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礼》记载:“昏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就是创于西周的“婚姻六礼”传统习俗,也是“彩礼”习俗的来源,后被历朝历代传承和沿袭。
文|视角看剧
闺女在家,一年也得不少粮食啊!
《闯关东》第一集,传文去接新媳妇鲜儿,鲜儿的父亲和邻居在家对话,邻居说:闺女在家,一年也得不少粮食啊!鲜儿爹:谁说不是啊!我这都催了好几回了(意思是催传文赶紧娶鲜儿过门)。
其实,并不是鲜儿爹薄情寡义,自己的女儿不想要,着急往外嫁,而是那时候粮食是真的金贵啊!
鲜儿爹又说到:咱也没问他(传文)家多要,就要一石(dan)小米!
这边正说着呢,那边迎亲的队伍就出事了!
传文兄弟三个,带着锣鼓队走在路上,盘山公路虽然难走,但他们看上去精神饱满,兴奋着呢!
突然,山上乱石间杀出一伙人,上去就把迎亲队伍的彩礼抢过来了,这彩礼不是别的,正是鲜儿爹说的那一石小米。
镜头又回到鲜儿家,鲜儿爹说:不瞒你们说,鲜儿她哥我也给许下了一门亲事,人家也要一石小米,等鲜儿的彩礼一到,就给她哥把亲事办了。
可是,就是这一石小米,却成了抢手货,即使传文他娘赶到,报了自己闹“义和团”、杀洋人的男人的字号“朱开山”,土匪们也毫不惧怕,撂下一句:我们只认粮食不认人。便携粮食扬长而去。
剩下他们一家傻了眼!
要说这山东女人,也是格外坚强,不服输!一家人愣了一下,传文娘说:今天我也破了例了,我亲自上门去接儿媳妇儿!
迎亲的队伍到了鲜儿家门口,鲜儿爹迎出门外,一听这彩礼没了,顿时也傻了眼,没有彩礼,说破大天他也没让鲜儿出门。
得,感情这迎亲的队伍,整个接了个“寂寞”!即便是在传文娘的加持下,也没能如愿,只得原路返回。
一家人此时六神无主,媳妇儿没娶到,东拼西凑的小米也被抢了,接下来的生活可怎么办?
恰巧,这时他们收到了传文爹,也就是朱开山托人带来的信,这才重新燃起了一家人的希望,于是传文娘带着三个儿子痛心的离开了家乡-朱家峪,踏上了艰难漫长的闯关东之路。
如若生活安逸,谁愿远走他乡啊!
这是电视剧《闯关东》里的剧情,虽然有些情节超乎人的想象,但是在那个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年代,却也是血淋淋的现实写照。
剧中的彩礼,就是一石小米,一石等于十斗,按照现在的计量单位计算,就是120斤,晋朝的陶渊明曾以:不为五斗米折腰,来比喻自己的清高,不为利禄所动,那也只不过是半石小米。
而就是这120斤小米,却难倒了一家人。说来,鲜儿的爹娘也是可怜,一石小米只不过从他们手中过一下,女儿挣回来,儿子花出去,但是就光过一下手的买卖,老两口都没捞着,难道不算可怜嘛!
就此,我们发现,但凡能称得上为“彩礼”的,要么是紧俏货,要么就是珍贵的真金白银,看来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比较重视这个习俗。
“彩礼”的作用
前面说过,结婚送“彩礼”的风俗由来已久,始于西周,传承了几千年,那么,彩礼到底有何用呢?简简单单娶亲、结婚不就成了,干嘛讲究这么多俗礼?
一、男方表示诚意及对女方的认可
婚姻是人生大事,岂能儿戏!男女双方一旦缔结婚约,男方应该拿出点诚意来表示一下吧,对女方认可与否,口说无凭,拿出点实在的来吧!这看上去也是合情合理的,毕竟是男方往家里进人。
二、两姓结一好,定下此事
女方收到男方彩礼,也表示对男方的认同,婚事就此定下了,女方表示:我家闺女就交给你们了,不再相其他家。这,也合情合理。
三、男方向女方父母表示谢意
含辛茹苦,辛勤养育二十余载的女儿,谁愿意白白便宜了别人家?就算便宜你家了,你家是不是也得感谢一下,也不负岳父、岳母的养育之恩啊!可知道,这女儿马上就是你家的人啦!这似乎也合情合理吧!
四、女方家长脸
俗话说:一个女婿半个儿。闺女虽然嫁出去了,也是得了半个儿,对咱家那也是都有帮助的,所以,男方家的经济实力强,咱家就长脸了,以后就没人敢欺负咱啦!而且,经济实力强,闺女嫁过去以后也有好日子过,也证明咱闺女优秀啊!
