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某网站上看到一网友留帖,说袁雪芬至多是个二流越剧演员,原因是论扮相不及某某某,论嗓音又不及某某某。对此本编真的有点诧异和好笑,袁雪芬是越剧的标志性人物,当然是个一流越剧演员,这难道还是一个有疑问的问题吗?
01袁雪芬到底算几流演员?
诚然,袁雪芬的天赋条件不是最优秀,她自己也承认,自己的音色不是最明亮。但是越剧不是京剧,它不需要演员个个都有一条高亢激越、行云如流水的嗓子。嗓子好固然好,但是嗓子一般,唱得有韵味,以情取胜,照样会受到观众的欢迎,这也就是越剧与其他剧种在某一方面的区别,也就是如袁雪芬、尹桂芳、戚雅仙等成为一流越剧演员的“微妙”之处;所以相比天赋条件优越的其他演员,她们的成名更不容易,因而也更伟大。
袁雪芬《西厢记》剧照
袁雪芬《西厢记》剧照
越剧的前身只是浙东山区的“的笃班”,最初是破产的农民用来卖唱糊口的玩艺儿。本来就是你能唱,我也能唱的。袁雪芬学艺的初衷也是因生活所迫,为了有一口饭吃才去科班学戏的。完全不像现今的青年因为长相漂亮、嗓子好才蜂涌着去考艺校、考电影戏剧学院,立志做大明星出人头地的。
袁雪芬1940年代越剧改革时演出剧照
袁雪芬今天所拥有的恰恰证明袁雪芬的不平凡,虽然一切确实有点歪打正着。幸运的是“小歌班”跑码头一直跑到了上海,幸运的是袁雪芬有一个敏锐的头脑和父亲教她的做人理念,到了上海这个大都市后,一接触到其他剧种和艺术,眼界大开,技艺蒸蒸日上,加上本人强烈的自尊与自卑,立誓要改变旧越剧的面貌。果然越剧在袁雪芬的倡导下有了焕然一新的面貌——悲欢离合的情节、通俗易懂的唱词加上优美动听的旋律,越剧在上海简直比在她的家乡还要受欢迎,以至所有的越剧名演员都是在上海唱红的,所有的流派也都诞生在上海。越剧成了上海的一张“名片”。
袁雪芬《明月重圆月》剧照
袁雪芬的一生正好伴随着越剧从小歌班到全国第二大剧种演变的全过程,她对今天越剧表演声腔体系的形成有着创造性的贡献,所以她的“领军”作用是不容置喙的。余生也晚,虽然没有亲眼亲耳看过、听过她的戏,只在她晚年签名售书、到逸夫舞台看戏时见到过她几次。但是从流传下来的电影、录音和唱片来看来听,不得不说她的表演和唱腔是有独特艺术魅力和韵味的。
袁雪芬《祥林嫂》剧照
更何况,我们不能拿现今的条件来衡量当年的袁雪芬,演员都是受时代局限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当年有剧场老板肯出一天一两金子的“天价”请袁雪芬唱老戏;宋美龄到上海点名要袁雪芬去唱堂会是不会没有道理的。而袁雪芬在上海那个花花世界敢于穿一身布衣,过房娘不拜、请客送礼一概回绝也是需要底气的,这个底气就是她演技一流,剧场卖座,观众爱看。
用今天的话来说,袁雪芬是个极具“标票房号召力”的演员。袁雪芬搞“新越剧”有人看,别人搞,很可能就没人看。所以就是老板也不得不买她的帐,反过来就可见袁雪芬当年在越剧界的份量和地位了。
02从张爱玲电影《太太万岁》中的婆媳对话,看当年的“袁雪芬现象”
不过,本编认为单是凭“卖座率”确实还不足于说明袁雪芬当年有多红,因为花无百日红,市场变化如天气,如果以卖座多少来论,当年“卖座率”比袁雪芬多的人恐怕还是有的。但从1947年12月由上海文华影片公司出品,著名女作家张爱玲编剧的影片《太太万岁》,其中开头一段婆婆与媳妇的对话,似乎更可以看到袁雪芬当年究竟有多红的佐证。
电影《太太万岁》影票
电影《太太万岁》剧照
电影《太太万岁》剧照
婆婆问:哎,袁雪芬这两天在演什么戏呢?让我看看报纸!哟,没戴眼镜看不清报纸……
电影《太太万岁》剧照
电影《太太万岁》剧照
电影《太太万岁》剧照
媳妇:妈,您甭查广告了,袁雪芬这两天在演《祥林嫂》呢,听说是一出新戏,挺苦的!
