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梁晓声的《人世间》被改编成电视剧之后,记者近日获悉,又一位“茅奖”获奖作家陈彦的小说《装台》今年将首次搬上戏剧舞台,由江苏的地方戏锡剧率先唱响。
《装台》是陈彦创作的一部现实题材长篇小说,首次以文学作品的形式表现了秦腔剧团一群装台人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具有典型的现实意义。那么搬上舞台的《装台》为什么选中江苏地方戏?西北故事又将如何转换为江南叙事?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当小说《装台》遇到锡剧,
文学和戏剧的又一次深情拥抱
长篇小说《装台》2015年10月首次出版后即受到业界认可,不仅位列当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年度5部长篇小说排行”榜首,2019年还入选了“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去年,由张嘉益主演的同名电视剧在央视一套的热播后豆瓣评分8.1,口碑再度发酵。
《装台》聚焦的本就是戏剧院团装台工人这个不为人所熟知的职业,将之搬上舞台再合适不过了。在得知中国当代著名导演艺术家郭小男导演拿到戏剧改编版权后,省演艺集团党委副书记、锡剧团团长周东亮第一时间找到了对方,并让“一开始我真的没有想到你们锡剧”的郭导点了头。
“我觉得他就是剧中的刁顺子,你们看他像不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郭小男手指着不远处的周东亮反问道。
郭小男说,《装台》虽然讲述的是发生在陕西的故事,但“装台”是普遍存在于全国剧团之中的工种,并没有地域限制;而更主要的是,在他看来锡剧的气质与小说有不谋而合之处。“我发现,好多剧种的男演员演角儿演惯了,都是‘拎’起来的,而周东亮和锡剧这个剧种接地气的,是贴近地皮的表演和表达。”
江苏省演艺集团董事长郑泽云透露,小说《装台》其实与江苏早有一段渊源,它2019年获得的首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就是《人民文学》杂志社、江苏省作家协会和吴承恩故乡淮安联合举办的。“可以说,陈彦的作品最早也是在江苏开花的。”
《装台》的改编,同样让一级编剧王宏激动不已,此前他编剧的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是江苏精品文艺创作的代表之一,荣获“五个一”工程奖。
据王宏回忆,他16岁开始就在济南的一个小剧团装台,装了16年:只要装台,永远在梁上;只要在演出,永远在打追光;到农村演出,住过医院的病房,早上刚抬出去个老头儿,晚上他们就睡在同一张床上。“装台人,好像每天都在搬箱子,而台上享受掌声和鲜花的那20分钟,是我们难得的打盹时间,曲终人散又要开始忙活卸台了………”在拿到锡剧剧本后,王宏第一时间读了两遍,看得潸然泪下,“可以说,它道尽了底层民众生存的艰难和与野草般的坚强不屈,有喜有悲有哲理。”
对于锡剧《装台》的创排,中国剧协《剧本》杂志副主编武丹丹用文学和戏剧的“深情拥抱”来形容。她表示,自2018年之后,文学艺术进入戏剧舞台的数量开始增多,在增强戏剧文学性的同时,提升了舞台品质。但她也指出,改编是一种再创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要腾飞,才不会被摔死“。“作为具有相当舞台号召力和艺术表现力的‘锡剧王子’,周东亮之前塑造的才子状元深入人心,此次从‘王子’到最最贴近生活‘地皮’的顺子,面临的考验极大。除了挑战陈彦作品的深度,周东亮还要挑战之前电视剧版张嘉益演绎的深入人心的刁顺子形象”。
捕捉生命的微光
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装台》是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作家陈彦创作的一部现实题材长篇小说,首次以文学作品的形式表现了演艺行业幕后的一群装台人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具有典型的现实意义。
人民是文艺之母,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担当。2月21日,锡剧《装台》专家研讨会在江苏句容大剧院召开,来自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和江苏省演艺集团的相关领导及文艺界10余位专家出席,把脉锡剧《装台》时都提到,要关注小人物,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关注小人物在新时代散发的人性光芒,深入开掘普通人的生命价值与光亮。
研讨会上,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一级巡视员吕育忠提到,舞台创作和小说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小说是个人的感知,我自己一个人在家看小说,我怎么想象,怎么理解都可以,而舞台艺术是一个群体的感受,一群人坐在剧场里头,它会引起一个剧场效应。把《装台》搬上舞台时,不能放低要求,要特别注意增加人物的独特性、命运感和厚重感,在苦涩间带给观众温暖和温情。”
“苦不死的刁顺子,压不垮的装台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马认为,在刁顺子忍辱负重的人生背后,包含着的中华民族文化滋养的信义和侠义,他建议强化“托举”意象,“顺子等装台人的生命空间及动作空间有待加强,让‘装台’二字的意象进一步走向深刻”。
“在我看来,‘装台’是深刻的意象,表层是写刁顺子带领农民工为戏曲演出装台;深层是启迪每一位正直的中国人民都应以诚实的劳动去开创美好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大厦添砖加瓦,这攸关全剧的主题和精神价值一定要把握深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仲呈祥则肯定了该剧本从小说的文字思维向锡剧的戏曲思维的转化,称赞其不管是完成度,还是审美化、艺术化程度都非常高,但在精神指向的提炼上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从西北方言到江南叙事
如何避免“水土流失”?
除了将小说转化为戏剧的难度外,《装台》还面临着将原小说西京土壤上的一群小人物转化为江南背景下的装台人的挑战。“将秦腔西北剧种的装台人转化为江南锡剧的装台人,挑战很大。我建议期待尽力保留原作的精神韵味,在西京背景与江南文化中找到平衡,创作出一台形神兼备的锡剧《装台》。”中国剧协顾问季国平说。
在武丹丹看来,西北方言带来的阅读愉悦感,也是原小说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当改编成锡剧后,用什么方法弥补这种“水土流失"也是需要积极思考的问题。
导演郭小男会后表示听取各位专家的建议受益匪浅。“装台是具体的,又是意象的。刁顺子为核心的一帮装台人他们身上有一种活力与生命力,凝结了现代人对生活的主观奋斗意识,他们用自己的无怨无悔去搭建别人的靓丽人生,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种积极的现实主义精神内核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他表示自己同时兼任导演和编剧,将从生存层面、情感层面、精神层面这三个角度来将这部作品舞台化,并以这群“小人物”野草般坚韧的“蝼蚁精神”贯穿全剧始终。
“生活不只有‘鲜衣怒马’,靠双手挣生活的装台工人刁顺子是戏剧剧团的一份子,也是底层小人物的缩影。就像陈彦老师说的,为他人装台,让他人唱主角,给他人以高光时刻,才可能有社会的飞跃进步,才可能有宝塔的穹庐尖顶。”周东亮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