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电视剧《安家》大结局了,我陆陆续续地一路看到了结尾。虽然不是每集都仔仔细细地看,但也有些情节看得我心里有点儿不是滋味。
相信一部分人跟我一样,对故事的主线兴趣一般(卖房子),倒是对从剧中衍生出的人物关系,想说的太多了。
尤其是女主房似锦的妈妈潘贵雨,重男轻女到令人发指的地步。这么说吧,这是我继《都挺好》之后,又一次看到了一个人到底可以被原生家庭拖累成什么样。
而说到原生家庭,这些年反复被拿出来讨论,也成了很多当代都市剧中的必备戏码。一说到原生家庭、重男轻女、吸女儿血,就能引发大家很强的共鸣。但是,千篇一律的剧情,万年不变的大结局,也确实招人烦。
而这也是《安家》一路被吐槽的地方,有人骂情节,有人骂人设。房似锦这个角色,成了被重点“攻击”的对象。很多人觉得这是编剧为了收视率故意往惨了写,卖人设吸睛。
说实话,我刚看的时候,也有这种感觉,也曾怀疑现实中是不是有这样的人。偶然查了一下,房似锦这个人物还真有原型。
这个“原型”姑娘,24岁,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也是房产中介。
她的母亲一直要求她给家里寄钱。她为了省钱寄回家,吃穿用都选最差的,冬天从不用暖气片,因为用电量太大。家里唯一的电器是电熨斗(用来熨烫工作服),因为作为中介,形象非常重要。
现实中的女孩,比剧本中房似锦更艰难,命运也更残酷。
不过,我提到原型不是为了给这部剧洗白,这部剧确实有硬伤,有剧情不合理的地方,这是不争的事实。
我不在这里评价剧情,我更想跟大家说说房似锦这个人,说说透过房似锦看到了自己影子的人。
就像心理学家弗兰克·卡德勒说的:“生命中最不幸的一个事实是,我们所遭遇的第一个重大磨难多半来自家庭。”
原生家庭,是一个人的起点
房似锦一出场,就是一副冷酷无情、业绩至上的形象。她的眼睛里带着对金钱的极度渴望。她挂在嘴边的那句:“没有我卖不出去的房子。”更像是不择手段的宣言。
她可以悄无声息提前接客户看房,抢了同事的单子,抢完还说,我更需要;
可以为了拿到更多佣金,在明知道不妥的情况下,让严叔严婶全款买房;
也可以为了多卖一套房子,被客户的老婆阚太太扇一巴掌,仍然面不改色。
她在客户面前细心周到,转过头来面对同事,又是一副不通情理的样子:
第一天上班就要罚“老油条”100元,大热天让朱闪闪套上玩偶套装去发传单,在大家早上例行唱歌的时候,强硬打断,让同事别做没用的事情。
她跟所有人都没有交集,而所有人都不敢和她有交集。在别人的眼里,这是一个心狠手辣、为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
随着剧情的发展,当镜头对准房似锦的童年和她的家庭,我们就会发现,她成为现在这样是有原因的。
房似锦家中姐弟五个,上面三个姐姐,下面一个弟弟,因为排行第四,刚出生的时候差点被妈妈扔到井里淹死,她被取名“房四井”。
她是家里最不受宠的孩子,谁不顺心都可以打她,不需要任何理由,所以她从小练出了两个本领:一个是一进门马上就能察觉谁心情不好;另一个是一口气能跑十几里路。
和《都挺好》中的苏明玉一样,房似锦学习成绩非常好,每次都考全校第一,本可以考重点大学,但妈妈觉得女孩上学没用,让她退学打工给弟弟赚学费。
最后好不容易在爷爷的支持下,考上了老牌名校江海大学,还被母亲撕了录取通知书。无法正常入学的房似锦,边打工边旁听了四年的课程。
在遇到上司翟云霄之后,有了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她靠自己的努力成为金牌房屋中介。
可就算熬到店长的位置,她活得依旧艰难,她妈妈变本加厉地剥削她,开口就是100万,不给就到公司闹。
在爸爸出车祸后,房似锦一力承担了所有的费用。可妈妈看到她卡里还有300多块钱时,第一反应是这个女儿跟她留了一手。
房似锦不择手段地卖房,不断地苛刻自己去省钱,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为了填家里的这个无底洞。
这样长大的孩子,怎么可能跟普通家庭长大的孩子一样呢?
小时候遭遇的种种不公,让房似锦长大后坚强到了骨子里,可也被原生家庭压迫到了血液里。她是职场上呼风唤雨的女强人,可也是无奈痛苦的房四井。
就像《欢乐颂》中说得那样:“一个人的家庭,就是一个人的宿命。”
半生悲苦的人,只要一点点甜就能填满
《安家》这部剧最让人生气的莫过于,明明房似锦赚钱之后有能力摆脱原生家庭的吸血,为什么不离开呢?
