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热度,没口碑。
国内古装剧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
3月底开播的《长歌行》,热度不低。
猫眼数据显示,该剧位居一周电视剧热榜首位;云合数据也显示,开播后其有效播放连续多日位居榜首。
一边是高热度,另一边却是极高的口碑争议。
“《长歌行》到底行不行”讨论还在风口浪尖,另一部带着“行”的唐风古装剧又加入了“行不行”之争。
15日开播的《骊歌行》,被网友称作“《延禧攻略》姐妹篇”,开播后口碑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开播一周之久豆瓣也迟迟未开分。
客观地讲,这几年国产古装剧,整体表现似乎都不怎么尽如人意。越是观众期待的作品,开播后争议越大。
接下来,我们就从近三年古装剧的现状切入,看看国剧市场上,曾经霸屏的古装剧究竟怎么了。
近120部作品,及格率只有四成。
这在国剧质量整体提升的当下,着实算是拖后腿的存在。
2019年至今,国产上新古装剧约120部,从豆瓣评分段位分布情况来看,口碑表现并不乐观。
统计显示,豆瓣评分在4分以下的有8部剧,占比约6.7%;4-4.9分的剧集有17部,占比约14.3%;评分在5-5.9分的剧集达到32部,占比高达26.9%,;6-6.9分的剧集31部,占比约26.1%;7-7.9分的有10部作品,占比约8.4%;8-8.9分的数量最少,仅有7部,占比仅有5.9%左右。
整体来看,古装剧的口碑及格率不足50%,大部分评分集中在中低段位。
4-6.9分的剧集太多,5-5.9和6-6.9两个分数段,扎堆了60多部剧。
大多数古装剧卡在了及格线门口,而迈过及格线的,大部分在合格的边缘挣扎。
然而,让人担忧的不止于此。
2021年新开播古装剧
观众期待值颇高的重量级大剧,一部接一部“沦陷”,才更让人心忧。
《延禧攻略》之后,几乎同班底同主演打造的《皓镧传》并没有掀起什么水花;再度被翻拍的《倚天屠龙记》《新白娘子传奇》,口碑塌陷、惨不忍睹;《九州缥缈录》撤档又定档,来回折腾,热度与口碑都不如预期;《鹤唳华亭》《大明风华》美则美矣,收获与付出却远不成正比。
2020年疫情常态化之后,走历史风格的古装大剧《清平乐》和《燕云台》,耗资不菲,却引来不少争议。《狼殿下》悄悄上线,一下子放出全集,满满求生欲;张一山主演的《鹿鼎记》则引来群嘲,豆瓣评分一度跌至2.5,创历史新低;《大秦赋》收官滑铁卢,《有翡》靠演员粉丝苦苦支撑。
进入2021年,古装剧的表现依旧令人担忧。开年大剧《上阳赋》表现不及预期,《赘婿》《锦心似玉》后期口碑下滑;《大宋宫词》让观众望穿秋水,却也让不少人肝肠寸断。最近《长歌行》和《骊歌行》又先后陷入“行不行”的风波之中。
从市场的真实反馈来看,古装剧的表现确实令人堪忧。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如今,古装剧的惨淡,是泡沫破裂后的必然。
国剧市场上,古装剧的颓势2015年就已经显露出端倪。
站在现在的时间节点上,我们不难发现,当年古装剧衰败露出的端倪,其实有两条线。
一条实线,一条虚线。
实线,则指有一定真实历史背景或者贴地飞行,极具历史质感的剧作,比如当年大火的《琅琊榜》。
在这条实线上,《琅琊榜》成为了历史质感古装剧最后的辉煌。当年11月播出的《芈月传》,口碑急转直下,这条实线就已经开始向下弯曲。此后,极具历史质感的古装剧,再也没有问鼎9分的佳作。
虚线,即纯架空历史类(包含仙侠、玄幻、纯虚构时空等)剧集,比如当年大热的《花千骨》。
不过,看似上升的虚线,却飘飘摇摇。
《花千骨》《锦绣未央》《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楚乔传》……
这条虚线上,数据、热度的上升,远远高过在及格边缘徘徊的作品口碑。
2017年成为了古装剧的一个转折点。
这一年,各种类型的古装剧泥沙俱下。
虽然有《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大秦帝国之崛起》《琅琊榜之风起长林》可圈可点的作品,但更多“流量+大IP”模式制造的“残次品”涌到观众面前。
深陷抠图囹圄、被水军围剿的《孤芳不自赏》,豆瓣评分断崖式下跌的《择天记》,被观众吐槽只有主题曲好听的《思美人》,节奏慢到观众怀疑人生的《楚乔传》,从发型就开始被吐槽的《醉玲珑》,劝退观众的《上古情歌》……
2017年热播古装剧(部分)
这些豆瓣评分稳定在5分以下的产品,同样在2017年,一部接着一部,辣了观众的眼睛,也彻底伤了古装剧的市场。
古装剧市场的泡沫在海量“泥沙”的冲击下,很快就破裂了。
这一年,最火的古装剧OST恰好就叫《凉凉》。
于是,“大IP+流量”模式从被众星捧月、奉为法宝,到急速跌落神坛,被众人批判。
一时间,那些古装大IP成为了原罪的载体。
IP被批判的体无完肤。
可是小说又有什么罪呢?
