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请指教》现在播了18部短片,包括16个导演的第一次亮相和其中两位女导演的第二阶段短片。每期节目都看了的我,想仅就短片谈谈个人观感。审美是非常私人的,我的想法肯定与大家有不合之处,大家可以自由讨论。
这个节目设置了四个制片人:从地球科学转行文艺片领域的方励,监制过李玉的所有电影,大家比较熟知的是他为吴天明遗作《百鸟朝凤》的惊天一跪。手上有很多卖座片的陈祉希,演员转行,擅长商业电影,比如唐探和泰囧,包括口碑不错的《你好,李焕英》和《送你一朵小红花》。王晶,香港商业片导演,从武侠到警匪,既有春花秋月又有屎尿屁,基本没有他没拍过的题材。郝蕾,身份主要是演员,最近几年还担任FIRST 电影节评委。
有发言权、投票权的还有专业鉴影组和大众观影组,导演来历具体到每个人时再说。
在我看来,短片先是立意,其次是剧本,导演技法大部分普通观众看不懂,只有个模糊的感觉:好看、不好看,他们的短片可以分为三档。
有瑕疵但可以二刷组(70-80分)
两个电影学院的同班女同学放在一起。德格娜,父母是内蒙古电影厂导演塞夫和麦丽丝,作品有《东归英雄传》,她从小生活的环境离家乡很远,基本不会讲蒙语。德格娜的两部片子是一个主题:故乡、即将湮灭的传统。第一部片子的优点是在所有作品里惟一能看出是当下发生的,我发现除了讲医生护士的,这两年影视剧的时间背景有意无意地回避疫情,大概是戴着口罩不好做表情,或是人们的生活相对枯燥不便。
《回到伯勒根河》有关邻居的台词很巧妙地提到了这点,纯享版有扫码的镜头一闪而过。它有很多隐藏的小细节要刷第二遍才能意识到。
但缺点也在这里,可以说很容易看困,她的第二部蒙族女歌手面对文化冲击其实也是一样,日常生活铺垫很长,只是最后她唱了几句摇滚化长调让观众醒了一下,这部的大众评审分就一下子上去了。
文艺片是不是必须很闷很生活流才是高级?大家可能默认这点了,但我不觉得它必然是真理,如果文艺片观感舒适那不是导演的错。我还好奇德格娜是不是准备只拍少数民族题材了?还是也会对其他的感兴趣?
我同事很喜欢曾赠的《爱情》,但我感觉它的前半部分和德格娜是一个问题,只是倚仗了观众对《大话西游》的感情及对结局的遗憾,喜欢的人就多一些。到了《明月的花园》变得更明显,非常个人化的表达,有同感的人会沉浸,没有共鸣的人会诧异陈祉希为什么看《爱情》能哭成泪人?
德格娜和曾赠的片子是电影节上比较常见的作品, 技巧没问题,人也不自恋,她俩主意都很正,将来会有各自擅长的领域,想要成为大师级还需付出很多努力。
野路子出身的王一淳,她的短片类似《寄生虫》,可能让代入富人视角的评审很不舒服,就从真实性上否定她,但实际上王一淳丈夫是知名企业家。她本人的社会角色应该对应片中女主人,我觉得她珍贵的一点就是没有带着富人的优越感和廉价的悲悯看待穷人,这在某些导演的作品中就有体现。
方励说保姆穿这么性感他老婆会不干,李诚儒说导演把人类丑的一面瞬间提取出来了,镜头给到陈祉希,她不置可否,一切尽在表情中。
到她点评的时候她说不想看到不够正能量的电影。这话一出,情商最高的蔡康永都没搂住,说了一句:“一直讲正面的东西,哪会有正面的力量出来。”
我有个朋友家的阿姨就化妆穿黑丝,也有把小孩摔伤——这应该比偷穿雇主衣服严重——照样没被赶走的阿姨,他们是不知道找个将就能用的阿姨比找合适的老公难。片中交待了这个保姆文化水平比主人高,她也许能辅导孩子作业,就凭这点主人就很难解雇她。
当然,王一淳的问题是没有在台词中把逻辑上有差池的地方交代一下,还有她分配角色失误,温峥嵘看起来比胡杏儿更像严厉的富婆,调换一下更有说服力。还有她给的太直白,比《寄生虫》更堆砌符号,例如胡杏儿用快乐教育敲打保姆的那几句话,这个保姆很敏感,台词再收敛些她也能被刺到,保姆偷穿衣服被发现也应该表现得慌乱点。如果扩展成长片不知道会不会好些。
关锦鹏,他是个审美很好的导演,《红玫瑰与白玫瑰》的光影运用得非常漂亮。但他的短片问题在于如果不是对《胭脂扣》很有感情的人,会觉得角度太小了。关锦鹏有一点是很令我敬佩的,方励替大家问出了最想问的问题:“这么优秀的一位导演,为什么要来参加这个导演竞赛的节目?”
