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持盈
自九月开播以来,谍战剧《伪装者》可谓是叫好又叫座——其在湖南卫视自首播至收官,收视份额与收视率均稳居榜首;豆瓣上评分为8.3,在国产剧中已属战绩不俗。
故事改编自小说《谍战上海滩》:汪政权成立时期,明家四姐弟表面是实业家、政府高官、秘书以及尚在读书的富家少爷,实际却都有不同的身份,在抗日战线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论是对外还是对内,他们不得已进行伪装。也是此剧名为《伪装者》的原因。
如果说《伪装者》所属的谍战及主旋律题材属于无须担心收视、永不出错的“守正”题材,牢牢锁定了有谍战片收视习惯(基数相当大)观众手中的遥控器的话,那么该剧在网络上的表现却令人惊喜——截止10月7日,爱奇艺播放次数达12亿,新浪微博话题讨论达15.6亿;甚至连以九零后、零零后的年轻观众居多的弹幕视频网站哔哩哔哩(以下简称B站)上,该剧单集的播放次数都在19万-40万不等,相比之前的一些热播电视剧也不遑多让。
这一次,是曾经萌过“苏苏”与“大西轰”的古剑粉、喜欢过《克拉恋人》中高雯的年轻观众为漂亮的播放数据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这种无心插柳似的“出奇”,是以往的谍战及主旋律类型剧中所罕有的。
(《伪装者》在B站拥有不俗的点击量)
就演员与人设来说,也许《伪装者》的无心插柳,正是当下年轻观众审美转变的一个实例:本片主角、由胡歌饰演的明家老幺明台魅力值自是满格,但明家大哥明楼及其贴身管家明诚显然圈到了更多的粉丝。在社交网络中,“明楼正牌女友”、“楼诚今天发糖了吗”等二次元表白ID层出不穷。
剧名叫做《伪装者》,“伪装”需要有所显化:身为共党、军统双料间谍的汪伪高官明长官与和其出生入死的管家阿诚哥只要出场,必定是风衣西装、皮鞋手表,配上同系列马甲与领带,表情严肃,一丝不苟,对于屏幕前的女粉丝来说,这也是一种无法抵挡的、变相的“制服诱惑”。
(此剧的服装设计算是近些年的业界良心)
这又与近几年流行于大众眼中的“冷都男”、“禁欲系”(前者参考《秘密花园》中的金社长,后者参考《来自星星的你》中的都教授)有着一种微妙的差别。金社长从不在乎他人的眼光,都教授连同事聚餐都不愿参加,而明长官却流连于名利场,应酬做戏,点卯交际,入世的同时,在权力与欲海中保持清醒与谨慎,两相对比,更凸显其心中坚守之可贵。
难怪有观众大呼“看他(指明楼)一眼,再热的心也一下凉了,瞬间冷静,但是几秒钟后,感觉更加热血沸腾。”再后来,有观众赠给明长官一个贴切的外号——老干部,这个词与明楼一样,复杂,纠结,特殊,只可意会。
(被粉丝爱称为“老干部”的明家老大明楼)
妙的是,“老干部”与时下流行的“小鲜肉”恰到好处地形成了反差,也彰示着,年轻观众(以女性为主)不再人云亦云,他们无情而残忍地拒绝着某种随便逐流、墨守成规的美。
然而总是需要有角色是墨守成规的。“史上最不受欢迎女主角”程锦云便不幸中招。我们不应该完全怪罪演员本身及其演技,究其根本,在于此人设过于伟光正,锦云从一开始便是正直、无畏、严肃的代言人,是一个行走的革命脸谱。她身上既没有女二号于曼丽的撕裂与成长,甚至连反派女三汪曼春在面对他人的狠辣与面对明楼的深情之前形成的反差萌都比女主要讨人喜欢。年轻观众们无论从物质还是精神上,早已对那个年代感到陌生,在这种语境下,无情并不能动人,旧时燕更是无法飞到寻常观众心中。
还好,故事发生在上海。彼时,这里是各种复杂的社会元素交织杂糅的地方,有着最为扎实及生机勃勃的烟火气息。它是明家仆人阿香熬的一碗粥,是阿诚哥与梁仲春进行私下交易的一通电话,是大年夜明台突然回家的一次惊喜;是一种“小确幸”。
剧集过半,明楼希望明台留在上海,便筹谋安排,让大姐明镜得知明台被学校开除,那一场戏演得鲜活而动人,让观众得以共情其中。在B站上,有观众留言“太像我妈训斥没考好的我时候的场景了”,更有观众酷爱这种桥段,“跪求导演拍摄三百集明家日常”。
(像普通家长训斥自家孩子一样的明氏姐弟)
让观众如此感动与爱怜,还有一层原因——想到这样的“小确幸”是“伪装”出来的,鲜少有人不会纠结与感动。面对不知底细却又深爱的亲人,他们只能选择将几欲喷薄的感情压回胸中,选择回之以如涓涓细流的爱意,两边河岸是克制与放肆,明家人却只能选择涉水而过。这种强烈的对比,让戏剧张力尽显,一念清净,烈焰成池。
有许多谍战剧打着崇高的旗帜,其实恨不得将大义凛然、为国为民、视死如归这些词汇强行塞到观众手中。而他们往往忽略的一点是,事物之所以崇高,是因为它有着对于理智回应的需要。其实大可以不必这样,如《伪装者》一样,不低估观众的智商,赋予观众合理的理性与感性区间,就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