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张居正作为明朝知名的能臣,以其卓越的政绩名垂青史。一些史学家认为明朝亡于万历,亡于张居正之死,足以可见后人对于张居正执政能力的认可。明朝实存在二百七十六年,最后的这六十年,依赖于张居正大力改革所带来的政治、经济、军事储备才得以维继。 让本应气数将尽的大明王朝续存六十年,可谓逆天改命,当世奇才。今天就让我们聊聊一代名臣——张居正。
一、明朝历史背景
张居正出生的这一年,是大明王朝嘉靖四年。世宗皇帝作为明朝第十一代君王是意外成为皇帝的。年轻的正德皇帝荒唐无度,31岁时他突然驾崩却膝下无子。首辅杨廷和依祖制把本来没有任何可能成为帝王的朱厚熜从千里之外接至北京承接大统。张居正踏着时代脉络啼哭了嘉靖四年五月份的太阳。此时的明朝已经运行了一百五十七年,明太祖朱元璋也已去世一百二十七年。
(明仇英绘《南都繁会景物图》展现明朝南京城风貌)
1、政治背景
太祖朱元璋建国之初就定下中央集权制度,废除了在中国历史上存在近一千五百多年的宰相制度,防止出现强悍的权臣而致使灭国之祸。朱元璋非常不喜大权旁落,还废除了三省制,六部官员的工作汇报对象是皇帝。这俩举措达成集权的究极进化版本,集权于皇帝一人身上,皇权神圣不可侵犯。
(明太祖朱元璋)
集权也意味着霸权。内阁大臣没有决策权,只有建议权。全国大小事宜都要皇帝拍板拿主意,可想其工作的业务量有多么巨大。朱元璋时期,太祖用八天时间处理国事三千多件,奏札一千多件。每天上班时间从凌晨开始深夜结束。创业的太祖兢兢业业,可后代儿孙就没有祖辈那么勤勉。这种没有监督权的制度,全靠皇帝自律,十分考验人性。若皇帝清明,国家还有希望。若皇帝无能,那么百姓则水深火热。
再退一步,每天处理这么多事务,这工作量可大多了。长此以往,且不说决策是不是理智的,就说这心理健康也很难不出问题。皇帝内心压力这么大,总得找人说说心里话借以排愁。向谁说呢?自是身边的近人——宦官。朱棣这一届领导班子,就开放宦官干政。发展到明后期,宦官的权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2、经济背景
根据经济史学家全汉昇和李龙华的研究数据,我们可以获得一个嘉靖时期国库的收支情况表。嘉靖以来,每年的财政赤字高达百万两,嘉靖三十年,这个数字达到了顶峰接近四百万两,相当于两年的财政收入。
(数据源自《明中叶后太仓岁出银两的研究》)
国库如此空虚,钱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呢?明朝的收入主要来自赋税。随着封建王朝的发展,地主豪绅开始吞并土地和农民,强行避税,导致原本进入国库的钱转入了个人手里。加之皇室要养一大家子人,还要负责军队支出以及救灾花费等等。过重的土地兼并使得应该交税的农民和土地少了,政府还要课税。明朝税种日趋繁多,老百姓苦不堪言。
那么公务员呢?政府连年亏空,公务员的工资都发不出来了。朱棣老祖宗在永乐二十年就提出了非常奇葩的工资发放形式,“春夏折钞,秋冬则苏木、胡椒,五品以上折支十之七,以下则十之六。”这个钞是明朝发行的纸质货币,和我们现在的流通的货币完全不同。明朝的“大明宝钞”没有发行限制,光速贬值。苏木和胡椒就是库房里搁置的国外进贡的香料。如此一来,几乎不花费财政收入的真金白银,就能解决薪酬发放,还是降薪,真的是明朝“大聪明”。却不知由此更加重了贪官污吏搜刮民脂民膏。
而拥有最高决策权的嘉靖皇帝此时正在专心炼制丹药,祈求长生不老。大明朝心怀救世理想的能臣试图改变这一现状。知县桂萼提出“编审约役”,御史傅汉臣奏请“一条鞭法”并在小地方进行试行。这一年,张居正七岁,已经是村里出名的天才少年了。