没错,以关锦鹏的技术和知名度完全够格坐在评委席。他很平实地讲起了他在大学教书,发现现在的年轻人想法很多,他感到很新鲜。所以节目组问他,用你的短片和年轻导演交流、沟通不是挺好吗?他觉得很有道理,就来了。他是个公平且善良的人,对年轻导演很包容,认为他们想法很好,只是欠缺一些经验。影视圈是最需要“传帮带”的,节目组找他来的用意应该也是如此。
2、有野心但能力有限组(60-70分)
应该有人不喜欢蔡康永的短片,下意识会觉得老年人的感情不够纯粹,混杂着控制欲和权力欲,没有年轻人的纯爱故事美好。但我觉得这恰恰是他可贵的地方,关注到一个无人问津但其实早就是社会问题的领域,京剧只是一个壳,他可能对京剧能不能复兴也无甚兴趣。
蔡康永的内心是悲观的,不然他会拍一个老年人追爱故事,而不是老年人PUA小娇妻失败,被观众、媳妇、徒弟三重抛弃的故事,结尾他装死苟活蛮有讽刺性的,蔡康永对他的主角一点也不留情。缺点也不少,旁白多到让人怀疑导演的叙事能力。男主角是个彻头彻尾的反角,会让观众对他毫无怜惜之意。
钱宁黄,他内心应该蛮有趣的,社恐人心里的PS会特别多。但现在是直捅捅地给,讽刺性下降不少。导演一下子让观众明白你所有意图也不太行,要有留白。
他有个设置我非常不理解,就是那个导演因为女朋友闹脾气就把全组人甩下了。导演想拥有处女作比拥有女朋友难上一万倍吧,他可以找个更可信的理由,女朋友作为推动也俗了。
包贝尔,《阳光姐妹淘》没看完我就退场了,坐立难安,直打冷战,因此《哪吒》是超出对他的期待了。能看出来他拉过不少片子,花活也有,他在参赛短片里节奏算好的,能吸住你看完。哪吒这个命题除了反抗父权就是混世魔王,他能够绕过父亲,把母亲作为主线还是挺特别的,神话中殷夫人就是个慈爱的妈妈,和无情的李靖是有对比的。但他的思考深度只能到劝诫少年珍惜生命这一层,眼界所限。
相国强的《哪吒》不成立是由于人物动机不足,你看不出来李拿为什么要反对他已经坐轮椅的爹,以及去帮那个满嘴谎话的女主播讨公道,这导致他看起来就是个混混而已。可能原本神话中的哪吒就是无理搅三分的混混,但不能和几千年前的神话境界一样啊!
相国强有一种标准学院派的拘泥,李拿背着旗,带着哪吒面具,他爸爸手里端着铁塔,都是为了突出中心思想,可谁见过老头拿铁塔的,拿俩铁球还真实点。
宁元元,非常会找题材,家风如此。她的选题也是锐度最高的。但同样的,并不能驾驭题材。现场她不会给演员讲戏,导致惠英红表演过火,荣梓杉也没懂自己的角色。当李子雄饰演的校长去摸惠英红屁股时,剧情在我心里就崩塌了,如果换成杨千嬅都更有说服力一些。不是嫌弃惠英红的意思,只是这个角色更适合四十岁左右的女演员。任何演员都有力有不逮的领域。
导演不能是光从报纸上看个新闻,嗯,够尖锐,就用了。起码也得做点田野调查,采访几个当事人,知道网瘾学校是什么样的。
不及格组
如果毕志飞不是纯临摹《小城之春》,他就及格了,起码比这个组别的其他人,他的片子能看下去,但现在很难从这个短片看出他的真实水平,立意和剧本都不是他的。我不知道他选《小城之春》是为了藏拙还是不想动脑,这是一部很难扩展的电影,它像工笔画,极其工整,找不到缝隙。田壮壮翻拍过一版,也是描红式翻拍,更别提毕志飞了。
不过他的拍片花絮是戏剧性最强的,一个不懂戏的导演会在片场丧失权威的经过,比电影本身好看。导演如果拿不出点真家伙,现场就会大乱。
王暘能成为陈祉希式的制片人,情商高,反应快,可是她不会拍电影。杨千嬅在《读心》表情比较单调,台词也说得干巴。王晶直言导演不会用杨千嬅。
原作就是个水准一般的商业片,王暘不但没翻上去,反而跌下来了,把它变得更空。
王文也,如果说德格娜是老派,她这个是老套。很像古早台湾偶像剧,观众可以预料到每一步剧情,绝症、车祸,这类设置能少用就少用,很容易暴露导演的品位。
韩雪是绝症、车祸用全了,还不如王文也。有些导演以为亲情催泪百试不爽,但越是常见的类型越难拍。李焕英能成功,它的真情和反转结局至少贡献了两分豆瓣分,即便是这样,它也寻找到一个穿越框架和让女儿为母亲找个好人家,不必再过辛苦的一生的主题。
就给一个最简单的信息:接到亲人去世电话,就想让观众跟着你哇哇大哭?观众没那么好拨弄。我不懂她为什么拍自己完全不了解的快递员,因为够底层吗?亲情面前无分贵贱,她可以拍一个演员思念亲人,比如直接用岳云鹏的故事:知道父亲去世,然后上台继续逗观众笑,因为很现实的是赶回去也见不到最后一面,这边不能酿成演出事故。
