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赵薇版改编的电视剧里,并没有体仁这么一个角色,但在原著里,这个人物的笔墨非常多,是一个非常有个性和代表性的人物。说直接一点,那就是木兰的父亲姚思安年轻时候的翻版。
体仁是姚家的大少爷,生性风流,奢侈玩乐,从小在丫鬟堆里长大。从小接受丫鬟银屏体贴入微的照顾,两个人多少产生了感情。
但姚太太过于宠爱自己的大儿子,根本看不上银屏,更不可能让丫鬟做她的儿媳妇,于是打压两人的爱情。
为了体仁的前途着想,姚太太忍痛让他出国留学,以达到体仁离开银屏的目的。体仁前脚出国,姚太太后脚就将银屏赶出去。
银屏也很有骨气,誓死要苦等体仁回来娶她。恰好体仁在香港遭遇恶劣天气,无法正常行驶,接到银屏的信,还是回来了,从此走上了与家庭决裂的道路。
体仁和银屏在外面组建了小家庭,生了孩子。尽管如此,姚太太还是无法接受银屏,孙子抢回家,儿媳,不认。银屏自认自己斗不过婆婆,上吊而死。
体仁的堕落日益加重,从前好歹还只是和丫鬟厮混,银屏死后他又和妓女华太太鬼混在一起,抽大烟,赌博,样样都会,和父亲比赛谁比较快败光家产。
直到有一天,华太太在街上看见体仁的妹妹木兰出嫁的嫁妆豪华得令人瞠目结舌,足足有七十二抬,各种古玩字画,价值连城。
华太太一直知道体仁的家富有,但没想到他们家富裕到这种程度。于是,赶紧回去规劝体仁,洗心革面,好好做人,别和家庭决裂,更别和父亲闹僵。
体仁呢,自从银屏死后,谁的话也不听,只听华太太的话。现在听华太太一规劝,也就听进去了。回到家跟冯舅爷学做生意,学习应酬,总而言之,像个体面人。
那很多人就会疑问了,为什么华太太只不过看了一眼木兰的嫁妆,就能前后态度变化这么大呢?
这里我认为有两点原因:
第一、她规劝体仁回归家庭,将来对她有好处
体仁是家中长子,姚家的第一继承人,他的弟弟阿非还年幼。体仁要是像个正经人,继承了家中财富,凭借着她和体仁的关系,还不能捞点好处吗?事实上她也从体仁身上捞到了不少的钱财,足足有七八千块。
后来华太太靠着体仁给的钱,开了一家古玩店,过上了中等人的生活,妥妥的逆袭为人生赢家。就连冯舅爷这种做生意的一等一好手,都忍不住夸她:“华太太算是我一生中见到的最聪明的女人了。”
如果体仁继续跟姚家决裂,姚思安因为养了这么一个不孝子,心中苦闷,经常开口闭口就抱怨:要把家财散尽,然后去出家,当道士。
这并不是开玩笑的。
在体仁和银屏鬼混,闹得家庭鸡犬不宁的那段时间,姚思安就带着小儿子阿非去南洋游玩,花了十万元。要是真的解散家庭,体仁就会彻底沦为一个穷光蛋。
华太太作为他的朋友,也就无法从他的身上捞到好处。这也是她之所以规劝体仁最直接的原因。
第二、她本性善良,重情义,吃过没钱的苦
华太太早年因为和丈夫结婚遭遇到家庭的反对,这一点经历跟银屏相差无几,多少有点同病相怜。
和丈夫从南方来到北京,举目无亲,为了生存才当起了妓女。但她本性善良,重情义。
从她规劝体仁便能看出,书中原文写道:
华太太向他怒吼:“你活一辈子还要什么呢?你要享受人生啊。要享受,就享受!你要女人,就找女人!你要钱,你有钱,要对你父亲好才是,不然,你会一无所有。我知道父亲和儿子脱离关系是个什么滋味儿,那就像我嫁的丈夫一个样。
我知道穷的味道,当东西,借钱,十几天前就为付房租钱害怕。为什么放着正路不走,要跟父母作对,冒着家庭跟你脱离关系的危险?你父亲万一把说的话真的做出来,把财产分散,或是捐给寺院,你怎么办?赶紧头脑清醒一点儿,不然我也不要你这个笨蛋朋友!”
华太太吃过金钱的苦,才明白与家庭决裂,靠自己打拼会是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从自身角度出发,规劝体仁向善。
从根本上说,华太太是个良善的人,是个有情有义的女人。
为什么作者要花大量的笔墨去塑造体仁这么一个败家子呢?
我认为有两点原因,一是体仁这个儿子,是姚思安年轻时的翻版,姚思安说过自己年轻时非常放荡,直到三十岁那年遇到姚太太才决心好好做个人。
这也是作者写作的绝妙之处。
二是体仁这样的孩子,是旧时代富裕家庭里的缩影,仗着家里有几个钱,胡作非为,不懂珍惜。
姚思安作为一家之主,却无法好好管教儿子,恨铁不成钢,无形中透露出自己教育的失败。
所以,作者才会塑造一个完美的木兰,来和败家子体仁相比较。
我在前面的文章里说过《京华烟云》意境开阔,格局大,不仅仅局限于小情小爱,更多的是国恨家仇。在那个动荡战乱年代,如果人人都像姚体仁这样,那么,这个家就要败,国也会败。
所以,姚思安才会这么痛恨儿子不成器,才会总说出要把钱财散去,去出家当道士。
同时作者也对华太太这么一个女人作出肯定,英雄不问出处,谁还没年轻过,谁还没犯过错误,改过自新,便是好样的。
所以说,体仁从与家庭决裂到最终回归家庭,还得感谢华太太。只可惜,体仁终究还是逃不过姚太太的过分干预婚姻大事,终究还是坠马而死。
-end-
我是 @深情解读 一位做了四年自媒体的情感博主,书评人,影评人,写作导师,全职妈妈,工作带娃两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