3、军事背景
明朝时期南有日本流寇作乱,北有蒙古悍兵。按道理讲,明朝大国,对付海上倭寇还不是小菜一碟吗?可现实是,海上倭寇杀了几千名民兵及部分官员。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张居正中进士的第三年,蒙古部落首领俺答因大明不愿通贡而发起进攻。这一打不要紧,直接打到了北京城。一个尚未成大气候的部落兵就能打到家门口,离灭国被俘只有一线之差。
可见明朝当时的军力有多么薄弱。军力之所以一击就破也和当年朱太祖的制度设计相关。其一,朱元璋分权得非常严重,军队指挥包括文官和宦官,将领没有绝对指挥权。文官和宦官没有实操全是纸上经验,能做好领兵打仗的活儿吗?显然不能。其二,是卫所制度,明代卫所下设千户所统兵千人,千户所下设百户所统兵百人,千户所百户所是可以世袭的。久而久之这些所长们不用善武就能当领导,失去了统领能力。其三,后勤补给不足。官僚贪腐,财政年年赤字,军饷一度筹措不出。当兵不如当土匪有活路,自然有兵会反。
种种迹象显示这个命途多舛的王朝浑身散发着日暮穷途之气。
(《出警入跸图》)
二、张居正职场履历
张居正的祖上是千户人家,太爷爷因为不是家中长子所以没能承袭,于是去了江陵做买卖。爷爷在王府当保安,爸爸很出息是个秀才。太爷爷给这个端午节出生的小玄孙起名张白圭,希望日后能成材。太爷爷没有想到,小玄孙不仅成才,还成为了左右历史大局的人。
(张居正画像)
1、天才遇贵人
《明史》里说张居正“颖敏绝伦”。二岁会写字,五岁就能作诗,十二岁考童生试,也就是资格考试。在府试中遇到了他的第一位贵人,荆州知府李士翱。李士翱非常欣赏张白圭的才气,给他改了个更大气的名字,叫居正。这下张居正就算在地方长脸了。十三岁,张居正
参加乡试,即省考。遇到了他第二个贵人,湖广巡抚顾璘。顾璘是个识才的伯乐,看了张居正的文章就称赞其是“国器”。大凡有才的人,都会恃才傲物,一旦经历挫折便会一蹶不振,从此泯然众人。顾璘也是才子,深知个中滋味。于是他驳回了张居正的名次。让他早日经历挫折,多多磨练,他日能进中枢成大器。沉积三年后,张居中再次参加乡试中举人。顾璘还取下自己的腰带给张居正,望他能成为“君异日当腰玉,犀不足溷子”。1547年,嘉靖二十六年,张居正高中进士。顾璘为张居正所做的事堪比“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2、平步踏青云
张居正23岁进了翰林院做庶吉士,在翰林院见习,没有俸禄可以拿,也没有岗位职称。25岁张居正就转正了,成为翰林院编修,领了正七品的品级。1564年,进詹事府做右春坊右渝德,六品。兼职国子监做司业,和高拱是同事。在徐阶的推荐下,做了裕王府的讲师。后升翰林院侍讲学士,五品。嘉靖帝死后,徐阶升张居正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加少保兼太子太保,正二品。
(《徐显卿宦迹图》太仓余壬、歙县吴钺两位画师画于1588年)
3、天生的政治家
嘉靖年间张居正步入朝堂,时局不可不谓之乱。但也正是这种错综复杂的情况成了张居正仕途的天然养料,培育他成为一代政治家。在张居正成为首辅之前,他先后经历了四次首辅之争,夏言和严嵩之争,严嵩和徐阶之争,徐阶和高拱之争,高拱和他自己之争。虽然初入职场的张居正面临站队的问题,但是严嵩和徐阶都很看重他。即便张居正选择了次辅徐阶,时任首辅的严嵩也并没有打压他,阻挠其仕途发展。事实证明这件事他做对了。严嵩被清算之后,惨死在故乡坟场。是内阁大臣张居正写信给当地官员让其发发善心下葬严嵩。这也侧面说明了,张居正做事并不教条死板,看待事物有其独到之处。毕竟左右逢源不是一般人能在官场上做到的。何况政敌是死敌,在你死我活得生死场上,能做到这种境界,可以说是天生的政治家。郦波老师说张居正具有不卑不亢的政治气度。这个政治气度,是他对事务的见解高度,是同时代的人无法企及的。
