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做的时候也没想这么多,我只是觉得自己学了这么多东西,怎么学以致用、怎么回报祖国和社会、怎么传播正能量。”
说出这句话的人,是一个坐在轮椅上的中年女人。
她全身瘫痪、脸部畸形,说话时口齿不清,右眼完全失明,十根手指头只有一根能动。
一个常人眼中的“废物”,居然还在想着怎么回报祖国和社会,她明明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都做不到。
可是你知道吗?在成为重度残疾人之前,这个中年女人曾是国内最年轻的医学博士和神经内科医生之一。
一次意外,夺去了她的健康和工作,也让她失去了丈夫和婚姻。
但她却没有被命运所击垮,而是排除万难自创了一个公益论坛。
即使自己病痛缠身,也仍要发挥余热帮助世人与病魔抗争。
学医多年,最后躺在了自己科室的手术台上
这个全身瘫痪的女人名叫王磊,1982年出生于安徽省黄山市的一个小康家庭。
她的人生目标是成为一名顶尖的神经内科医生,但命运偏偏跟她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在工作一年多以后,她躺在了神经内科的手术台上。这一次,她变成了别人救治的对象。
2012年12月13日晚,王磊被送进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进行抢救,而她本人就是这家医院里的一名医生。
当天晚上,神经内科的值班医生名叫唐振宇。当他看到被送来的病患时,整个人瞬间愣住了。
“磊博?这是怎么回事,磊博出什么事了?”
王磊的丈夫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只能催促道:“刚才她在家里晕倒了,气都喘不上来了,你快给看看!”
在一阵紧急抢救后,王磊的呼吸总算是慢慢恢复了正常,但诊断结果却让在场众人都傻了眼。
脑干部分大出血,横断损伤面积高达三分之二。可以说,王磊的两只脚都快踏进鬼门关了。
脑干的功能只有一个,那就是维持个体生命的延续。一旦脑干出血,那么治愈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尤其是像王磊这么严重的情况,她能活着挺到医院都算一个奇迹。
在抢救室里,看着躺在手术台上的王磊,唐振宇从没想过自己的双手有一天会去拯救并肩战斗的同事。
当时的王磊已经全身瘫痪了,一开始是往她的嘴巴里插入了无创呼吸机。
但由于病情进一步加重,所以在二次手术时医生切开了她的气管,将无创呼吸机换成了有创呼吸机。
半个月后,唐振宇和同事们终于将王磊从鬼门关里拉了回来。
但她的命虽然是保住了,可还有一个难题横贯在众人面前,那就是孩子的去留。
当时的王磊,已经怀有四个月的身孕了。在这种危急关头,这个孩子到底还要不要?
要的话,后续的治疗过程会无比艰难。因为要顾虑到孩子,所以在用药方面会有很大的限制。
而且经过这半个月的治疗,许多对胎儿有副作用的药物都用在了王磊的身上。
对此,唐振宇只能据实相告:“目前,无法保证这个孩子会不会有什么后遗症。”
“我的建议是舍弃孩子,现在最重要的是先保住大人。”
从治疗角度来看,这个建议是合情合理的。身为母体的王磊尚且前途未卜,腹中的这个孩子又能有几分胜算呢?
但如果不要,王磊会同意吗?等她苏醒后,她能承受失去一个孩子的打击吗?
