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基伟,作为开国中将,他是解放军中的传奇人物。
他曾在上甘岭一战成名,他曾被很多人高度评价,而他的家族,更是传奇,一门竟有三中将。
秦基伟
1914年,在湖北黄安县的秦罗庄,秦基伟出生了。
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秦基伟获得了很多宠爱,养成了活泼好动,无拘无束的性格。
然而,从八岁那年开始,他先后失去了父母和哥哥,过上了孤苦伶仃的生活。
湖北黄安县
放牛、砍柴、打短工,秦基伟做过不少苦差事,小小年纪就体会到了生活的不容易。
因此,他对村中剥削百姓的恶霸非常不满。
为了报复对方,秦基伟经常在恶霸家的大门上放一块大石头,只要恶霸走出门,就会被砸得头破血流。
和小伙伴玩耍的时候,秦基伟也常常表示要打倒地主和恶霸。
于是,1927年,刚满13岁的秦基伟怀揣着满腔的热血,加入了义勇军。
这一年十一月,秦基伟扛着一根红缨枪,跟着其他的村民一起参加了著名的黄麻起义,革命热情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黄麻起义会议遗址
只是,由于年龄太小,他在自卫队中待了两年,才成功加入中国工农革命军。
自此,秦基伟作为红一师第三团机枪连的一位战士,开始奔赴沙场。
在随后的两年中,秦基伟始终拼杀在恶战的第一线,有一次胳膊的动脉都被打断了,多亏了身边通信员的急救才活下来。
秦基伟
但也正是因为这份勇敢和坚毅,他接连升任排长、连长,后来又跟随大部队一起参加了长征。
在此期间,秦基伟先后参加了四次反“围剿”斗争,屡立战功,担任西路军总部四局长。
1937年,他参加了临泽城保卫战,多次将敌人拒之门外。
临泽城保卫战
随后,他在负伤的情况下,指挥部队奋力拼杀,最终得以突围。
也在这一年,抗战全面爆发后,秦基伟奉命去往山西,这次的任务是组织一批抗日武装力量。
在孤身一人的情况下,他在短短一个月左右就完成了任务。
抗日战争时期的山西
从此,他一直带领着自己的队伍,在太行山敌后根据地进行艰苦的斗争。
那个时期,很多革命军的将领都有自己的绰号,秦基伟也不例外。
在临泽城保卫战中,他一度想要背着大刀下去杀敌,被营长戏称为“秦大刀”。
旧时用大刀的士兵
而在太行山艰苦抗战的时候,秦基伟依旧冲在最前面。
他经常穿着便衣去炸地方的炮楼,就像是走亲戚一样轻松,被太行山的百姓们称为“秦大胆”。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太行山地区的武装力量被组建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1949年年初又被整编为解放军第十五军。
太行山
在秦基伟的带领下,这支军队在后来的上甘岭战役当中,创造了一个奇迹。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应朝鲜政府请求,中国派遣志愿军赴朝作战朝,拉开了抗美援朝的序幕。
当时,秦基伟被任命为西南军区司令员,十五军也没有参战任务。
十五军
但他主动请战,率领十五军加入了第二批入朝部队序列。
此后的两年中,十五军立下了赫赫战功,涌现出了柴云振等一大批战斗英雄。
1952年,朝鲜战争已经进入相持阶段。
在此期间,双方就朝鲜问题进行了停战谈判,但美方却一度中止了会议。
朝鲜战争中的谈判
他们对战场上的败局感到不甘心,企图通过武力来挽回局面,以增加谈判的筹码。
于是,通过调查和研究,美军高层发现了一个战略要地:五圣山。
这座山位于铁原、金化、平康形成的“铁三角”地区正中,地理位置极为优越。
可以说,谁控制了这里,谁就掌握了中部战线攻守的主动权,因此,美军对此势在必得。
五圣山
与此同时,结束了朴达峰阻击战的十五军,在经过9个多月的休整之后,也被派往五圣山进行守备。
在五圣山的南麓,有个名为上甘岭的小村庄。它周围的两座高地,是志愿军中部防线的关键。
但是,上甘岭附近地形险峻,易守难攻,而西面则地势平坦开阔,适合美军的坦克进攻。
《上甘岭》剧照
因为这个原因,秦基伟将十五军的主力放在了西侧,又在东侧加强了防御,用来防范美军的两侧夹击。
至于中间这片地区,不仅有着五圣山作为天然的屏障,也有东西两侧布防力量的保障。
如果敌人想要从这里进攻,那么就很可能会受到我方的两面夹击。
所以,在这里的布防力量相对较少。
上甘岭战役
可谁能想到,美军这次就是出了一个奇招,选择了防御较为薄弱的中部作为突破口。
1952年10月14日,在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的指挥下,悍然发起进攻。
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就此爆发。
美军本来以为,自己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胜利,但是事实却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
范佛里特
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秦基伟带领的十五军坚守了43天,创造了一个奇迹。
