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国剧60讲第二季,我是主讲人李星文。今天这一期,咱们聊聊都市情感剧的重要编剧王丽萍。
王丽萍基本上没有偏离过都市情感剧的类型。她初涉电视剧创作,就是个性鲜明的《婆婆媳妇小姑》,之后长期保持稳定的输出水准。
2009年,王丽萍写出《媳妇的美好时代》,之后凭着这部剧拿到飞天奖和白玉兰奖的最佳编剧奖。
2010年以来,在保持旺盛的剧本创作力之外,王丽萍也开始涉足影视的出品和制作工作。
在中国影视圈,“导演中心制”和“制片人中心制”较为流行,“编剧中心制”则只有少数编剧能够实现。王丽萍和她的制作团队以剧作为中心,连续推出了《我家的春秋冬夏》《生活启示录》《大好时光》《国民大生活》等作品。
王丽萍出生于浙江杭州,青年时代从军。1984年,她考上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后来在北京和安徽从事新闻工作。她利用业余时间写小说、散文,又在90年代初进军影视行业当上编剧。
王丽萍的影视之旅从电影《青春作证》开始,随后就是成名作《婆婆媳妇小姑》。这部剧由江海洋执导,郑毓芝、傅艺伟、杨昆、吕凉等主演,1996年播出。婆婆强势,小姑作怪,媳妇纵然善良懂事,仍然很难做。更难做的是夹在中间的男人仇家宝,每天过着两头摩挲又不断穿帮的苦日子。
《婆婆媳妇小姑》剧照
初入编剧行的王丽萍感觉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灵感源源不断涌向剧本。而这部剧的导演江海洋和主演郑毓芝、杨昆、吕凉都是上海本土的文艺工作者,赋予作品鲜明的海派风格。婆媳关系是每个家庭都要面临的命题,《婆婆媳妇小姑》收获了强烈的反响。
王丽萍(中)与导演江海洋(右一)演员杨昆(左一)、张民权(右二)、吕凉
王丽萍乘胜追击,又写了《女子公寓》《岁月如歌》《夫妻冤家》三部剧。她没有生活在上海,却连写了四部上海戏。作为一个年轻的创作者,灵感多,顾虑少,写起来并不吃力。
1999年,王丽萍被上影集团调到上海,从此扎根上海。但也是从这时开始,王丽萍遇到了创作瓶颈。
刚调到上海来,急于证明自己。没学过戏剧,有点不自信。还有些不得不写的应景之作,给她的压力特别大。
大约有四五年时间,王丽萍每天对着屏幕“挤牙膏”。不是有感而发,不再文思泉涌。人物不对,写起来就会很生涩。只能逼着自己写。这个困难的局面,直到2005年播出的《错爱一生》才得以打破。
为了收集素材,王丽萍去上海电视台参加了《社会方圆》和《案件聚焦》两档法律节目,跟着编导一起采访当事人。有一些孩子是孤儿,找亲生父母一直没找到。
王丽萍长期关注这些孩子的成长,有的还给予资助。她不一定把这些故事写到剧里,但从中看到了真实的人生。
她还参与一个叫《相约星期六》的相亲节目,一跟就是将近12年。录一期节目要5个小时,她带着录音笔采访相亲的家长、孩子和工作人员,积累的素材汗牛充栋。
王丽萍(前排右)参加《相约星期六》
还有一档节目叫《心灵花园》,聚集的都是心里矛盾、愁苦的人。这些节目涉及心理、婚恋、法律诸多领域,王丽萍以编辑或者策划的身份参与其中,受益匪浅。
2003年,王丽萍到安徽农村呆了一段时间。那边有很多下放知青,有很多故事可以了解、记录。不管是做节目,还是去采风,没有剧本约在身,没有特定的目的,在一种轻松自由的氛围中,王丽萍完成了素材库的搭建,有了新的创作冲动。
这就是《错爱一生》。王丽萍写到二十九集的时候,有了把握,开始联系投资方。《错爱一生》没有用明星大腕,起用了韩雪和温峥嵘,在央视播出时取得了很好的收视成绩。
