸谱化的,刻画出了乡村里的群像百态。
比如李大国所代表的,一部分能说会道、不肯踏实做事的游手好闲小青年形象。他们进城了,却没有做出真正的大事,只带着从城里涨的“见识”在乡亲们面前炫耀。
比如赵玉田所代表的,一部分有自己理想,但没能进城“出人头地”的农村青年,他面对谢永强的复杂心态,是该剧十分精彩的点。
比如香秀所代表的,家庭背景、颜值在村里都算十分优秀的“农村白富美”,她对于城市的向往,超过了一般同龄女性,甚至在本该追求爱情的年纪,也被这件执念紧紧捆绑。
这些人物都栩栩如生,仿佛就在我们身边。而后来的各种反复、加工,反而把人物变得越来越虚,逐渐变成了一个个符号。这里说几个改变最大,也是我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聊做品评。
(1)父亲——谢广坤
这就不得不提到谢广坤,因为这个角色在后续的剧情里,越来越不接近“人”。
他自私、他心窄、他嫌贫爱富、他两面三刀、他霸道、他无耻、他说话不算话、他见风使舵,反正整个一套《乡村爱情》看下来,除了没有过强奸妇女,加上卖国求荣他还没这门路以外,我们能日常里能想到的骂人话,说到他身上都是差不多合适的。
当然,在众多毛病里,最不是人的一点,就是道理全都懂,但错误重复犯。
比如他儿媳妇最讨厌他的两点:怀疑自己儿媳妇与同事白清明有奸情/对非亲生孙子谢腾飞不好,这两点最近的几部当中,已经成为谢广坤点燃矛盾的重要导火索。
而每次大结局,都是以谢广坤幡然悔悟、诚恳认错告终,甚至还会说一些很明事理的话,等到下一部,则故技重施,依旧因为同样的事情引发家庭矛盾。
这样看来,谢广坤不止是坏,还很蠢。
但这样的蠢人,真的能把女儿嫁给校长,并且把儿子培养成村里唯一的大学生?
其实第一部当中的谢广坤并不是这样的。这只是一个极其有代表性的农民形象——有父权专横的霸道,但也对儿女倾心的疼爱,一切想法都将儿子放在首位,有自己的小算盘,也有自己的软肋。
如果非要说一个标签,应该是精明。最大的黑点也无非是开始的时候阻拦自己儿子与王小蒙的恋爱,一如刘能知道了赵玉田腿受伤可能落下残疾,马上一秒悔婚的操作一样。
而等到后来为了儿子的终身幸福,还是拉下脸来去王小蒙家恳求。即便被拒绝了,也还是笑脸迎人,可谓是用心良苦。这样一个为了孩子劳碌半生、知进退的山货商人,竟然变成了一个碎嘴子到没有大脑,能做出“跟刘能打架之余把一旁拉架的赵四都逼的来一起打自己”这种缺心眼儿到极致的事情的丑角。
所以后来谢广坤犯着一次一次重复的错误,我看着没有什么反感,只有麻木。因为这本不应该是最初谢广坤的人设,甚至以这样低智商又蠢坏的家庭教育风格,也不可能在那个年代培养出大学生,更别说什么“象牙山首富”了。
直到如今的《乡村爱情13》,谢广坤仍然在重复着“开篇重复作妖——中间作茧自缚——结尾痛悔醒悟”的无限流人设,反正整个已经崩了,也就无所谓了,那个油滑又市侩,却带着浓厚的爱子之心的农民父亲形象,注定不如一个作恶多端的老阴逼令人印象深刻。
(2)从四哥到老四
赵四这个角色真的是很难讲,你绝不能说刘小光演的赵四不好——如果不好,不会现在大家看到演员,都想不起他的名字,而还是叫他赵四。
如果不好,不会有那么多经典的桥段出现,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如果不好,也不会有那么经典的语录与步伐为人津津乐道。一句话,赵四的出圈程度是超乎我们想象的。
这可能也是唯一一个,我觉得可以说后来赵本山团队接手以后,“改的好”的部分。
