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头像关注六层楼医生,学习更多健康知识和两性交往知识哦~
图片: 方冰 黄仔 | 撰稿: 阿静 | 责编: 铃兰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商务合作敬请联系:business_6team@163.com
大家好,新一期的「No. 11 Lab」又与大家见面啦,本期我们又会为大家带来哪些有趣的研究呢,快来一起看看吧~
本期你将看到:
- 只需简单的触摸,就可以缓解伴侣的疼痛?
- 分手后,男生竟然比女生更伤心?
- 女性真的比男性更情绪化吗?
- 女性为什么比男性更容易得阿尔茨海默症?
只需简单的触摸
就可以缓解伴侣的疼痛
每个人或许都曾为影视剧或生活中的甜美爱情而动容,那些情侣们的相处或是轰轰烈烈生死相随或是相濡以沫细水长流,但无论贫穷富贵健康疾病,他们都相爱相伴不离不弃,让无数人对爱情充满憧憬和期待。
虽然大多数普通人的恋爱没有影视剧里这么戏剧化,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同以往的奇特体验,有很多单身人士享受不到的好处。
来自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研究人员曾于《Scientific Reports》期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The role of touch in regulating inter-partner physiological coupling during empathy for pain》的论文。研究结果表明:来自男友的触碰和对疼痛的共情,会促发双方心率和呼吸同步,减轻女友的疼痛。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研究者邀请了22对平均年龄在23~32岁之间的异性恋伴侣参与这个实验,测试他们在牵手、不牵手、分别位于两个房间的3种情况下,遭遇模拟疼痛时的心率和呼吸频率变化。
因为先前有研究表明,女性会引起更多的同理心和同情心,因此在这项研究里,男性被赋予观察者的角色,而女性则是承受疼痛的角色。
结果发现,伴侣双方只需坐在一起就能在心跳和呼吸频率上获得同步,而男友握住女友的手不仅能够获得生理同步,还能够缓解女友的疼痛,此外,伴侣的同理心越强,镇痛效果就越强。
在之前的科普中,我们也曾提到过,触摸能够传达情绪,降低压力激素皮质醇的水平,还能促进催产素分泌,令人感到身心愉悦,这个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伴侣的触摸带来的好处,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在生活中对伴侣表达爱意比较有效、温情的方式。
所以男同胞们注意啦,当你的女友或妻子生病、受伤、痛经、分娩的时候,你完全可以用这种最简单的方式发挥出你们的男友力,为她们分担痛苦哦!
▲图片来源:giphy
分手后,男生竟然比女生更伤心?
在大众的刻板印象里,比男性更脆弱且情绪化的女性,遇到情感中的重大变故,比如失恋、离婚、感情破裂的时候,通常会更容易感到悲伤和痛苦,也更难从这些负面事件中走出来。
但最近的一个研究会告诉你,或许你一直以来的想法都是错的:分手后,男性可能会比女性更伤心。
这项名为《Dirty laundry: The nature and substance of seeking relationship help from strangers online》的研究论文由来自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的学者发表在《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杂志上。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
为了弄清楚临床和心理咨询环境之外的人们所经历的最常见的关系问题,并以此为依据绘制出大型「关系地图」,兰卡斯特大学的国际心理学家团队对关系问题进行了首次大规模数据分析。在此之前,他们对关系的理解大多来自于接受心理治疗的夫妻,但这样得出的结果并没有普适性。
所以在这次的大数据分析里,研究人员对在某匿名网站发布关系问题的184000+名用户进行了人群和心理特征分析,并统计出了与恋爱相关的问题。
结果显示,「沟通」是最常被提及的问题,近五分之一的人表示无法与对方好好沟通,八分之一的人提到他们的关系中存在信任问题。
此外,在某些特定主题上,还存在着一些无法忽视的性别差异,比如当人们讨论感情问题时最常提到的往往是「情感创伤」,关键词有心痛、后悔、分手、心碎、遗憾、哭泣等。与人们的刻板印象恰恰相反,研究结果表明,男性讨论心碎的次数明显多于女性。
在以往的经验中,当亲密关系出现问题的时候,大多都是女性更容易分辨出问题并且积极寻求心理治疗或帮助,这似乎证明了女性对待感情更认真、付出更多,但假如我们抛开刻板印象用数据说话,你就会发现,男性对待感情其实和女性一样,至少感情破裂的时候,他们的伤心程度并不亚于女性。
但凡我们在一段关系中付出过真挚的感情,那么当它出现问题或者濒临破裂的时候,无论男女,肯定都会感觉悲伤、难过,这是人之常情,这种情绪并不会因为性别不同而有所不同,所以大家千万别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男性呀,这对他们来说其实并不公平。
▲图片来源:giphy
女性真的比男性更情绪化吗?