这是一个抱错孩子的故事,一个农民一念之差,想让自己的孩子过上好日子,把自己孩子故意抱给别人。孩子抱走之后,她马上后悔了,偷偷把自己的孩子换回来,引发一连串的风波。
从《错爱一生》开始,王丽萍只写自己想写的选题。这之后是《保姆》,当时同类题材有很多,基本上都是苦情戏。
王丽萍决定用喜剧的方法来写,她说,“这种东西你要拿捏得当,现实题材不怕在同一题材上面兜兜转转,关键是你的立场和切入点。”
王丽萍大量参与节目,阅读资料,这些功课不断开花结果。在做《社会方圆》节目的时候,有一个案子讲到夫妻两人离婚了,“百年”以后,双方的子女坚决不让这两个人葬在一起。这给她以思路上的启迪。
《媳妇的美好时代》中,曹心梅和杨树结婚,杨树却要求去世后和已逝的前妻葬在一起。曹心梅就崩溃了,她觉得自己一心一意跟杨树过日子,却落得如此下场。她又去问前夫,你“百年”以后要跟谁在一起?这就是采访得到素材,再加工发挥,注入深情,产生不一般的效果。
王丽萍说,“我不会正在写一个戏,马上去采访当事人,我觉得这个来不及。就像考试一样,你准备不足就会很怕这个考试。有很多案例在电视剧里用不上,但可以滋生出很多东西。一部30集的电视剧,光写男女主角两个人的情感戏,观众会看腻的。多元化地反映社会状况肯定要写到父母、亲人。这部分素材对我来说很珍贵。”
在做相亲节目的十几年中,王丽萍看到了许多的人间奇事。记者出身的她,最终还是用采访的方式解决了创作上的问题。这些积累足够丰富,到目前为止,王丽萍始终是在写别人的故事,她自己的生活经历,亲人、家族的故事,还从来没有写进剧本里。
《错爱一生》《保姆》《叫一声妈妈》,王丽萍越写越有感觉。到《媳妇的美好时代》,她联系北京的公司谈合作。因为之前的戏大多数都在上海拍,想换一下思维。
王丽萍认为,创作的前半程主要是自己梳理,不需要过多跟人交流。如果早跟公司签了,投资人一定会有要求,这就不好办。所以她总是把戏磨到差不多了,才找制作公司。
《媳妇的美好时代》就是写了28集之后,和华录百纳达成合作。他们之前拍了很多战争戏,正准备转向家庭戏。他们投入了百分之百的热情,搭建了最适合的主创阵容:导演刘江,主演黄海波、海清、柏寒,最终一炮打响。
王丽萍的剧本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刘江率领演员和制作团队进行了二度创作,让这部剧具有了无与伦比的生动性。刘江拍生活剧强调即兴创作,扮演毛豆豆的海清和扮演余味的黄海波都有即兴创作的能力。他们经常给出三种以上的演绎方式,再由剪辑师拼接起来,达成最佳效果。
在《媳妇的美好时代》中,扮演余味母亲曹心梅的柏寒奉献了极为精彩的表演:这是个人生多难,同时充满小市民习气的女人,柏寒把人物的缺点进行趣味化处理,不但不令人反感,还增加了人物的真实性和可爱感。后来,柏寒凭着这一角色拿到了白玉兰奖最佳女主角奖。
柏寒获白玉兰奖最佳女主角奖
这部剧于2010年3月在北京和东方卫视播出,收视率很快就直上云霄。在其后的几年里,《媳妇的美好时代》在亚洲和非洲多个国家播出。作为国家广电总局“走进东非”项目的开篇之作,它被翻译成斯瓦西里语并配音,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媳妇的美好时代》的成功,催生了姐妹篇《媳妇的美好宣言》,仍然由王丽萍编剧,但拍摄和演员班底换了。这部剧播出时,批评的声音较多,王丽萍也觉得和她的风格不太一样。她领悟到:不能吃老本,不能炒冷饭,创作上玩不得投机。她给自己定下章程:不做续集,不做姐妹篇。