三、张居正的仕途理想
“由此富国富民,兴礼义,明教化,和抚四夷,以建万世太平之业,诚反手耳大抵仆今所为。”张居正不是传统的儒家士大夫,而是守旧善变通。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所行之事,皆以结果为导向,是有崇高政治理想和人生抱负的人。他做帝师,会亲笔给万历绘制《帝鉴图说》,记录古代帝王的善行81件,恶行36件,以期教育年幼的小皇帝。他做首辅,就要排清一切障碍,一切为改革服务,力排众议去实现他救国治世的夙愿。
(《帝鉴图说》插图)
1、组阁
张居正不仅与首辅结交,也与宦官结交。万历大帝冯保举荐了张居正做首辅。前首辅高拱退出历史舞台。万历元年1573年,这一年张居正48岁,他书写的大明辉煌就此展开。仅凭张居正自己死。张居正选定嘉靖二十九年的榜眼吕调阳做副手,重用谭纶戚继光做军事整备,启用嘉靖二十三年的进士王国光做财政部长,提拔王之浩做刑部尚书。由此张居正的领导班子已经组成,充分掌握了一个国家的军事、财政、司法,三大要素。
2、政治强推考成法
张居正的考核方法,换到现在的话说就是绩效考核表。前面提到,由于财政常年赤字,导致公务员领不到钱。当农民又没有地。走仕途路子的学子想要过得好一点就会贪一点。张居正之前的考核制度分为考满和考察,由吏部和督察院负责,主要看任职官员的德行政绩。运行多年早已僵化和形式化,甚至把考核制度变成政治工具,排除异己,敛财肥私。
张居正是实干家。设计了一套可以量化绩效的考核表来整顿政务。把办事周期敲定,官员按时间办事,如期交办得分,反之扣分。并且把原本的三年六年考核变成半年一上报。考核表,一式三份,六部检察院一份,六科一份,内阁一份。定期审计,做得好的官员有望迁升,尸位素餐的直接辞退。是精简系统的明智之举。
3、经济“一条鞭法”
前文提到,嘉靖皇帝时期有能臣提出了经济大法,傅汉臣在小地方试行的“一条鞭法”。活是个好活,但是触及了地主豪绅的既得利益,使得推行停停行行,不见成效。张居正如今掌权,是这个国家实质的最高领导人。财政赤字逼着他不得不行。
一条鞭法将徭役,田赋等其他非银类杂税合并为一项,“计亩征银”。使得百姓用粮食换银子报税。不用服役的老百姓就可以解脱出来多种地或从事小商品经济,扩大了收入。同时与之并行的是清丈土地。这是一次真正的明朝土地革命。
(万历十年分亩归户票——图自易拍全球)
张居正死前前一年终于将一条鞭法推广全国。而万历五年,1577年国库第一次消灭赤字,实现营收八十六万两。
4、军事内外兼修
对外,张居正支持戚继光搞一个军事特区,应对海上倭寇。重用李成梁,这是一位打东北的一把好手,培养除了东北强兵护一方平安。对内,他杀伐决断,百分百暴力镇压内乱。令凌云翼、殷正茂、曾省吾平定西南叛乱。周边高武力值国家用通商通贸拉拢,弱小国家来犯则武力平定。
5、重塑意识形态
明朝是一个文官治天下的国家:重文到军队要文官指挥的程度。当时王阳明心学很受推崇,其著名的游说讲学名士心学人何心隐四处讲学很受欢迎。张居正是个做实事的人,他认为“其徒侣众盛,异趋为事,大者摇撼朝廷,爽乱名实,小者匿蔽丑秽,趋利逃名”。最终何心隐被张居正所杀。万历七年,张居正查封书院六十四所。
四、死后诸事凄凉