这个问题,孙俪也问过房似锦的原型,那个24岁的姑娘,她说:“毕竟她是我妈。”
这就是现实。
从这个层面来说,没有人能跟原生家庭轻易了断,相反,原生家庭越是不幸,心里就越苦,就越难了断。
在《奇葩说》的一期节目中,一位选手感叹:“心里全是苦的人,要多少甜才能填满啊!”马东回答:“你错了,心里有很多苦的人,只要一丝甜就能填满。”
剧中的房似锦就是如此,她念着那个唯一爱她的爷爷,感谢那个一次次为她通风报信的弟弟。这两个人在她的心里放了一丝丝甜,虽然不多,但也让她无法彻底对家里撒手不管。
房似锦当然知道父母一点都不爱她,只想榨干她每一分血汗钱。可爷爷和弟弟这两个人就像牵扯她的线,让她一面跟父母划清界限,一面又不停地给钱。
因为遭遇了太多不幸,所以那些不多的好才那么珍贵,值得她用尽全力去对待。
阿德勒说过:“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房似锦不幸的童年,也注定需要她用大半生去疗愈。而她最大的不幸在于,她不会爱自己。这也不奇怪,一个从小吃不饱饭,被打骂长大的孩子,爱自己,对她来说这太奢侈了。
但是,不爱自己不代表没有爱的情感。那些被她从小忽略的情感一直都在,只要遇到能唤醒的场景,她比谁都要强烈。
很多人觉得房似锦这个人设太过割裂,不真实的原因之一是前期为了赚钱不择手段,后期心肠比菩萨都软。
而我觉得,这是房似锦这个人物真实的体现。
比如,她遇到江爷爷夫妇,宁可自己倒搭钱,冒着被辞退的风险,坐飞机到北京希望总公司先垫资。在两位老人去世后,自责不已。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弥补自己不能在爷爷面前尽孝的情感。
她拼命帮宁馨母女找合适房源,接送小女孩上下学,给小女孩送礼物,早就超过了中介对客户的服务。对她来说这不是生意,是她在弥补自己缺失的童年。
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
对房似锦而言,拼命赚钱是为了现实生活,逃离原生家庭;帮助别人是为了疗愈自己,弥补从小缺失的情感需求。
冷酷的是她,柔软的也是她。
原生家庭皆有裂痕,但那也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不幸的童年,是成年生活不幸的根源。那是不是说,原生家庭打出的这张烂牌,真的无法改变了?
不可否认,原生家庭带来的痛苦,的确会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有的人终其一生都无法走出原生家庭的桎梏,但这并不是说无法改变。
在心理学上,“原生家庭”这个词,是为了帮助我们更了解自己和他人,并不是用来批判和怨恨别人的。当自己认识到这点,遇到合适的契机,就是改变的开始。
就像房似锦,在来到静宜门店后,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情,有小楼对她的师徒之情、闪闪对她的闺蜜之谊、王子老油条对她的尊重和支持,还有最重要的,徐姑姑对她的爱和珍惜。
这些都让她不断地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值得被爱的人。有了足够的认识和爱,她才能在爷爷去世后,决绝地跟原生家庭断绝关系。
可能有的人会说,断绝关系是大快人心,可是为什么徐姑姑最后知道房似锦的妈妈得病住院,还要主动送两万块钱,让她以后参加他和房似锦的婚礼。好不容易摆脱了,怎么还主动送上门了?
我个人觉得,《安家》这部剧的主旨不是挑动情绪、让大家恨得牙痒痒的撕逼剧,而是让人以积极、温情的态度看见伤疤、自我和解、能为自己而活。
当然,我承认这个剧情有些夸张,不够真实,我也非常不喜欢每部类似的影片都是大团圆的和解。但我觉得,房似锦最后的释怀是真的,她放下了对原生家庭的心结。
在前面的剧情里,虽然她口口声声说不再给家里钱,但是家里一遇到事情,她就会说:“钱的事我来解决。”她一边愤怒,一边无法逃脱被吸血的命运。
而在她的妈妈住院后,她站在病房门口,听到徐姑姑给了妈妈两万块,邀请父母以后参加她的婚礼,她却冷静地转身走了,不带丝毫愤怒。
即使后来她和徐姑姑创业顺利,她也没有再给家里钱,而是让弟弟房家栋来到公司当学徒学习水电,自力更生。
从这两个情节对比来看,房似锦没有忘记原生家庭带给她的伤痛,也没有像之前那样被予取予求。
她的释怀和放下不意味忘记和原谅了父母曾带给她的伤痛,跟父母和解了,而是站在更高的维度审视过去,放过了自己,跟自己和解。也因此,她重新拥有了爱与被爱的能力。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静宜门店的那些人,也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徐姑姑,但我们可以选择,先看见自己。
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好的人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状态;是一个方向,而不是终点。”
没有一个原生家庭是绝对完美的,或多或少都带有这样那样的裂痕,让过去一点点舒展开来,用我们自己的方式照亮曾经的暗淡,不断修正自己。
遭遇这样的家庭,我从来不会劝人跟家庭和解,但我一定会希望她跟自己和解。这跟父母无关,只关乎自己。
我知道,这很难,但这才是生命带给我们的成长。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 END / ————
暖暖妈爱分享
北大硕士毕业。中科院儿童教育心理学博士班在读。
当妈后,更关注科学育儿,亲子教育,倡导有品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