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卫视刚刚播毕的公安题材电视剧《走火》在这个夏天意外“走火”。《走火》改编自公安作家李晓重的同名长篇小说,讲述的是铁路警察在刀锋之间,人性自我拷问、救赎及完善成长的故事。故事部分人物原型及背景来自那场闻名全国的天津站“8·15”枪战。小说的故事突破了传统意义上警察与匪盗之间正义与邪恶的正面碾压,而是以平海市一位警察枪支“哑火”,调到基层派出所后开始十年追凶而展开的。
作者:张国庆(天津市公安局民警)
用一颗子弹洞穿人性拷问的序幕,这样的切入点对于一部长篇小说来说,就是我们常说的视角独特地直切主题。电视剧开篇几分钟的超市枪战节奏,更是将影视视觉的冲击发挥到黄金点上;这次徒弟赵鹏程的手枪没有哑火,而是由于紧张,一枪打在师傅的肩膀上……
意外的手枪“走火”,瞬间便把观众的眼球牢牢吸引住。接下来,故事主线基本是沿着“走火”的弹道运行的。性格迥异的新警与老警之间代沟的填充,以及与匪盗之间的枪战追逐,无不在紧张而快速推进的节奏中进行。人性不能偏差的核心价值观始终与剧情相互缠绕。赋予了新一代铁路警察正义果敢、睿智博学、青春阳光的新元素。
近年来,关于公安影视剧如何突破瓶颈的探讨和争论从未平息。讲好警察故事,发好公安声音,一直是公安影视创作者攀登奋进的目标和动力。但是,纵观荧屏,被观众认可和感动的警察英雄形象却寥若晨星。但是我们依然看到了《湄公河大案》《烈日灼心》等一批被观众热捧的公安影视作品偶尔在银幕绽放。之所以受到热捧,必定是人物塑造和情节触碰到了观众心灵的柔软处。
《走火》原著李晓重是很会讲故事的,从他的几部作品中,都能找到他行走的独特影子:语言简约又不失幽默,情节跌宕但收放有序。在他的作品中,不仅有着蛛网一般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且不同职业的人物,从语言到性格及行为逻辑,墨色不多,却个个栩栩如生,画面感极强。
《走火》之火,聚集了观众的期待,其中有原著提供的丰富故事基础,有编剧大胆而独辟蹊径的全新故事构架,有导演和演员全新演绎和二度创作。相信这把“火”,不仅会点燃观众和网友对公安影视题材的新期待,同时会为今后的公安影视创作方向,开拓出一条新的创作路径。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