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枪骑兵
声明:兵说原创,抄袭必究
粟总是我军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奇才,然而他和同样有此美誉的林总不同,他没有上过正规的军校,没有受过一天正规的军事课程教育。他的成长经历,完全是凭着出色的天赋和后天作战实践的磨炼,以及“关键伯乐”的栽培提拔,才走上战争历史舞台的。
很多人对粟总有一种误解,认为他外表清秀儒雅,是一个典型的“羽扇纶巾式”儒将。其实这大错特错,粟总出生于勇猛彪悍的侗族猎人世家,自幼喜爱的是猎枪、腰刀,经常还放枪走犬狩猎,自幼就具备猎人般机警犀利的侦察、判别、设伏、布局等能力。粟总被人们称颂的静雅,其实是猎人在等待猎物上钩时特有的沉着冷静。
年轻时作为战士的粟总,屡屡表现出暴烈金刚一般的杀气!青年战士粟总,不仅枪法出众,令战友想不到的是,看似矮小瘦弱的他,竟然蕴含着猎人与猛兽搏击的巨大爆发力。比如他敢于与凶悍的敌人“刺刀见红”,甚至在新四军成为中高级指挥员的中年粟总,依旧敢于在战场上与最凶悍的日军进行白刃格斗,一人就捅死过数个日本兵!那哪里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儒将能做的事?分明是血胆雄威的“虎贲勇士”!
粟总原本是国民革命军队伍中一个战士,他有幸遇到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伯乐——朱老总。
朱老总平时待人待部属,宽和仁厚,在战场上则是一位叱咤风云的骁勇战将,深得护国将军蔡锷的敬重。朱老总担任红军总司令之后,更多的是主持战场全局,而不再指挥具体战斗行动。他与在各个战场领兵作战的将领们的关系,是“帅”与“将”,是“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每一个战场的胜利,都凝聚着他的心血。
朱老总虽然身处高位,对士兵却向来和蔼可亲,很善于从最底层的士兵中发现人才。他发现,粟总这个战士与别人有着不同之处,让他担任警卫班班长。
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之后,粟总跟随朱老总上了井冈山。在战斗中,朱老总发现粟总是个好苗子,只是没有受过专业军事教育和训练,一有时间就手把手地教他一些军事知识。粟总表现出现,又被一步步提拔为排长、连长等职,他的才能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间。
朱老总内心对粟总寄予很大期望,对待粟总比对待别人有着格外不同的严厉。别人打了败仗,朱老总还要勉励,对粟总则予以批评指正。即使粟裕打了胜仗,朱老总还常常指他的不足和失误之处。这犹如师生一般的爱之深、责之切的情谊,粟总在自己的回忆录里每每感慨万千。
井冈山时期,有一次朱老总带着战士下山帮老百姓割麦子。别人见朱老总劳累,劝他休息,朱老总就说:“我老了没关系,革命后浪推前浪,我身后还有粟裕这样的小将!”也许从那时起,粟总就已经被朱老总视作可以成大器的人。
一次反“围剿”战斗,年轻的粟总只身带着3个战士,竟然俘虏了100多白军。朱老总高兴地称赞粟总是红军中的“青年战术家”。解放战争初期,粟总在苏中“七战七捷”的喜报传来,朱老总竟然高兴得一路小跑,逢人便夸粟总的战绩,其对粟总成长为一名优秀指挥员的喜悦欣慰之情,着实令人感动。
粟总对朱老总的知遇之恩,可以说没齿不忘。人们常常为粟总后半生为伤病所困深深惋惜,殊不知,粟总的这种疾病其实不是不良习惯熬出来的、因战伤引发的。粟总曾在战斗中,为掩护朱老总撤退,亲率战士断后。战斗中,头部被白军的迫击炮弹弹片击中,这枚花生米大小的弹片,从此留在了粟总的脑袋里,折磨了他大半生,严重干扰他指挥作战。后来他没有领兵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和此大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