风格的跑偏,让王丽萍下决心参与到电视剧创作的全流程中。从《我家的春秋冬夏》《生活启示录》到《大好时光》《国民大生活》,王丽萍组建了相对固定的导演和制作团队。在做好编剧工作的同时,全面把控作品。此外,也做一些外联工作。
《大好时光》剧本里写了摩天轮,但真的要拍摩天轮就遇到困难了。苏州有一处摩天轮愿意借给剧组拍,但导演夏晓昀说一定要拍锦江乐园的摩天轮才有味道。工作人员一打听,价格是4小时5万,拍两天就是一笔巨款。王丽萍出面找到上海市旅游局,得到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剧组拍了两个通宵,呈现出来非常美。
多年以来,王丽萍在创作上的数量和质量较为稳定,这和她良好的心态分不开。一旦进入写作阶段,她就像一个长跑爱好者一样,孤独奔跑,享受寂寞。早前是从上午7点写到下午3点,现在是每天坚持写4个小时。
她的创作流程也恒定不变:每次写戏都是先写梗概,或长或短,写完梗概写人物小传,前世今生捋清楚。然后才做剧本大纲,大纲会做到八、九万字,跟团队讨论哪里对、哪里不对。大纲之后再分集,然后才是做剧本。
王丽萍从不抱怨环境。她说,“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家常常来一些老作家,像丛维熙、李国文、张贤亮、王蒙等老师。我公公鲁彦周是个好客的人,在家里请他们喝酒谈天。他们这一代人经历过苦难和伤痛,却依旧有热情,敢于直面社会和人生。这对我的影响挺大的,也视写作为高尚的精神追求。
我不抱怨是觉得没什么好抱怨的,有抱怨的时间不如好好工作。因为很热爱这一行吧,就很知足。什么事儿,先拿失望垫底,再等待希望之光。你帮过的人,你提携的人,他在成功的时候有句感谢你的话,那你就当礼物收;如果没有,你应该觉得很正常。凡事多靠自己,多要求自己,做好本份,你就会很开心。”
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王丽萍还谈到了给年轻编剧的8个建议:
1, 要有好的身体,写作是脑力和体力的结合,长篇电视剧像马拉松,需要意志力和耐力。
2, 新手一定写自己熟悉和擅长的,有感而发的东西,先打动自己再打动别人。
3,耐得住寂寞,经得了批评,刚刚开始,跌跌撞撞总是找不到北,如果有人批评你,要相信那多半是善意。
4,多学习,看碟观影读书旅行。要多看国产剧,我接触过一些年轻编剧,对国产剧非常不屑一顾,说自己只看美剧,韩剧和日剧都不放在眼里。我觉得很不好,你写的是国产剧,怎么就这样嗤之以鼻呢?你不了解国产剧的方向和政策,目前国产剧的水准和气质,你又如何把握写作的题材和定位呢?
5,要守信用,我认识的一个制作公司的老板,跟我抱怨个别年轻编剧的毛病,其中有一条就是找各种借口拖延交稿。老板说,编剧以家人“死”了为由延迟交剧本,结果死了好几人,剧本还是没有交。这个例子的背后,是告诉我们如何用诚信去赢得你对职业的尊重。
6,多交朋友,多积累,素材不是你今天采访你明天就可以拿来写成剧本的。素材的储备是编剧必不可少的功课。
7,保持对任何事物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对人情世故的敏感和敏锐。
8,如果可能,请记得感谢帮助过你的老师和同行。
这其实就是一个资深编剧给年轻同行的金石之言了。她是这么走过来的,她的作品印证了这么走的可行性。如果有人愿意这样走,将省去很多黑暗中的摸索和弯路。
主讲人 | 李星文
编导 | 吴勇
摄影 | 吴勇 宋新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