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拍摄的谍战类电视剧,在前些年曾经掀起过热潮,出现的好作品烂作品都非常多。其中优秀的像《暗算》、《潜伏》、《黎明之前》、《悬崖》、《红色》、《风筝》、《北平无战事》等,大多有着非常高的收视率和观众口碑,可以称为国产谍战剧的高峰之作。综合来看,《潜伏》和《风筝》是最受欢迎的两部。
笔者是军事历史爱好者,不是专业剧评人。但由于谍战类的电视剧涉及到战争年代我党的隐蔽战线工作,有些人物是有真实原型和历史背景的,所以对这类作品也非常感兴趣。上面提到的剧集,全部一集不落地看过,有些剧目甚至反复刷过多遍。尤其对于《潜伏》和《风筝》这两部剧,个人而言是非常喜爱的,有时也会不由得把这两部杰出的作品拿来进行对比,究竟哪一部更突出?这确实是一个非常难的话题,相信很多观众也曾有过类似的感受。
分不同角度来对比。从多数视频网站上的评分和剧目的实际获奖情况,以及受官方认可的程度来看,《潜伏》无疑是胜出的。两者之间,只有在这一点上没什么悬念。《风筝》由于剧情的时间跨度太大,不仅仅涉及到解放战争,后期剧情还触发了一些节点,导致51集的内容被删减到46集。而删减掉的几个小时,导致了文艺作品的串联性以及中心思想都受到了一定的打击,明显不够完整。部分观众仅能从“残垣断壁”上感受这部作品的内涵,并给出自己的判断。这种缺憾在打分和获奖方面也有了体现:尽管豆瓣上《风筝》的得分也长期在8.8分以上,算是一部佳作,但距离《潜伏》的9.4分还有着非常明显的距离。
先抛开《风筝》的先天劣势不讲,《潜伏》本身有哪些突出的优势呢?最强的一点,就在于强大的故事性和娱乐性。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把三十集的《潜伏》切割为十个甚至二十个独立小段分别去看,观众仍然能够获得从中极大的观赏乐趣和满足,看得津津有味。因为《潜伏》的编导人员非常注重故事本身的演绎和剧情独立性,几乎每一集的后半段都会设下一个包袱(悬念冲突),而在下一集的前半段进行化解,这一集的后半部分再设下一个包袱,如此循环往复。
另外,《潜伏》的人物关系并不特别复杂,而且语言、表演生动幽默,甚至很多地方带有搞笑的气氛。尤其是余则成、妻子翠平、站长、谢若林等人的表演极为有趣,非常切合大众视角,可以不设防地欣赏剧情。从这种成功的演绎手法来看,《潜伏》是十分成功的电视连续剧、谍战故事片。观众可以在非常放松的心态下,不需要主动推理、高速动脑也能沉浸式地欣赏谍战故事。而《潜伏》的编导,恰恰就是想拍出一部大众看得懂、被吸引、喜欢看的作品。
作为电视剧,从娱乐属性和故事属性上讲,《潜伏》在这方面的成功很少有同类作品能够与之一较短长。后来的《悬崖》有《潜伏》的影子,但却很难超越,《风筝》也不能。当然《潜伏》和《风筝》的侧重点有很大的不同(后面会分析),这种故事性也不是《风筝》编导首要追求的目标。基于这点原因,《潜伏》符合“爆款”的特征,本身比《风筝》更容易受到大众的喜爱,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而《潜伏》对比《风筝》的另一大优势,在于演员的整体演技十分出众,主角、配角的表现都很出彩。余则成和翠平的扮演者分别是孙红雷和姚晨,两人的外在形象并不出众,但是在当年演技已经打磨得非常出众,尽管是十几年前的作品,但主角的状态非常好。《潜伏》的一众配角同样令人叫绝,冯恩鹤、祖峰、吴刚老师都是戏骨级别的演员。主、配角人能够从容地搭戏,精彩不断,是该剧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从演员实力和发挥角度而言,《潜伏》几乎没有槽点,在这一点上胜过了绝大多数的谍战剧,包括《风筝》。《风筝》中有几个角色的表演差强人意,出于尊重演员的原因,不具体指出来了。
说了《潜伏》这么多优点,那么《风筝》的优势又在哪里呢?如上文所述,这一切都要建立在观看的是51集完整版的基础之上,如果只是看了删减版的《风筝》,虽然仍不失为一部好的谍战作品,但从观众欣赏的角度和主创人员思想逻辑表达而言,都是有非常大的遗憾的。建议大家先看看51集完整版的《风筝》,再去做出一个更客观准确的评价。
与《潜伏》中的孙红雷不同,《风筝》的主演柳云龙本身常年担任导演、编剧、制片人的多重角色,同时也是这部剧的男一号,他比孙红雷的“成分”属性要复杂得多。柳云龙被誉为中国谍战剧的教父,所以他在影视作品中的野心往往很大,以他在《风筝》剧组的特殊身份,想要展现的并不仅仅是好的谍战故事,更是要通过《风筝》来展现宏大的主题和背景,以剧中三十多年的时间跨度同时展现谍战和人性两大主题,后者是前者的升华。
如果看过完整版的《风筝》,会发现该剧的立意和内涵是高于《潜伏》的,主创人员的思想得到了很好的展现。还是那句话:遗憾的是《风筝》因为主客观因素被切割掉几个小时,因此有些观众迟迟不能入戏、甚至弃剧,这都是十分遗憾的。时间跨度大,有时也可能会出现节奏松垮的感觉,但如果看了完整版的话,会发现这并不是多么严重的缺点。该剧闪烁着对人性和人格的思考,超出了大多数同类作品。
《风筝》借长期潜伏敌军阵营的军统“六哥”郑耀先的一生,以跌宕起伏的生涯遭遇去表现人性主题,尤其体现在人物在建国前后的巨大落差,在爱人、兄弟感情面前忍痛选择组织和信仰,展示出人物的伟大。除此之外,还有比《潜伏》更艰难的卧底环境,以及对于组织更高的战略价值及地位。郑耀先在剧中的重要性,严格来说是超过《潜伏》中余泽成这一类人物的,他已经属于战略特工了。
郑耀先在剧中两次忍痛“出卖”兄弟,宋孝安和宫庶两人,都是为了营救自己而送了性命。事实上该剧中的主角郑耀先十分痛苦,经过了巨大的心理挣扎。甚至在宋孝安被击毙之前,他还发自内心地对兄弟(这一段被大量删减,非常遗憾)说出了:傻瓜,你为什么不跑?为了我送掉性命值得吗?可见《风筝》编导对于人性的思考,并不是一味简单地突出组织目标。类似这样的剧情非常打动人心,以情感的矛盾冲突去升华作品,也看出了编导人员很高的思想性。
《风筝》当中让观众流泪的点,要远远超过欢笑的点,而且能触发心底的共鸣,艺术性比较高。而《潜伏》更注重故事性,因此节奏明快紧张、甚至幽默生动,故事成功的本身大过于深层的思考。至于观众更喜欢哪一种风格以及主题,很明显人与人之间也是有很大差别的,要看每个人的欣赏角度和偏好。
要在两部剧中评一个高低,一直是网络上的一个难题。很多作者发起的这一话题,也会引发论战,所以最终只给出一个模糊的回答。但本文作者不介意这些,两部剧都是作者十分喜爱的好剧,全都刷过多遍并推荐给朋友,均为经典中的经典。若仅就作者的个人喜好而言,可以给出自己的答案:《风筝》的编导,已成功地把展现人性、人格的作品目标植入了本人的脑海中。您又是怎么看的呢?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