其实,从十五军驻守在这里开始,秦基伟他们就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秦基伟在晚年回忆上甘岭战役的时候曾说过,他们对全军做过反复的动员。
《上甘岭》剧照
他们建立了坑道和不少的野战工事,也一直保持着通讯的畅通。
因此,在敌军突然来袭的时候,他们虽然意外,却并没有慌乱。
在那场战役当中,美军和南韩一共投入了近7万的兵力,3000多架战机、170多辆坦克。
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守在上甘岭村的志愿军只有两个连。
上甘岭战役
面对火力强大的敌方,他们依托前期准备,和敌军展开了顽强的斗争。
其中,作为军长的秦基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战役开始之后,上甘岭的志愿军遭到了严重的火炮打击。
上甘岭战役
为了应对敌人的攻击,秦基伟向志愿军司令部申请了一个“喀秋莎”火箭炮营。
这种火箭炮虽然在发射时非常容易暴露,但却是当年志愿军最强大的武器。
秦基伟对这种火箭炮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说对此非常了解。
为了避免火箭炮的损毁,在下令出动火箭炮营之前,他就会进行充分的计算。
喀秋莎火箭炮
在此基础上,快速拉出“喀秋莎”直接发射,然后立刻转移阵地。
秦基伟对“喀秋莎”火炮的娴熟操作,对美军的飞机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曾经有敌方飞机企图对志愿军进行轰炸,却被突然出现的火炮击落。
他笑着说:“仗打顺了,地炮也能打飞机。”
战争中的“喀秋莎”火箭炮
上甘岭战役最为激烈的时期,秦基伟在指挥所里不眠不休地坐了七个昼夜,一直熬到双眼通红充血。
他在和四十五师师长崔建功的通话中表示,拥有报国之心的人千千万,而上甘岭只有一个。
所以,为了全局,就算是十五军都战死,也一定要死守五圣山。
说到最后,秦基伟扯着嗓子嘶吼道:“打到最后一个人,我秦基伟也会上去守阵地!”
左二秦基伟
在上甘岭战役第二阶段中,秦基伟依旧和志愿军一起奋斗在战争的前线。
他们在水资源匮乏,空气有限的恶劣条件下,抗住了美军的疯狂进攻。
一边战斗一边修复坑道,夜间主动出击158次,其中仅有9次失利。
最终,他们获得了坑道战的胜利。
上甘岭战役
从这时开始,志愿军进入了反击阶段。
秦基伟带领十五军舍生忘死地奋战,成功夺回了高地的表面阵地。
此后,无论美军如何进攻,都没有任何的效果。
1952年11月25日,在第一声炮响后的第43天,上甘岭战役终于落下了帷幕。
《上甘岭》剧照
正如伟人所说,在敌多我少的情况下,上甘岭战役的胜利的确是一个奇迹。
死战到底的十五军不愧对他们“千岁军”的称号。
而秦基伟也凭借在上甘岭战役中的卓越表现,被称为头号功臣。
他不仅因此获得了伟人的接见,同时也因此在首次授勋时获得了中将军衔。
秦基伟
此后,秦基伟担任过成都军区司令官,也担任过北京军区司令官。
由于在军中的重要地位,他还在35年大阅兵时出任过总指挥。
1988年,74岁的秦基伟出任国防部长,同年晋升为上将,9年后因病逝世。
秦基伟
虎父无犬子,秦基伟的两个儿子同样也是中将军衔。
他们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和秦基伟的严格要求有很大的关系。
长子秦卫江出生在1955年12月,那时秦基伟已经获得了中将军衔,却并没有让孩子养成不好的习惯。
而出生于两年后的次子秦天自幼也受到父亲的严格管教。
秦基伟与董必武等合照
两人从军前,秦基伟告诉他们,必须从作战连队的战士做起。
“当兵一定要上战场,不然当兵做什么?”这就是秦基伟的观念。
也正是这种观念,让他的孩子们成为了优秀的人才。
1927年,那个因为年龄无法加入红军的孤儿,在1952年上甘岭战役中一战成名。
几经沉浮后,他在1988年成为了国防部长,被授予上将军衔。
秦基伟
回首秦基伟的军旅生涯,我们能够看到一位将领的传奇一生。
从小兵,到将军,秦基伟始终怀揣着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为了人民的未来,秦基伟一直奋斗在战争的第一线。
无论军衔如何改变,只要是上战场,他永远和战士们共同奋斗,就算是身受重伤也不会后退。
秦基伟
为了人民的未来,秦基伟很少顾忌自己的安危。
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单枪匹马深入敌后的太行山,为太行山敌后根据地的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后来,他又带领十五军死守五圣山,创造了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
他勇敢坚毅,乐观顽强,严于律己的同时,对自己的孩子也严格要求。
也正是因为如此,他和他的孩子才创造了一门三中将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