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有一个新兴行业——心理咨询师,迅猛生长,很多地方能看到关于心理咨询师的广告,一开始我很好奇,咨询一小时费用在300以上,真的有那么多人付得起高昂的治疗费吗?再者,真的会有那么多人需要心理疏导吗?
我有一个朋友,农村娃,18岁出去打工,家里有弟弟妹妹要上学,她在厂里勤勤恳恳,打钱给弟妹上学,给他们生活费,那几年看似很辛苦,但她一直正常上下班,至少在帮助家庭这件事上做得很圆满。
在她弟妹毕业后,不需要她的资助时,她完全失去生活的动力。她把之前在工厂的劳累变成现在无所事事的借口,她总是说太累了,不想动。
最近几年她的状态一直是躺平,啥事不做,有时候饭也不吃,躺着玩手机。不上班,没钱网上贷,不交男朋友,没有感情世界,30多岁,所有的人都认为她有心理疾病,她自己倒觉得挺好,没压力,挺自由。
她连生活费都没有,更别提看心理医生。其实只要她能正常上班,一日三餐,赚钱养活自己,似乎也还行,至少不让家里人担心。一个人孤独一生,如果是她自己的选择,我想,这也是她认为最好的人生。
人,往往最看不清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卢思浩《黎明前的那一夜》就是一本关于心理疾病的小说,内容纯属虚构,却跟现实有着很多巧合。每个人生活在忙碌的世界里,不管是底层劳动人士,还是高端脑力劳动者,都有数不清的需求和动力,大家为着一居一餐一履拼搏着,各有各的苦,总有些人跨不过去,在固有思维里打转,最后被编上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心理疾病名字。
他们,可能也是我们,如果能停一停,听听自然的声音,静下来的那刻,可能你就会明白生命的真谛。
小说讲述一个快30岁的都市白领张雨昂患上躁郁症,住进康乐家(精神病院),在这里交到几个精神病朋友,最后逃出康乐家的故事。
一个是患有暴食症的女孩叶灿然,原生家庭不好,导致她生病。她有一个很爱她的老公,并且老公是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男生,他们在同一所公司上班,女孩生怕自己是病影响到老公的名声,有时候听见公司有闲言碎语,就不自觉地把问题归咎于自己,最后她不得不因为负罪感太强而住进医院。
一个被现实打败的理想主义者姜睿,他跟一个导演一起拍电影,他们付出很多心血,导演想拍的却没有播出,能播出的却是投资者愿意看到的部分,导演由于心有不甘而选择自杀。姜睿过不了这个坎,最后不得不选择住进医院。
一个患有阿斯伯格的小男孩,他喜欢画画,画一些抽象的画,他也被确诊为孤独症,或者自闭症之类的。他的父亲是一个很出色的商人,老年得子,总希望孩子在别人面前给自己涨面子,可孩子就这样被慢慢毁了。
不难看出,每一个患有精神疾病的人,都是原生家庭有些不完整的家庭。
再看看主角张雨昂,从小家庭不好,母亲跑了,父亲懦弱无能,总是指望他能出人头地,赚更多的钱。他在公司努力工作,拼命赚钱,但却买很多无用的昂贵的奢侈品,以此证明自己过得不错。
生活中除了实用的日用品外,其实过多过贵的物品,都是一种浪费,花费的不仅是人们的金钱,更多的是消耗人们的精力。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太过于在乎别人的眼光。比如你买一件50块的衣服,同事或者朋友说一句你这衣服很廉价,你肯定会羞愧地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然后逼着自己去承受有些负担的牌子货。为了合群,我们有时候会忘记自己的初心。
别人都说,女人的衣柜里永远少一件衣服,对于物欲横流的社会来说,这是一个恰当的比喻,欲望怎么可能得到满足?每个季节都会有新的款式,源源不断的新品,一直在吸引人们的眼球。
我们想要的太多,付出不够,就容易产生落差,于是心理上发生变化,形成心理疾病。还有一个原因是童年逆境,困扰一生,走不出来,就是困兽,循环往复,纠结不清,走出来,就是天高海阔,朗朗晴空。
在小说的最后,张雨昂叶灿然一起逃出康乐家,小男孩本来可以跟他们一起逃走,但是他相信逃出去,不久后也会被父亲抓回来,临走时选择留下来。选择是一念之间,今后的人生,都是你的选择。
为什么他们要逃出去呢?可能是因为他们的病没有完全好,但在生活中只要不过分偏激就不会发病,他们明白自己的病情,同时认为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
回归主题,人们是在精神压力过大时,承受不来,才会引发心理疾病,也可以说是身体的一种应急措施,一种发泄方式,合理释放,解救灵魂。在精神过度紧张时,可以适当调节,一定要注重身体发出的信号,劳逸结合。
有时候压力过大,大多都是来自外界给予我们的压力,别人给你说适当调节,可能当事人根本不能体会。大多数人都会有不知所措的情况,在这种时刻,我们能做的就是回归初心,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
怎样的人生,才是最好的选择呢?选择你过得最舒适的方式,不在乎外界的眼光,平平淡淡地过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