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旺
出了张家口大境门,北行约300多米的卧龙山脚下有一座露天的石碾台。碾盘直径不足2米,高65厘米,石碾的直径大约也在50厘米左右。何时所建,不得而知。据父亲讲,他17岁时由老家来张家口学徒时就有了。父亲出生于1904年,他17岁时,应该是1921年了,这就是说在1921年以前这个碾盘就已呆在这里了,直到80年代城市扩建,道路拓宽才被拆掉。
碾台是戏台。它周围每天都有不少人,少则五六人,多则十几人,但都不像现在的人们那样打麻将、玩扑克,而是另有所乐。这个碾台不仅为周边的居民百姓们带来磨面,碾米,碾粮等诸多方便。更为居民们提供了一个聚集活动的天然场所。闲暇时,男人们在这里聊天,哼歌,唱戏,话今古,谈论国家大事。女人们则坐在碾台上缝衣,补袜,纳鞋底,交流和讲述着家庭主妇们的各自酸甜苦辣。作为孩童时的我们则是围绕着碾台,围绕着大人们捉迷藏,做游戏,玩耍打闹,跑来跑去,为儿时的我们添加了不少乐趣。
记得有一次,几位老者为《三娘教子》这出戏里的情节争吵不休,面红耳赤。个别老者竟恼羞成怒,蛮横无理,故意找茬。指责我们小孩子瞎吵吵,影响了他们。狠狠地命令我们老老实实地坐在碾台上不准动。那出戏的大致内容我都听明白了,可他们却不依不饶,为该管不该管,该教不该教而嚷嚷得不可开交,互不相让。今日回顾起来,这也许是我有生以来所看到过的第一部戏了。但那时的我并不懂得何为三娘,为什么要把母亲叫做三娘,更不知道戏里的老院工是何人物。当然大了一点的我已明白多了。得益于这些老者们的相互争论,对戏,使小时候的我在不经意间也记住了不少戏名、人名。如:《蝴蝶杯》、《打金枝》、《捉放曹》、《劈山救母》、《算粮登殿》、《辕门斩子》、《孙安动本》;窦娥、包公、王朝、马汉、薛宝、佘太君、李太白、王宝钏、薛平贵等等。为此,我们也曾买戏本,学着去唱戏。这大概就是受马路文化,草根艺术,碾台效应之影响吧。这个小小的碾台,今日思起,竟然成了戏台。在这不足4平米的戏台上,不同人演绎着不同的角色,各自有着各自的收获。一个小小的碾台竟成了社会的缩影,浓缩着社会大舞台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