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是围绕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情节进行的讨论,与史书记载无关。
格言说:性格决定命运。老话讲:骄兵必败。《菜根谭》曰: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
骄傲的人,或多或少,或早或晚,总归会有一个翻车的桥段。
骄傲又有多种形式的表现,比如一意孤行、不纳人言、自以为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种,就是认为自己独步天下、所向披靡,其他人,不过尔尔。
《三国演义》中的大将关羽,无论军事素质还是作战经验都是上上之选,对刘备的忠心耿耿更是令后人传颂。但是偏偏就是他身上,就有这个目中无人的问题。
这个毛病的形成,有很多缘故。简单的说,关羽自身的天性是一方面,可以说是心骄气傲、目空四海。在当时英杰辈出的情况下,除了刘备,关羽几乎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
诸葛亮?“某闻管仲、乐毅乃春秋、战国名人,功盖寰宇;孔明自比此二人,毋乃太过”(第三十七回)!马超?“要入川来与之比试高低”(第六十五回)!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第七十三回)?孙权?“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第七十三回)!
另一方面,许多人(这里面包括刘备、诸葛亮,最突出的是对手曹操)对关羽的水平有与实际情况不尽相符、以一当十的心理认识或者口头宣认,以至这种观念在当时影响了很多人,甚至影响了关羽本人,以致其认为“天下英雄,闻吾之名,无不畏服”!
无论是看待自己,还是看待敌人,无论是沙场征战,还是决策部署,他总是犯这一条错误,认为自己不仅武艺独步天下、所向披靡,而且智谋卓越超群、无可比拟——也就是曹操说的“关公智勇双全”。
我们仅仅从他雪崩一般快速败亡的几个小镜头里,就可以证实这一点。
镜头一:当旗开得胜、夺取襄阳后,随军司马王甫及时指出“东吴吕蒙屯兵陆口,常有吞并荆州之意;倘率兵径取荆州,如之奈何”,而且进一步指出“潘浚平生多忌而好利,不可任用”这个极度危险的因素时,他虽然承认“吾素知潘浚为人”,但是坚持“今既差定,不必更改”(第七十三回),拒绝更换荆州守将。
为什么他承认错误而坚决不改呢?因为前面有话“吾已差治中潘浚守之,有何虑焉”(第七十三回)。
“我”定了的事,错的也是对的。
一个可能挽狂澜于既倒的机会就这么过去了,最后仅仅弄了几座华而不实的烽火台了事。
镜头二:当庞德“抬一木榇,口出不逊之言,誓欲与将军决一死战”时,他“勃然变色,美髯飘动”,即使关平连续阻止,他还是要“自去斩此匹夫,以雪吾恨”!
其实,关平在阻止关羽时说的几句话,是很有大局观念和思维高度的。关平指出“父亲不可以泰山之重,与顽石争高下”“父亲纵然斩了此人,只是西羌一小卒耳;倘有疏虞,非所以重伯父之托也”——别忘了您是荆州主帅、一军柱石,别忘了刘备的重托、荆州的重要!怎么可以如此舍本逐末、弃大就小?
为什么他执意不顾大局、逞强斗性呢?因为他相信“天下英雄,闻吾之名,无不畏服”!“庞德竖子,何敢藐视吾”,这怎么可以容得?“吾不杀此人,何以雪恨”?
“我”个人的威名,比什么荆州、重托都重要。
结果一交手才知深浅,他自己也承认“庞德刀法惯熟,真吾敌手”。从后来的情节分析,如果不是对方有个嫉贤妒能、捣乱掣肘的主帅于禁,他最后时刻的到来也许会提前。
镜头三:关羽右臂的箭伤,是他快速败亡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虽然后来荆州已经丢失,但是如果不是伤势的困扰,他在与徐晃以及东吴诸将的交手中恐怕不会那么被动。比起由此成就的最后的高光时刻“刮骨疗毒”,这个损失实在不值得。
而这个伤势的形成,同样也和他的性格有关。
当水淹七军似乎“大获全胜”时,他到樊城北门问曹仁“汝等鼠辈,不早来降,更待何时”的时候,违反基本军事着装要求,“身上止披掩心甲,斜袒着绿袍”,曹仁当然不客气,不失时机地“急招五百弓弩手,一齐放箭”了。
为什么在强敌面前他会如此大大咧咧、不加防范呢?还是老话:“天下英雄,闻吾之名,无不畏服”!
也许中箭的一瞬间他还在奇怪:这天下怎么还会有人敢射“我”?剧本上敌人不是应该抱头鼠窜或者纳头便拜吗?
悲催的是,好像有人统计过,三国演义通篇中箭最多的大将就是他,至少四次。
镜头四:连战连败、败走麦城后,“弃此孤城,奔入西川,再整兵来,以图恢复”(第七十七回)成了当时唯一的选择。
但就是在这种油尽灯枯的情形下,他作的最后一次战术决策还是充满了目中无人的色彩,选择了“此去皆是山僻小路,可通西川”,当王甫最后一次劝告“小路有埋伏,可走大路”时,他还是那句话“吾何惧哉”(第七十七回)!
只要“我”在,万事大吉。
他当时不知考虑过没有?被困数日,“马步军兵,止剩三百余人,粮草又尽”。“下令马步官军严整装束,准备出城”(第七十七回)?所有人,以及坐骑(包括他自己的宝马良驹) 都已经饿得头昏眼花、步履艰难了。
即使这种情况下,他仍然让战术部署、军士性命服从于自己的心高气傲。
结局众所周知,不说也罢。
目中无人,最终脚下无路。关羽一生轻视别人、看重自己,不仅在平时积累了败亡的因素,而且在最后加快了败亡的步伐:
因为自己的面子,错过了可能保全荆州的办法;为了自己的名声,不顾重任、几酿危机;相信自己名气的威力,结果身负重伤;最后时刻仍然不肯正视现实,作飞蛾扑火之事。
林林总总、桩桩件件,一个“我”把他送进了不归途,也使蜀汉元气大伤、再未恢复。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无须多言。最后愿意用几句话与诸君共勉:“谦虚、谨慎、不骄、不躁”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
作者:风雨秋窗,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少读红楼,为你讲述不一样的名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