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刘雨涵
一般剧用倍速看,《甄嬛传》用显微镜看。虽然这部剧已经播出了11年,但是在《甄嬛传》十级学者的努力之下,《甄嬛传》在当下仍是热搜体质,似乎“万物皆可甄嬛”:雪容融像极了安陵容,《甄嬛传》短视频模仿大赛,学习通可以看《甄嬛传》,甄嬛瞳孔中映出打光板,没有《甄嬛传》接不住的诗……由《甄嬛传》衍生出的“甄学”,证明了经典作品具有流行魔法。
接梗、考古、神评论…《甄嬛传》被盘出包浆
如果有什么剧能够频上热搜还被大家所喜闻乐见,那大概就是《甄嬛传》了。北京冬奥会期间,有网友将雪容融与安陵容联想在一起,并且脑洞大开地发问,“雪容融的容不会是安陵容的容吧”。近期的《甄嬛传》短视频模仿大赛,甄嬛抱着沈眉庄孩子的错位图被网友集体效仿。紧接着《甄嬛传》接诗大赛又开始——“似诉生平不得志,皇后乌拉那拉氏”“人间能得几回闻,我的法号是莫愁”……有医学大V发布信息,表示最新科学研究发现人在死后几小时依然还有听觉,热度第一的评论是“所以果郡王知道嬛嬛生的是他的孩子”,让人不禁感叹《甄嬛传》真是万能接梗王。
还有“甄嬛瞳孔中映出打光板”“学习通可以看《甄嬛传》”等,都成为热搜词条。有人模仿导演郑晓龙的内心OS说,“你们就不能去看点别的吗?”
最近,网友们还因为到底有没有剪秋打开食盒下毒的镜头而争执了两天两夜。有人翻出东方卫视版、乐视版、DVD版的《甄嬛传》逐帧分析,有人搬出“曼德拉效应”的心理学理论解释群体记忆出错。最终剪秋扮演者杨凯淳亲自回应,她找来十多年前的剧本反复阅读,证明没有这段戏份,还专门打电话给当年《甄嬛传》的总剪辑师求证。
网友们超强的“造梗”能力,让《甄嬛传》的弹幕区诞生了许多“神评论”。比如蒋欣饰演的华妃快下线时,有弹幕说“快送我去隔壁《欢乐颂》剧组,我妈等着我寄钱呢”;安陵容失声后,“把鹃,我的撒子”成了打卡著名景点,还有网友建议她唱重金属;敬妃在冷宫靠数砖度日,数出了有31块砖出现裂缝,弹幕中问“为什么不报修”。
虽然经过N刷,但是网友们依旧热衷于对《甄嬛传》的“考古”,并且通过火眼金睛每每都有新发现。比如华妃的指甲套其实是发卡,甄嬛吹箫时拿反了,叶澜依头上的发钗是挖耳勺,还有网友通过影子方向的不同,发现有一场早朝戏其实是傍晚时分拍摄的。网友们对于《甄嬛传》巨大的研究热情令人啧啧称叹,以至于有人戏称,“要把《甄嬛传》盘出包浆了。”
名场面、名台词,丰厚的二次创作土壤
在《甄嬛传》的基础之上,网友们通过集体创作,外延出了内容丰富的“甄学”。有人研发了《甄嬛传》经典台词的考卷,还分为卷一、卷二、卷三。“你的福气在后头呢”“你还有多少惊喜是朕不知道的”等经典台词让剧粉们对答如流。有人将难度升级,通过看音调来猜《甄嬛传》的台词。有人发明了新词语,比如“粉娇你几”,就是皇上对齐妃所说的“粉色娇嫩,如今你几岁了”。还有人出了《甄嬛传》的食谱教程。
去年11月17日是《甄嬛传》开播十周年纪念日,《甄嬛传》的主演们集体发文庆祝,带来了一股满满都的“回忆杀”。为什么时至今日《甄嬛传》还能够成为流行文化?导演郑晓龙谈到《甄嬛传》的创作时曾经说,“我没有故意踩什么流行的点,但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坚持关照现实,所以很容易就踩上了。” 他认为古装剧要有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和历史唯物主义创作精神,一部作品要有好的价值体系才行,“不是简单展现宫斗,唯有如此才能增强剧作的厚重感和感染力。”
当年的“剧王”成为现在的“梗王”,因为《甄嬛传》的本体提供了丰厚的二次创作土壤。《甄嬛传》是十几年来不多见的国民现象级热剧,构筑了大家的集体记忆,人们对于剧中的情节和人物都如数家珍,一旦有新梗出来之后就会一呼百应。剧中的名场面、名台词成为了网友们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吗,丰满的角色形象给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角度,哪怕是低阶的妃嫔、宫女也都有可圈可点、值得玩味之处。由此可见,经典才是流行的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