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方人"年"的记忆里,一定有种大秧歌的情节。早在八九十年代,大秧歌是北方一带农村人过年的必备品,如年三十必须吃肉一样。那时的人们,初二过后就是去各村中追着看走在村中吹吹打打热闹非凡的大秧歌,20人的秧歌队中后面得有200个孩子大人在后面追着看。
在小编生活的北方东北部农村,最早的大秧歌是村民们自发形成的,是早期的"广场舞",所有演职人员上到80岁老人,下到5岁孩童,不管你会不会,只要你有勇气就成了。锣鼓是村民们找来的,服装穿的是自己平时穿的,淳朴而充满农村乡土气息。
早期的秧歌队,是村民自发的,所有演职人员没有任何报酬,全凭爱好。后来的秧歌队表演越来越专业及商业化,从穿自己服装到有专业秧歌服装,从地秧歌发展到高脚秧歌,表演难度加大,成本提高,年龄要求相对年轻化,促使一些秧歌队开始转型搞商演。
史料记载,我国最早有秧歌历史追溯于南宋时期,2006年5月,秧歌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发展了900年的北方传统民俗大秧歌,近年由原来的正月初一扭到十五,一个秧歌队走遍几个村,到如今想看都难了。老年人问,大秧歌哪去了?
原来,传统自娱自乐的大秧歌与时俱进已成功转型商演。从免费看到收费看,秧歌队由路过谁家门口时主人为表达感谢在门前准备茶水点心,发展为村中附近厂矿为图吉利热闹主动付费邀请,到后来不请自已主动去村民家中,使得不想让进门的还必须给个红包,村民看到秧歌队赶紧把家大门锁上。
究其传统秧歌濒临消失的两种主要原因,一是现代科技电视与网络的出现,使传统秧歌慢慢失去观众,看的人没有扭的多,使秧歌队面临尴尬;而另一个灭顶之灾,是从免费到收费看,使本来还有些老年观众的秧歌市场路越走越窄。在农村的街头巷尾,甚至有村民称有5年没见过过年扭秧歌的了,有人称还有点想念它。
那么大秧歌真的在北方消失了吗?村民感慨被包装的都有点不认识了。如今的北方秧歌队大多已转型为演艺公司,哪里有商演邀请哪里去,演员们都挣工资了。
在东北的黑龙江冬捕活动开幕式中,看到东北大秧歌老年队化身宫廷舞女翩翩走来。
这位年过七旬的东北大妈说她从小喜欢扭秧歌,扭了一辈子了,现在是职业秧歌队的主力。你老家过年有扭秧歌习俗吗?说说你那里的年俗故事。【照片原创实拍,版权所有严禁盗文盗图,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