刻板印象害人不浅,上文我们提到,女性通常会被认为比男性更脆弱、更情绪化。
现实生活中,对热情、紧张或力量等词语的解释在男女两种性别中完全不同,比如男性在体育运动中的情绪波动会被描述为「热情的、有活力的」,而女性即使被激怒,引发的情绪变化也会被认为是「非理性的」。
有学说假设这可能是因为卵巢激素的周期性波动会导致身体出现变化,尤其是情绪变化,而这是无法通过实验控制的,可能会造成数据误差,也正因此,在历史上女性总是会被排除在各类研究参考对象之外。
为了验证人类的情绪变化到底会不会受到雌激素影响,来自密歇根大学的研究学者开始了一场对照实验,并在《Scientific reports》上发表了名为《Little evidence for sex or ovarian hormone influences on affective variability》的研究成果。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3]
这场试验的被试包括142名男性和112名女性,年龄在18~38岁之间,为了更清晰地看出雌激素变化的影响,女性被分为了4组,分为正常月经周期和其他三组服用不同类型的口服避孕药的对照组(目的在于扰乱体内的激素水平)。研究者使用三个维度来判断被试们的情绪波动:不稳定性、情绪惰性和周期性。
经过为期75天的情绪状态调查后,结果显示男性和不同组女性之间的情绪波动几乎没有差异,也没有证据表明,与影响男性日常情绪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相比,卵巢激素对女性情感变化的影响更大。
看完这个新研究,希望姑娘们都能在心里默默熟记,如果以后你们遭遇类似这样污名化的恶意攻击,就能用科学数据强有力地反击回去,同时也希望无论男女,以后这个世界能少点刻板印象,多点互相尊重和理解。
▲图片来源:giphy
女性为什么比男性
更容易得阿尔茨海默症?
对阿尔茨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大家可能已经不再陌生,作为一种发病进程缓慢、随着时间推移不断恶化的神经退化性疾病,它给患者和患者家属以及全社会都带来了不可预估的伤痛和损失。
之前的研究表明,中国的阿尔茨海默症及其他痴呆患病率、死亡率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且女性的相关数据高于男性,其中女性患病率(1188.9/10万)、死亡率(30.8/10万)均高于男性的患病率(669.3/10万)、死亡率(14.6/10万),这种性别差异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存在。
那么女性为什么比男性更容易得阿尔茨海默症呢?来自纽约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的研究学者在美国神经病学会医学杂志《Neurology》上发表了一项名为《Sex-driven modifiers of Alzheimer risk: a multimodality brain imaging study》的研究,结果表明,这可能与更年期引起的荷尔蒙变化有关,特别是雌激素的流失。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4]
研究人员招募了平均年龄为52岁的85名女性和36名男性作为志愿者,他们均没有认知障碍或严重的脑部或心血管疾病。
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使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PET) 检测参与者大脑中是否有β淀粉样蛋白斑块,这是一种与阿尔茨海默症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之后还进一步进行了详细的大脑磁共振成像扫描(MRI)。
研究人员比较了女性与男性大脑的四项重要健康指标以评估他们罹患阿尔茨海默症的风险,平均而言,女性大脑中β淀粉样斑块的数量比男性多 30%,葡萄糖代谢水平比男性低 22%,平均灰质体积和平均白质体积都比男性相差 11%。
研究人员称,中年女性更容易患上这种疾病,可能是因为绝经期间和之后的雌激素水平较低,而雌激素的下降与实验中观察到的女性阿尔茨海默症生物标志物异常有关,尤其是灰质损失的模式与大脑雌激素网络在解剖学上相互重叠。
目前对于阿尔茨海默症并没有可以阻止或逆转病程的治疗,只有少数方法或许可以暂时缓解或改善症状,希望未来能够有越来越多针对这种疾病的研究进展,早日攻破这个大麻烦。
▲图片来源:giphy
好啦,今天的研究分享就到这里啦,你们还有什么想了解或感兴趣的新知识和新研究,欢迎在评论区告诉我们哦~
如果觉得科普内容还不错或者对你有帮助,欢迎转发朋友圈、家庭群,或者点个 关注 或 赞 !感谢大家的鼓励!
我爱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1] Goldstein P, Weissman-Fogel I, Shamay-Tsoory S G. The role of touch in regulating inter-partner physiological coupling during empathy for pain[J]. Scientific reports, 2017, 7(1): 1-12.
[2] Entwistle C, Horn A B, Meier T, et al. Dirty laundry: The nature and substance of seeking relationship help from strangers online[J].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021, 38(12): 3472-3496.
[3] Weigard A, Loviska A M, Beltz A M. Little evidence for sex or ovarian hormone influences on affective variability[J]. Scientific reports, 2021, 11(1): 1-12.
[4] Rahman A, Schelbaum E, Hoffman K, et al. Sex-driven modifiers of Alzheimer risk: a multimodality brain imaging study[J]. Neurology, 2020, 95(2): e166-e178.
点击头像关注六层楼医生,学习更多健康知识和两性交往知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