在这个进退两难的时刻,王磊的母亲陈顺英站了出来。当所有人都决定放弃这个孩子的时候,她坚定地摇了摇头。
“不要打掉,让他好好生下来吧。如果不保住的话,磊磊一定会很后悔的。”
作为一个母亲,陈顺英当然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女儿受苦。
但也正是由于这个身份,所以她才明白对于一个母亲而言孩子是有多么重要。
她们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也绝不愿意伤害孩子一分一毫。
在陈顺英的坚持下,这个孩子被保了下来。但这个孩子的存在,却给王磊的治疗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王磊几乎天天高烧,一烧就烧到39度甚至是40度。
一般的病人可以采用药物降温,但为了避免伤害到孩子,医生只能采用物理降温。
所谓的物理降温,就是让她躺到冰板上去。
冰火两重天的体验是十分痛苦的,而且瘫痪在床的王磊根本无法自主进食。
如果没有充足的营养摄入,那母体和胎儿都会撑不下去的。
在那段时间里,天天忧心女儿和外孙的陈顺英熬白了头发。她守在女儿的病床前,一刻都不敢离开。
为了保证营养,她只能借助针管把流食从王磊的鼻子里打进去。
一天二十四小时,每隔两小时就要重复一次。
或许是肚子里的孩子也体会到了妈妈的不容易,所以他一直默默地坚强成长着。
随着月份越来越大,王磊的病情依旧没有任何起色。整个人还处于轻度昏迷的状态,手脚也在逐渐萎缩。
2013年4月22日,医生决定提前进行剖腹产手术。此时所有人都在惴惴不安,害怕这个孩子会有什么后遗症。
但最终的结果让所有人都欣喜不已,王磊生下了一个健健康康的男婴。
孩子的体重足足有六斤九两,各项检测指标都显示合格。他仿佛在用自己的哭声向大家宣告,当初留下他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陈顺英和丈夫王伦甫都喜极而泣,抱着壮实有力的外孙,老两口的心里好歹是有了一个慰藉。
可惜王磊没能亲眼见证孩子的出生,她依然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全身插满了管子。
当时的她才31岁,明明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却遭此横祸生死未卜。
回想过去的几十年人生,王磊的经历恰好印证了一句话:“医者难自医,渡人难渡己。”
情投意合,最终也难敌现实蹉磨
什么叫“别人家的孩子”,或许就是王磊这样的吧。从小到大,她永远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乖巧孝顺、成绩优异,左邻右舍一提起她总是赞不绝口。在王伦甫夫妇看来,这个女儿也是他们的骄傲。
但在成绩这方面,他们两个“文盲”却对女儿没有过多的要求。
“我本来没想到她能读到博士的,女孩子嘛也不想给她太大压力,有个中专学历就可以了。”
但好学聪慧的王磊却不想将自己的人生定义在中专阶段,她的目标是学医、是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神经内科医生。
而要想在医学方面做出一番事业,那唯有不断深造。
在父亲惊讶的眼神中,她凭借着优异的高考成绩走出了皖南山区。
2006年,顺利修完五年本科学业的王磊拿到了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的毕业证书。
但她深知,仅凭一个本科学历是无法在医学这条道路上立住脚的。
经过一番综合考虑,她决定继续在湘雅医学院攻读五年制博士学业,而她选择的专业就是神经内科学。
2011年,29岁的王磊成了班级里极少数能准时毕业的学生之一。
因为博士阶段的毕业要求是很苛刻的,而医学博士的要求则更加苛刻。
他们直接为大众服务,哪怕一个细小的误差,都有可能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伤害。
但王磊完全达到了毕业要求,不论是课本考核还是临床实习,她的成绩一直都是最优秀的。
更重要的是,她所撰写的论文有好多篇都被SCI期刊给收录了。