电影《太太万岁》剧照
电影《太太万岁》剧照
婆婆:是吗?我就爱看苦戏,越苦我越爱看!
这段对话非常有意思,也很生活化。据本编所查,1946年5月6日,以袁雪芬为首的雪声剧团在上海黄河路、青岛路口的明星大戏剧首次上演根据鲁迅小说《祝福》改编的越剧《祥林嫂》,每天日夜两场,连演了三个星期,场场客满,上座率达到十三成,轰动上海。当时舆论界普遍赞扬袁雪芬“气质品性不落俗套,把一个善良的劳动妇女的性格表现得那样深刻”。
其实当时只要是袁雪芬的戏就没有不满座的,观众中早就有“到明星大戏院看袁雪芬,看袁雪芬就要到明星大戏院”的说法。
越剧电影《祥林嫂》宣传海报
据本编综合各项资料分析,张爱玲当时虽然还没有入住离明星大戏院不远的黄河路卡尔登公寓里,但她信赖的姑姑的朋友李开弟以及她供职的文华影片公司都在黄河路及其附近,可见张爱玲经常往来于黄河路上明星大戏院一带。张爱玲本身也很喜欢越剧,曾经以越剧《借红灯》为话题,写过一篇《借银灯》的评论,所以她很可能也看过越剧《祥林嫂》及其他越剧戏,当然更知道袁雪芬的近况。
今黄河路上的长江公寓(原卡尔登公寓)
张爱玲肖像
张爱玲并不是信手拈来附上这段对话,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全盘考虑加入上述对话的。因为电影是反映上海中产家庭生活的,其时越剧已经成为一般市民热衷、特别是有闲中产家庭太太小姐的戏曲娱乐项目,所以这段对话一使剧中人物更生动、生活化,推动剧情的发展;二也使电影更富有时尚和时代气息。所以这么一段“戏中戏”在今天看来更让人感到亲切,因为袁雪芬演什么戏已经成为当时上海市民日常生活的“话题”之一了。可见袁雪芬当时就是一种“现象”。
今黄河路街景
今黄河路街景
今黄河路、青岛路口原明星大戏院遗址处
张爱玲也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作家,一般不太轻易赞扬别人。同样在她的这部电影中对于女主人公到大光明、美琪电影院看电影,看什么电影,她一概不提片名,犯不着为别人做广告;而独独对袁雪芬和《祥林嫂》提了又提,而且后面的男主人公还不时哼唱袁雪芬的《步步高》越剧唱段……由此足见越剧在当时上海的风靡程度,也足见袁雪芬的影响力了,因为一提袁雪芬,电影观众就知道她是何许人也。袁雪芬不是借张爱玲的电影扩大影响,倒是张爱玲的电影需要袁雪芬的越剧“给力”了。
03当年媒体是如何报道袁雪芬的?
本编曾经在图书馆收集到当年发行量最大的《青青电影》、《戏剧电影》杂志,发现1948年前后有不少对袁雪芬的报道,而且从袁雪芬的家庭出身、从艺经历、衣食住行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报道,认为袁雪芬是个“服饰朴素淡雅、具有文化品位,生活严谨的“先生”,其报道占据的版面和份量,完全是一个当红明星的“咖位”。
袁雪芬生活归照
1948年《青青电影》杂志部分页面
1948年《青青电影》部分页面
1948年《青青电影》部分页面
其时,袁雪芬成功演出越剧《祥林嫂》,发起组织越剧“十姐妹”联合义演,其质朴清新、极富生活气息的表演风格引起电影界的注目。当时的启明电影公司老板周振明和电影导演应云卫即请袁雪芬跨界主演电影《鸡鸣早看天》,起先袁雪芬不肯,但后来老板以同时投资拍摄越剧影片《祥林嫂》为条件,终于说动了袁雪芬,袁雪芬才同意“触电”。
袁雪芬越剧《珊瑚引》剧照
所以袁雪芬很早就是个影剧“两栖”的演员了。而且两部电影都相当成功,但是袁雪芬并没有就此改行,只是浅尝辄止 ,以越剧事业为重,继续为越剧事业的发展四处奔走,开办越剧学校,在大上海电影院恢复演出,首演由田汉编剧的历史剧《珊瑚引》,这出戏在越剧音乐革新方面又作了大胆的进一步的尝试,演出又轰动上海,其他越剧团,沪剧团,淮剧团人员都赶来看戏,有些观众甚至带着饭来连看两场。可见袁雪芬从来就不是个“一般”的一流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