之所以也加上引号,是我不确定到底这好,在娱乐性上提高了,却相应的少了人物的丰满度,是好事还是坏事。但客观来说,我要是投资老板,也定然是喜欢后来刘小光版的赵四,因为太有记忆点了,也太逗了。
《乡村爱情1》里的赵四是关小平演的。一个相貌堂堂又带点气场的二人转演员。人设是一个退伍军人,正直又厚道,与其未来亲家刘能的小气势利,形成从外貌到内在的双重对比。
但令人激赏的地方就在于,《乡村爱情1》当中,即便是这样的老实角色,也有丰富的人物多元化塑造——当刘能误以为刘英怀了赵玉田的孩子,而去恳求赵四同意两人的婚事时,赵四露出的狡黠笑容,极好的丰富了人物的整体性格构建。
可能是考虑到这样的角色不搞笑,或者与王小蒙的父亲王老七的人设有重合之处,等到关小平不演了以后,刘小光上场,这个角色被脱胎换骨的改造了,成为了我们津津乐道的四哥。
(3)改变岂止谢永强?
看《乡村爱情13》的时候,经常能看到骂谢永强的弹幕。
最常见的一个词就是窝囊废。
的确,现在的谢永强看起来就是个工具人——说工具人似乎是有点夸奖他了。因为工具人是有用的,但他是没用的。
在整个剧情的走向里,谢永强已经从第一部里的核心男主角,变成了可有可无的边缘化人物。他的出现唯一意义就是两句话:“爹,别这样”、“媳妇,别这样”。
而实际上起不到任何化解矛盾的作用,有他没他一个样。这也是观众对谢永强不满的一大原因——另一个可能是胖。
《乡村爱情1》里的谢永强自然不是这样的,作为核心男主角的他,主意正到让人害怕。
即便是现在的年轻人,如果作为表舅的镇长亲自来请,想你去镇里任公职,你能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把镇长气走也在所不惜?你能考上了镇里的公务员,却为了爱情跟八字还没一撇的事业,选择留在农村,任凭录取通知书随风吹走?
但很可惜的是,这属于主角光环的引领,而如今的谢永强早就失去了第一部拍摄时候的标杆意义——一个勇于反对父母包办婚姻、反对“进城才是出人头地”理论,可以踏踏实实在乡间发展事业、为家乡造福的知识分子形象。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可有可无,只为了维系刁钻老公公——女强人儿媳之间矛盾关系而存在的配搭,这也是《乡村爱情》后来越变越走样的原因之一,毕竟剧集的主题思想已经改变。
现在的《乡爱》编剧,只需要做好三个事情即可:
1.把广告做到位,令广告商满意。
2.继续夸张式的农民形象,给广大城市用户一个闲暇时光看耍猴般的娱乐消遣。
3.按赵本山的安排给关系户塞戏份。
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没有现在商业化十足的乡爱,这个系列拍不了这么长。虽然它已经走样,但聊胜于无,它仍然有着残存的情怀——哪怕是看到那些曾经鲜活青春的农村青年,一个个生儿育女,有了自己的事业,这也是在其他影视剧中看不到的。
对照着第一部那些青涩的面孔,现在虽然伴随着微整与滤镜,显得没那么朴素,但恰好与时代的进程变调一致,好像还真的伴随着我们走过了漫长的生活。
如今,我总是屡屡回想起《老地方》的旋律,以及那时伏在案前,做些全不喜欢的作业时的景象。不时的瞟一眼电视上《乡村爱情》的剧情进展,顺便畅想下不需写作业的日子得多美好。
然而这作业已经是不用写了,只没想到《乡村爱情》仍一部一部的拍了下来。可惜的是心随境改,人还是那群人,这老地方终究却是回不去了。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