SCI是被国际社会所公认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之一,能在这个期刊上发表的论文都是含金量极高的。
凭着这些优秀的表现,王磊曾经连续三年荣获过国家全额奖学金。
而她之所以选择去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工作,和当时的男朋友也有一点关系。
他们是在读博期间认识的,虽然主攻专业不一样,可两人依旧有着许多共同语言,也算是情投意合。
但王磊是安徽人,而男朋友是湖南人。所以在工作地点的选择上,他们决定选一个“中间点”。
南昌,就是这个中间点。毕业后,二人迅速结婚领证并在南昌定居。
入职半年后,神经内科迎来了一位叫王磊的主治医生。
在婚姻、事业都一片大好时,王磊在2012年8月怀上了自己的孩子。
得知这个消息后,王伦甫老两口马上赶到南昌来照顾女儿。
即使身怀有孕,但王磊依然坚持每天出诊。哪怕在妊娠反应最为强烈的时候,她也永远以病人的安危为先。
但谁能料到呢?一个如此耐心负责的医生,竟然在一夕之间变成了一个重度残疾人。
生完孩子后,王磊的右侧大脑突然再次大出血。这次,她直接陷入了重度昏迷。
2013年6月,整整昏迷了半年的她终于苏醒过来了。可身体的一系列变化,却让她迟迟无法接受这样的自己。
王磊曾经接诊过类似的病人,他们半身不遂或者全身瘫痪。
即便手指能动,但却无法掌握力度,对外界物体没有一个准确的感知。
现在,她自己也变成了这样。不仅如此,右眼由于患上角膜炎也看不见了。
身为一个医生,王磊知道自己再也治不好了。余生,大概只能待在床上或者轮椅上苟延残喘了。
正当她绝望之际,陈顺英将小外孙抱到了女儿跟前。再苦再难,为了这个孩子也得坚持下去吧。
看着熟睡中的儿子,王磊的左眼角流下了一滴泪水。是啊,她还没有资格自甘堕落,因为她是一个母亲。
但就在这时,丈夫的请求却给了她致命一击:“对不起,我们离婚吧。”
面对高昂的医疗费和瘫痪的后半生,曾经的情投意合也走到了陌路。
说实话,王磊之前从未想过丈夫会如此决绝地离她而去,但她也没做什么挽留和哀求。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权利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为了她这么一个废人,实在不值得搭上别人的一辈子。
自那以后丈夫就从家里搬出去了,王磊再也没见过他两回。家里的财产和孩子都归王磊,每个月的抚养费也会按时打过来。
“我不想提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我能做到理解,但原谅我现在还做不到。”
重度残疾的身躯和千疮百孔的心灵,击垮了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女博士。
好在王伦甫和陈顺英一直不离不弃地陪在女儿身边,正是有他们的支持,王磊才积极地配合康复训练。
逆风翻盘,总要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但长期留在医院里训练还是有诸多不便,而且老两口还得照顾外孙,再请个护工的话太浪费钱了。
王磊已经无法继续留在医院里工作了,而丈夫的离去更是让这个家失去了顶梁柱。
王伦甫夫妇每个月的退休金加起来有三千多元,王磊每个月能有五百元的补贴,再加上给孩子的抚养费。
虽然够用,但也得精打细算着来。
2014年,在医院躺了一年多的王磊回到了家里。
此时,她全身上下只有右手食指能动。左眼虽然看得清东西,可眼皮也时常不受控制地颤抖。
每天的康复训练都犹如一次酷刑,她必须被绑在站立架上才能坚持一时半会儿。
按摩时,医生会直接用银针刺激她的穴位。
在日复一日的康复训练中,王磊再次拿出了学生时代的那股拼搏劲。
就算永远不能恢复如常,也绝不能躺在床上混吃等死。
她给自己的儿子取名为“思源”,有了这个小生命,王磊的世界里终于重新出现了欢声笑语。
2016年,她和丈夫正式办理了离婚手续。贫穷或疾病,最终还是会输给现实。
但受过高等教育的王磊决定振作起来,身体虽不能动了,可脑子里的知识并没有消散。
她决定创办一个公益论坛,通过屏幕和鼠标继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只要社会依旧运行,“医生”这个职业就是不可或缺的。