只不过是资本跑马圈地后,狼藉不堪,找来的借口罢了。
后来,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古装市场紧缩,古装剧市场惨淡似乎又多了一个借口。
此外,这两年影视市场古装剧乏力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前几年IP疯涨的时候,大量资本盲目涌入,有些公司囤积了不少所谓的IP,质量参差不齐。
按照一般影视改编权5年为期计算(非买断类IP),当初“天价”买回来的IP,需要这两年加紧变现。
于是雷同的古偶剧,一波接一波,比如刚刚看完《芸汐传》,就可以无缝衔接《如意芳霏》,明明是不一样的故事,观众却看不出多少差别,不少网友评价表示:“傻傻分不清两部剧”。
不少古装剧成了“复制粘贴品”。
这可能是市场消化IP必须经历的阵痛。
直到严重“消化不良”,可能才会痛定思痛。
很多时候,自己做错了事情,总是习惯去“别人”身上找原因。
古装剧预冷,IP身负原罪,流量演技成为攻击对象,政策紧缩影响创作……
所有的外在因素,都是原因。
而那些喊着市场不行的逐利者,却从不先看看自身。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今身在低谷,却只有一个选择的方向。
经历过低谷,才知道能攀上高峰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
对于古装剧来说,要走出这山谷可能尚需时日。
不过,方法总比困难多。
古装剧再次崛起的机会究竟在哪里?
一方面,可以向过去要经验。
如果对未来感到迷茫,不如先回头看看来时的路。
遥想当年,古装剧也曾风靡一时,扛起过国剧的半壁江山。
2015年之前,国产古装剧的发展一直处在高水平位置。
通过统计,笔者发现,古装剧的高口碑作品,从1996年到2015年,基本上每年都有大热的代表作。
2000-2015高口碑古装剧统计(部分)
豆瓣7分起步,平均8.4分,最高9.7分。
这是曾经古装剧交出的成绩单。无论媒介技术如何变化,这些作品都经历住了时间的考验。
豆瓣评分高达9.7分的两部国产剧,一部是1987年播出的《红楼梦》,一部是2007年播出的《大明王朝1566》。即使从电视时代进入了网络时代,国剧天花板的位置,依旧被这两部扎扎实实的作品把控着。
还记得红楼梦主创团队早年间做客《艺术人生》时,就聊到了其创作的方法。全国海选,对所有主要演员集中培训三年,一切准备就绪后,才开机拍摄。
还记得张铁林在一档综艺节目中谈到《还珠格格》的拍摄,即使是做人肉背景,拍摄时也绝没有替身。比如在塞娅公主比武桥段的拍摄,擂台外的皇上和众妃嫔阿哥,即使是背景人物也要全员真人到位。
虽然如今时代进步了,很多事情可以更高效完成,但这绝不意味着,前期的筹备可以差不多就好,后期的拍摄、制作可以打折扣。
匠心的诚意,永远会被观众、被市场看到。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我们已经走在了新的山坡上。
首先,硬件装备、服化置景整体提升。
技术的进步,让影视行业的拍摄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可否认技术的加持,让我们看到了古装剧发展的更多可能性。上天入海、飞檐走壁、法力特效,这些都更加流畅、逼真。
剧集整体在服装、道具上更加用心,不仅让观众看到了更加精致的硬件,还让我们多维度体会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就拿2021年新开播的古装剧来说,《上阳赋》里实景搭建的建筑,让观众更真实地看到了东晋士族的意境之美;《大宋宫词》让我们看到了蜀绣的精致,宋画的雅韵;《骊歌行》一改以往将大唐聚焦长安、洛阳的视角,开篇就从广州切入,让我们看到了大唐繁荣的海上商贸,以刺绣为女主技能,给观众展示出了扎染、缂丝等多种传统中国文化。
其次,古装剧的细分题材不断创新拓耕。
早年,唐、汉、清是古装剧的高频故事背景,尤其是清朝,更是高密度曝光。
如今在朝代的开拓上,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治世大宋、甚至上古时期,都能成为古装剧故事的背景。
与此同时,在主线人物的创新上,双主角、群像人物成为新故事的发力点。
但归根结底,古装剧的核心竞争力,还是优质内容。无论服化道如何精美,制作水准是否提升到电影级别,讲好故事才是根本。
讲好故事,最起码要从两个点着手,一个是故事情节,这是需要编剧修炼内功的环节;另一项就是人物的适配度。
就拿之前热度不低,但争议不小的《长歌行》来说,观众不买账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演员的适配度。此前有些古装剧中,“少女感”的争议,本质上也是演员适配度的问题。
在大众审美日益提升的今天,观众是挑剔的,却也是极度包容的。
观众挑剔,容不下一眼看上去就是抠图的影像,容不下BUG太多的剧情,容不下后期太过明显的硬伤……
观众又是极度包容的,只要内容好,制作欠点费也不会太纠结;只要主线剧情足够精彩,能体现主打类型,即使辅助打不好,观众也能选择性忽略……
但观众又是容易被固有认知影响的群体,一旦过往的作品伤害过观众,观众也很难毫无芥蒂地接受同一个班底、同一类作品。
其实古装剧从未真正没落。
至今为止,国剧天花板依旧是古装剧,在古装项目大幅减少的情况下,每个季度能排在热度口碑前列的依旧有不少古装剧,能成为年度爆款的依旧不乏古装的身影……
如今,国风热正当时,年轻人中国风爱好者大有人在,古装作品影视创作者,用诚意直面“惨淡”,拨开云雾也只是时间问题。
一起聊聊:近几年你最喜欢的国产剧是什么?
(素材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做分享使用,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