万历五年,张居正的父亲去世,按祖制张居正应回家丁忧。张居正三请万历三退,后下旨夺情。此举遭到了一众文臣清流的鄙夷。万历更是处罚了谏言的官员,其中进士邹元标被打断了腿。后来张居正回家为父归葬,有人送了张居正一架32人抬的大轿,可以说是古代的房车,其奢侈程度可见一斑。野史里更有人称赞其“日月并明 万国仰大明天子”“岳山为丘 四方颂太岳相公”。将张居正和天子比齐。明史里说“居正自夺情后,益偏恣”,“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多辉煌就有多落魄。全盛的后面就是全衰。
1、皇帝的背叛
1582年,57岁的张居正因病身亡,万历皇帝赠上柱国,赐谥号文忠,追封太师。刚刚失去主心骨的皇帝内心很忐忑,毕竟这十年在老师的帮助下,大明王朝似乎在回到正轨。而等逐渐收回实权的皇帝体会到权力的快乐时,他开始报复张居正。可能是小的时候“张先生”的心理阴影太大,也可能是张居正逼自己写过罪己书,当然也有可能是小时候被否定的书法快乐,抑或是君王的威权心在作祟,如此种种我们不得而知。总之,不到二十岁的万历皇帝开始了对张居正的清算。各路政敌、从前的盟友进言帮助皇帝坚定处置张居正的想法。逼死儿子,查抄家产,饿死张家十几口,甚至于挖坟解恨,这些都不是最严重的。
最严重的是万历皇帝废除了张居正的改革。他开始从头到尾否定张居正的一切。不知道身为老师的张居正看到这一切内心是什么感受?他悉心教养的学生,从识字到治国,张老师是不是一直以为他和皇帝的政治理想是一致的?或许,张老师还曾希望他退休之际能交给万历一个盛世之国。当然这一切都不可能了。因为张居正已经死了。他没有为自己选好继任者,没有嘱咐皇帝他的治国理念。哪怕张家大儿子自杀前喊出“冤死我们家无悔,希望能臣能辅佐君王”也是无用的。
(明画师所绘万历皇帝)
2、大明王朝最终走向末路
万历皇帝虽然被严格要求地长大,但实际上并没有承受过苦难。万历十五年,认认真真工作了几年的皇帝罢工不干了。自此开始他长达三十多年的懒政。这位皇帝的叛逆期确实有点长。在他不上朝的这段时间,隔壁女真建国了。抗日援朝战争爆发了。黄仁宇先生称“世间再无张居正”。明王朝成为一座无良序,无明帝,无能臣,无大将的四无帝国。可谓泥沙俱下,回天乏术。
1620年,隐士皇帝万历去世。1644年,崇祯帝朱由检在景山公园找了棵歪脖树自缢。满清入主中原,开启另一个王朝的故事。
结语:封建帝国没有出路
张居正死后的第四十年,因为张居正失掉一条腿的政敌邹元标给张居正平反。邹光标干了大半辈子才逐渐理解他:原来张首辅有这般治世之能。可惜,即便当世再出一个张居正也改变不了封建王朝的命运。
封建制度天然的弊病是注定会走向消亡的。哪怕是平民出身的朱元璋,在达到权力的顶峰时会选择中央集权,而且是高度集权。此时皇帝不代表任何人的利益,只保证皇权的权威。没有更好的制度可以借鉴,没有更好的智慧发挥功效。越来越壮大的既得利益者盘剥的不仅仅是百姓,其实更是皇权。立国之本的皇权被架空,那么结局不言而喻。封建帝国无法认清这个现实:皇帝的利益和民众的利益是等同的。张居正站在先人智慧的肩膀上,依靠自己的政治天赋,才勉强让明王朝正常运行了十年。这逆天改命的十年也只是放缓了消亡的脚步。因为封建帝国没有出路。
参考文献:
1、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2、张廷玉《明史》
3、吕毖《明朝小史卷十四万历纪》
4、张居正《答应天巡抚论大政大典》
5、张居正《张太岳文集》卷二十九,《答南司成屠平石论为学》
6、全汉昇和李龙华《明中叶后太仓岁出银两的研究》
7、黄榆《双槐岁钞》,卷九《京官折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