而现在有很多人会上网查询医学知识,虽然比较便利,不过网上的信息有真有假,并不能作为一个可靠的参考。
王磊所创办的这个论坛是专门针对老年人而开发的,因此名字叫“花甲论坛”(www.60old.cn)
“国家培养一个博士不容易,我还获得过国家奖学金,总要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但王磊没有接触过电脑编程,一知半解的她只能从零开始。在网上找到相关教学视频后,她就一边看一边尝试。
最终在亲戚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王磊拥有了自己的域名。在域名的基础上,她一点一滴地将论坛给搭建了起来。
这个论坛是完全公益免费的,有关神经内科和心血管内科等多个方面的病情都可以在这里提出咨询。
但创建论坛只是第一步,后期的运营维护和网友答复又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除了每天必须的康复训练,王磊至少要花四个小时去维护论坛,而每回复一个网友就需要花费将近两个小时。
仅凭右手食指,她的打字速度比蜗牛的爬行速度还慢。实在来不及回复的话,她就只能喊母亲来帮忙。
“我也不认识电脑键盘,她说摁第几行第几个,我就按她说的做。”
因为王磊给自己定下的规矩是,二十四小时内肯定会给出一个专业清晰的答复。
而且她在答复前一定会先在权威平台上进行查证,如果遇到不确定的,就必须去专业书上找到出处。
在这个论坛上,王磊可以说是倾注了所有的心血。为此,陈顺英还经常打趣道。
“家里发生的事情她一点不清楚,病人有点什么事的话就急得不得了。”
“但她做什么我们都支持,我们两个文盲什么都不懂,支持她就好了。”
从2016年至今,“花甲论坛”一共有了将近六千名会员,发帖数高达八千多条。
很多人一开始并不清楚王磊的身体状况,还会觉得她回复得太慢了。
可当他们得知屏幕后的解答者是一个重度残疾人后,所有人都被她的坚韧不拔给感动了。
所以有部分帖子并不是来咨询病情的,而是特意来鼓励王磊的。
一个遭此不幸的人都能坚强生活,那有手有脚的正常人又有什么资格自怨自艾呢?
当王磊看到这些暖心的话语时,她的高兴都会溢于言表,然后继续握起鼠标回复网友。
自从创办论坛的这几年以来,王磊始终心怀一颗感恩的心。
一方面是由于医者担当,另一方面则是源于网友的鼓励。
“我不能再去医院里上班了,我想用这种方式证明自己的价值。”
即使自己的生活一地鸡毛,但王磊始终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医者大爱。
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之时,她每天都守在电脑前查看新闻。看着全国各地的同行纷纷挺身而出,她既感到骄傲又感到遗憾。
如果自己没有生病,那么她也能冲在战“疫”最前线去守护同胞与祖国。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看,我们真的很难体会王磊内心的悲凉与不甘。
她曾经立志救死扶伤,最终却因为自身疾病而被囿于轮椅之上。
前三十年的顺风顺水与后半生的落寞孤单形成了鲜明对比,但值得庆幸的是,王磊并没有自甘堕落。
她用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了:残疾人并不等于废物,最重要的是自己永不言弃。
后记
如今的小思源也长成了一个小男子汉,他喜欢拉小提琴,也喜欢练跆拳道。
从小他就知道自己的妈妈和别人的妈妈不一样,所以他无比迫切地希望自己快点长大。
他会拉小提琴逗妈妈开心,会学习操作电脑帮妈妈减轻负担,也会在小黑板上写下自己的心愿——“祝妈妈早日康复”。
这个差一点没能来到人世间的孩子,用他的懂事孝顺抚慰了王磊受伤的心灵。
陈顺英当初的坚持是对的,正是有了她的力排众议,王磊才能拥有一个这么贴心的小天使。
当一个人处于谷底的时候,四面都是上坡路;当一个人身陷绝境的时候,每个方向都有可能是突破口。
再度出发时,别忘了带上那一缕阳光。
而如今的王磊,正怀揣着希望与乐观走在一条全新的道路上。命运予她以荆棘,而她则回馈命运以玫瑰。
祝愿他们一家四口能在未来的日子里无惧风雨,继续做自己生命里的那一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