五、避免轻易反悔
婚姻大事,双方都定好了,可不能轻易反悔,尤其在农村,传出去名声可不太好,以后再想找可就麻烦咯!而一旦给了彩礼,想要反悔也没那么简单了,所以也是对双方在订婚之前的一种自我约束吧,深思熟虑、考察明确后再做决定,决定之后不再反悔。
近代“彩礼”之发展变化
“彩礼”是时代的产物,反映着一定社会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及生产力水平,以及人们的物质、精神、文化需求。
各个地区间彩礼标准可能有所差异,但大致水平应该差不多,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近代彩礼都有哪些发展、变化。
50年代——四个一工程
那时候,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大概30-50元,所谓的“四个一工程”就是床、脸盆、痰盂、暖水壶,其中床就是一张床,其他都是成对的,取个“成双成对”的吉利寓意,当然,床也是大的双人床。按照那时的物价水平,这一套下来的价格大概在十几元。
60年代——“36条腿儿”
所谓的“36条腿儿”,就是一个衣橱、一个柜子、一张桌子、4把椅子、一张床,这些家具的腿加起来就是36。这一套的价格加起来大概170左右,但是那时候工资水平跟50年代差不多,可见彩礼水平已经翻了十几倍。
70年代——“三转一响”
到了70年代,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平均月工资在40元左右,逐步开始接受更多新鲜事物,这就离不开交通工具和信息接收工具。“三转”就是能转动的大金鹿自行车、家用缝纫机、手表,“一响”则是收音机,让人们听见外面的世界。这一套在当时的价格大约为500元左右,比60年代又翻了4、5倍,结婚大概要花掉一年的工资。
80年代——四大件儿
生活水平再度提升,彩礼出现了更多的新鲜花样,所谓的“四大件儿”是黑白电视、冰箱、洗衣机、录音机。这四样加起来差不多合2300元左右。那时候普通工人月工资50-70元,个体户能达到100元。
当然,随着国家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和城市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上面所说的“四大件儿”是城市水平,在农村,那时候能有台黑白电视机,在村里也算数一数二的了,冰箱、洗衣机那时候在农村则较少。
我们家那时候在农村,也算最早拥有电视机的了,听我妈说,那时候一过了晚饭点,周围的四邻八舍,不管男女老少都跑到我家去看电视。可见,那时候老百姓对于外面未知世界探索欲望有多强。
邻居家大娘现在见了我还说,那时候你刚出生,还抱着,你看现在都长成大人了,真快啊!
90年代——新四大件儿
彩电、冰箱、空调、洗衣机,作为90年代的新流行,成为彩礼的绝佳选择,彩电清晰度更高、色彩更丰富,而冰箱、洗衣机尤其是空调的上榜,证明人们越来越会享受了。这几样加起来差不多15000元左右,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工资水平逐渐拉开距离,人们的收入从2、3百元到7、8百元不等,个体户收入高的能达到过千元,那时候“万元户”是个流行词,为人们所推崇。
不过,在农村依然没有那么高的水平,人们还没那么会享受,至少空调那时候在农村是不怎么流行的,在农村,那时的空调可能会被摩托车所取代,以一种更实用、更便利的形式存在。
现代(2000年以后)
到了现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飞速提高和时代发展,彩礼出现了多样化
三金基本是标配(金项链、金耳环、金戒指等任选三样),发展到现在还有“三金一钻”等等,外加礼金,而且礼金逐步提高。
万里挑一(一万零一元):寓意从一万个女孩中挑了一个好媳妇。
三万一千八(31800元):寓意三家一起发。
万紫千红一片绿:一万张面值5元的(合50000元),一千张面值100元的(合100000元),一百张面值50元的(合5000元)总计155000元。
一动不动:动指轿车,不动指房子。
还有百万婚礼
甚至千万婚礼……
巨额彩礼导致很多男青年及其家人谈“婚”色变,很多30多岁依然未婚的,比比皆是。有的家庭竟然出现了“因婚致穷”的现象,很多农村小伙外出打工几年都存不够彩礼钱。即使勉强能娶到媳妇的,也都搭上父母辛勤一辈子的劳动成果。
情比金坚?
有句话说,情比金坚!我们的爷爷奶奶辈、父母辈,可谓是相扶相携,一辈子吵不散、打不离。
然而,彩礼越来越厚重的现代社会,两口子之间的感情也随之水涨船高了吗?
其实不然,我们看到的是近年来,离婚率越来越高。也有很多即将走进婚礼殿堂的新人,因为“彩礼”问题而闹的两家人不欢而散,最终以两人分手而告终。
更有甚者,打着结婚的幌子,看准了很多大龄青年不找对象是因为家庭经济原因,便以较低的彩礼为诱惑,引诱受害人上当,最终人财两空。
为什么会这样?难道在金钱和物质面前,感情一文不值了吗?
原本是两好结一好的喜事,正是因为人们的攀比心越来越强,追逐利益,只看重利益而忽略了婚姻的本质,所以才导致即便两个人不合适,也因为种种诱惑而走到一起,而当两人出现一点小矛盾时,便又变为利益冲突,很多人在分开时因为财产闹得不可开交,甚至有的人在结婚前或就在父母的授意下签好协议,一旦离婚财产如何分配等等。
这样的婚姻还有什么意义呢?
看到这里,小编不禁想吟诗一首啊!
彩礼多少无所谓,关键两人得对味。
东家少来西家多,南家又比北家贵。
攀来比去何时了,空把感情白浪费。
彩礼多来莫当宝,彩礼少了更珍贵。
别人议论别人嘴,过好自己最可贵。
夫妻双双把家还,谁家幸福谁家泪。
看完你有什么感受呢?即将结婚或已经结婚的你,彩礼是什么呢?
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内容为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