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靖宇说,大不了不拍戏了,回他的热河开茶楼说书去,绝不向收视率敲诈者低头,一席话让他的《大秧歌》徒增几分豪侠气质,同时将一部戏的命运演绎成了他个人与电视剧江湖的一场生死博弈。
广告商认收视率,电视台认明星,投资方不得不请明星撑场,惯着明星的身价暴涨,制作的投入被稀释,戏剧可看性减弱,加上收视率被网络分流,收视率江河日下,“逼迫”电视台和资方“购买”收视率,瘦了收视率的真实性,却壮了围绕着收视数据做文章的肥虫,这几乎公开的“潜规则”,也是电视剧市场的一个死圈。像郭靖宇这样坚持不用大明星的,敢与潜规则公然叫板的,不仅是电视剧市场少的非主流,更是行业的异端。此前杨阳导演的《天使的城》遭遇0收视的尴尬,想必就是拒绝收视率“敲诈”的结果,但片方也仅只能拿数字说事,同时辅助可观的网络数据来印证该数据的荒谬,并没有郭靖宇这般捅破“潜规则”窗户纸的勇气。
郭靖宇敢拿《大秧歌》的收视命运做赌注,首先是因为他有这个资本和底气。郭靖宇《铁梨花》一战功成之前,就已经有《龙虎人生》、《刀锋1937》、《高纬度战栗》等实力之作,《铁梨花》之后,郭靖宇专注于传奇剧的研发,接连推出了《红娘子》、《打狗棍》和《勇敢的心》等口碑之作,其中《勇敢的心》在没有明星大腕的格局下,依旧创下了收视和话题的高峰。郭靖宇的传奇剧沉淀了多年,已然拥有一票相对忠实的观众,加上《勇敢的心》的老班底,以及郭靖宇一手原创剧本,市场反响不至于突然来个滑铁卢。
这一次郭靖宇走出了他熟悉的热河地区,将《大秧歌》的作战半径扩张到了胶东海岛。故事以山东海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秧歌为切入点,通过一个“猫有九命”般乞丐青年的人生历险,打造了一段夹杂着家族恩怨情仇的抗战热血传奇。民国与抗战,家族与情仇,这些郭靖宇标签式的创作基石未变,只是不同的地域和文化,不同的人物和冲突,又演绎出了截然不用的故事。《大秧歌》与郭靖宇前几部作品叙事构架的最大的区别,恐怕要数表弟杨志刚的独挑大梁,而此前郭靖宇的男人戏均是双男主结构。《打狗棍》有巍子和黑子碰撞,《将军》有黄海波和杨志刚联手,《勇敢的心》有杨志刚和于毅反目,都是硬碰硬的电光火石。有了上一部《勇敢的心》去明星化的甜头,郭靖宇信心壮了,除了寻求单男主叙事的新鲜感,顺势成就和巩固表弟杨志刚绝对男主角的江湖地位。
相比郭靖宇的江湖传奇系列,《大秧歌》不及《铁梨花》浑圆饱满,也没有《打狗棍》那般劲道,但比起上一部《勇敢的心》,《大秧歌》的剧本要来得圆熟,剧情的起承转合也更波澜壮阔,且很好地也保持了部分《打狗棍》的硬气。同样是海岛斗争题材,比起正在热播的经典改编《海岛怒潮》,《大秧歌》在创造力明显要强得多,足可代表中生代电视剧先进原创生产力。
当然,《大秧歌》的风险并非没有,郭靖宇如此高调的痛击收视率“敲诈”,势必惊扰一部分的利益,收视数据的客观性可能大受影响。而利好也正在于此,郭靖宇提着一口气侠气傲立于阳光之下,那些见不得人的手段也就有所忌惮,至少不敢像《天使的城》那样,肆意妄为地给你0收视的脸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