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赣南的客家人对家及家族都有着特殊的“执念”,无论出门在外路途多远,待到春节都会返乡,既是回家,也是一种乡愁的释放。
这种乡愁的释放,可能是踩踩老围屋里的石板路,可能是喝一口妈妈酿的客家米酒,也可能是大年初一、初二在村里的宗祠中点起新丁烛,放新丁炮,喝一顿同村人的添丁酒。
这些祖辈们流传下来的过年的传统的方式,依然是许多在外打拼的客家年轻人对故乡的念想。
然而在疫情的特殊时期,很多人相应国家号召就地过年,回乡的人少了,宗祠中祭祀的环节缩减了,村民们聚集在一起,热热闹闹吃添丁酒的盛况也不复存在,但家乡的年味依然不减。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走访围屋众多的龙南市武当镇岗上村,用镜头记录下疫情特殊背景下的客家人的春节。
大年初二一大早,天色还未亮,武当镇岗上村的村民就来到了村子的宗祠,点上“新丁烛”。
“新丁烛”,是村民在这一年有新生儿的家庭,会统一在年初二这一天在宗祠中点新丁烛,鸣放新丁炮,宴请全村喝新丁酒,寓意人丁兴旺。今年因为疫情的关系,宴请环节被缩减了。
这是客家人在春节期间用以祭祀先祖的贡品篮,杀一只大公鸡必不可少。
在祠堂中点香烛、烧纸,祈福。
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会安排和张罗新丁事宜,每个新生儿名字会写在宗祠墙上的红纸上。
宗祠中“新丁烛”的数量代表着村子里今年的新生儿的数量。
村民们在准备鸣放添丁炮。
鸣放新丁炮火光冲天、震耳欲聋,一年的好彩头由此开始。
“新丁炮”在整个村子里响起,响声此起彼伏,天色也渐渐亮起。这个季节,田野里的油菜花开了,远处老围屋依旧是记忆中的样子。
第一轮“新丁炮”鸣放完毕,天色已经全亮,祠堂的热闹却不减。春节祭祖的村路陆续前来。
每家每户为祭祀准备的贡品,红苹果、红鲤鱼都有很美好的隐喻,也是村民对新的一年生活的憧憬。
一处宗祠外贴起了红色春联格外醒目,田野中的金黄色的油菜花田和老围屋是最佳的拍档。
春节鸣放鞭炮的浓烟从地面升起,蔚为壮观。
锣鼓喧天,村民们组成的舞龙队,给春节增添了不少的气氛。
村民们在一起聊天,拉家常,很多人都在外地打工,一年也就春节能碰得上面。
年轻人打扫鸣放过的爆竹纸。
挑花也开了。
村民在河里杀鱼。
家里亲戚来走访,要用上大圆桌。
年轻人在围屋前陪老人聊天。
围屋外盖起了不少楼房,居住在围屋里的人越来越少。
留守在围屋里的多数是老人,他们或许是迫于生活的现状,或许是习惯了居住的环境。
春节时候的围屋还是热闹的,春节过去,村民们相继离乡到外务工,围屋又恢复了冷清的常态。
玩鞭炮的孩子,也是我童年记忆中的春节。
江西省龙南市,是著名的“中国围屋之乡”,拥有大大小小围屋360余座,其中代表性的围屋有关西新围、杨村燕翼围等。
近年来,政府加大的围屋的修缮保护和开发,家乡的围屋越来越受外人关注,每年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游览。
栏目主编:张春海 文字编辑:赖鑫琳 图片编辑:张驰 编辑邮箱:8903168@qq.com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 赖鑫琳 摄影报道来源:作者:赖鑫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