一个有趣的发现:有些演员特别爱讲的亲情故事是和祖辈之间的,他们不大讲和父母的。为什么?因为祖辈更安全,更正确,毕竟父母还打过你,有或压抑或激烈的冲突。他们喜爱傻白甜、正能量的故事,这类故事也最容易拿到制片人的投资,拿去游说场上四位制片人,至少陈祉希会投。
韩雪充分证明了,无论多么强大的音乐、摄影外援,都不如找个好编剧,老老实实按人家本子拍最省力。
无法归类组
我不知道从一个预告片的长度,现场嘉宾是怎么看出吴镇宇片子的精彩的。我也会想看他后面到底要讲什么,但对他给出的现有的成本夸不下嘴。也许他会令我打脸,前面还是能看出隐隐的神秘与悬疑,和吴镇宇本人捉摸不透又不明觉厉的气质高度吻合。
我如果是大众评审,也会按停梁龙的片子。综艺和实际看电影的氛围不一样,看电影时你坐在黑暗里,想着自己花了钱,怎么也能忍20分钟,超长的真人秀录制真的很难忍。我非常没有耐心,默剧+黑白,直接就将我送走了。如果导演胆大地舍弃电影这100多年的技术进步,就得极其艺高才行,因为他放弃了用蒙太奇叙事,只为自我表达。
梁龙习惯从一首歌出发出一场戏(下一部预告也是这样),不过电影和歌曲的体量差太远了,歌曲只能作为火种。纯靠情绪而不是情节牵动观众,需要真爱他们的观众。想起我有年在台北看蔡明亮的话剧,前面40分钟没有开灯,演员在黑暗里躺在床上一动不动也不出声。然后我也别扭地睡了一觉,这40分钟是导演对观众的考试,没睡着的才是他的目标受众,显然我不是。
还有一位就不提了。观众可能期待的是宝藏导演,但这些短片其实差不多体现了中国新导演的平均水平。不然回想一下,每年院线能称得上佳片的有几部?宽松点说,应该不到五部,还是全部大导都算上。这个真人秀实际反映了目前中国电影的现状,他们为预算为细节为演员争吵的场面,我的制片人朋友说就是她每天经历的。
导演的工作不是造梦
电影被说是造梦,但实际上拍片现场是非常枯燥的。你以为导演是去实现梦想,但他们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等天气,听到杂音怒吼,看到道具发火,很多好脾气的人到了片场变暴君。
那为什么很多人想当导演?甚至更有名利的演员也来挤这行?电影导演是很少有的能满足权力感的职业。李安曾说过:拍西片像当总统,拍华语片像当皇帝。他的意思是在好莱坞掣肘较多,但这个形容充分说明,导演在现场能享受到王的感觉。
导演比演员更难入行
导演肯定不是绝对公平的行业,但相对演员和其他行业来说,又是公平的。一个演员,无论演技多差长得多丑,只要有背景,就能有戏演。导二代的第一桶投资肯定比圈外人容易一千倍,但如果口碑差票房惨,基本也不会有第二部。他们的父母和投资人也不会一次次哄他们玩。这就是为什么前几年很多演员转型导演,都只拍了一部片子。今年电影节照样很多演员在找投资,你看谁投他们?
腾讯视频几乎把市面上各种各样来源的导演类型都找全了:学院派,导二代,相关行业转型者。除了没有完全素人闯进这领域的,但确实这种非常罕见,这几年还可以在网上先拍短视频走红这个途径,比如肖央就是,但他毕业于北电美术系,算是半个圈内人。
过去电影导演是普通人踏不进的职业,我刚当记者时,采访过郑州的两个普通人,很有毅力也持之以恒地拿到了一笔投资(完全不认识的企业),但此后就没有后续了,片子本身只有感动自己没有考虑市场,处女作导演都很容易有这个问题。多年后,看到同是河南出来的素人导演拍出的《心迷宫》,不禁想大喊:这才是不负投资人的导演!
给钱给演员给曝光,只需挨点批评
腾讯视频给这些导演的拍摄时间是两三天,紧了点,但前期准备好可以完成。每部预算70万,不少了,演员还提供现成的。对比同样是演员成本很低的《心迷宫》,170万,但它的长度是短片的五六倍。可是《心迷宫》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少了,这个综艺展示的是电影领域的常态而不是特例。而且大多数低成本电影根本进不了院线,进了可能全部票房就几万块,综艺能让他们的片子被上千万人看到。
他们要付出的就是从可以选择不看的网络批评,变成当场被批评。当面的评价如果有客气话,有过激之词,打分时身体还是很诚实的。除了台上三种评点,他们也要面对线上观众的评点,这可能是他们中一些人收获评论最多的时刻。我不赞成人身攻击或拷问,但如果就事论事完全是可以的,其中有些意见还是值得这些导演聆听及改进的。
电影是没法退票的,现场让观众按暂停是变相地实现了不满意退票。大部分短片争论的焦点其实还是电影是拍给自己还是拍给观众,找到个人抒发与市场的平衡点是导演永恒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