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南方数一数二的大城市,广州无疑是极具特色的。
除经济发达外,经典的粤语,精致的早点和“佛系”的民风,都让全国人民对广州印象深刻。
但正所谓“金无足赤”,广州虽然是广东省的省会,却并不能做到“十项全能”。
例如影视产业的羸弱,就是让每个广州人都无法直视的问题。
比起在影视作品里出镜最多的北京、上海,甚至是近年来逐渐成为新兴取景地的深圳、重庆,广州在国内影视圈里的地位似乎非常低。
如果你想在广州找影视方面的工作,甚至会发现连影视公司都没几家能成气候的。
要是再说起广州本土的影视剧代表作,大概率就只会想到这四个:《外来媳妇本地郎》、《乘龙怪婿》、《都市笑口组》和《七十二家房客》。
其中,《都市笑口组》和《乘龙怪婿》早已完结多时;
而《外来媳妇本地郎》和《七十二家房客》虽然还在播出,但却成了又长又臭的“裹脚布”。
人才凋零,鲜有代表作诞生,广州在影视产业上的弱势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为什么明明有着珠江电影制片厂和两大电视台,广州的影视业依然发展得那么缓慢呢?
有人把问题归咎到“不受资本青睐”头上,认为没有投资人愿意来广州取景。
然而有着一定观影经验的朋友能轻易提出反驳:
其实把广州作为取景地的影视作品并不是没有,更不乏有知名演员参与的“大制作”。
如钟汉良主演的电视剧《十月围城》,李家大宅的取景地就是位于番禺的余荫山房。
而在古天乐和刘青云主演的电影《逃出生天》里,珠江新城里建了一半的东塔也很抢镜。
如果说上述影视作品只是把广州当作背景板,那下面的电影就直接围绕广州进行了创作。
郭晓冬和江一燕主演电影《秋喜》,不仅出现了海珠桥、太古仓、爱群大厦等广州特色建筑,剧情上更是紧密围绕解放前夕的广州开展,讲述了一段惊心动魄的谍战故事。
而由秦昊、张颂文和宋佳主演的电影《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不仅把至今还没完成整体搬迁的冼村故事搬上了荧幕,还狠狠地批判了一番官商勾结,并感叹命运的无奈。
最后,导演还顺带用自己擅长的镜头语言,让广州宾馆和伴溪酒家都“露了一手”。
宁浩“坏猴子七十二变”电影计划中的《热带往事》,聚焦90年代广州升斗小民的赎罪之路,在压抑的色调下把潮湿闷热的天气、大排档等“广州特色”展示得淋漓尽致。
还有2022年韩寒执导的春节档电影《四海》,刘昊然饰演的南澳岛小青年为爱发电来广州赚钱,表演特技摩托飞跃珠江,让地标“小蛮腰”非常显眼。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发现,广州并不是走不进影视投资人的“眼里”,而是即使有宁浩做监制,有韩寒做导演,有秦昊、张颂文等演技派演出,都无法让广州“出圈”。
因为上述提及的影视作品里,要不就只是把广州作为背景板,根本没体现出广州的特点,要不就是口碑平平,无法让观众对作品里的广州产生良好印象。
其实,影视产业的发展并不是靠一个人或者一部作品就能带动的,而是需要创作、包装、培训等整个产业链体系的支撑。
在产业链布局不完善的情况下,广州就不可能出现被一部影视剧“带火”的情况。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广州的影视产业链布局有缺陷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1、粤语的地域性限制了电视媒体的发展
广州的电视大多是粤语,受众只有广东的部分地区,节目大多没有意愿走出省外,它的节目主要面向本地粤语观众,普通话节目也就是随便搞搞。
8、90年代广东娱乐业之所以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离港台比较近,领风气之先。现在港台娱乐圈也已经势微,广州影视产业跟着衰弱也不可避免。
2、不重视人才吸纳和培养
曾几何时,刘涛、柳岩等知名艺人都因为港台娱乐圈的强势而在广州短暂发展过。
但广州并没有趁机会在人才吸纳和培养上下功夫,不仅没有相关的政策留住行业人才,
还没有成立如北影、上戏这样的专业影视学校,直接导致了整个圈子青黄不接。
3、受众定位不清晰
广州的电视媒体有点四不像,定位不清晰,导致了输出的节目毫无特点。
除了新闻栏目和两部电视剧外,能给观众留下印象的,似乎就剩“广告四大天王”了。
仅凭上述三种类型的节目,能判断出广州的电视媒体适合什么人看吗?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广州影视产业其实是“先天不足,后天乏力”,在行业基础差的同时,又没有配套的政策和发展计划,要想发展起来真是天方夜谭
不过,随着大湾区概念的提出,对粤港澳三地娱乐行业进行整合是大势所趋。
如果广州真要大力发展影视产业,大可以凭借省会的优势整合资源,趁机解决上述问题。
前段时间,《大湾仔的夜》在广州取景并引起过不少关注,似乎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希望接下来广州能再接再厉,在影视产业发展上能搞出自己的特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