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心居》在东方卫视开播以来,关于海清演技的话题便成了微博热搜常客,网友评价她的哭戏“信手拈来”。近日,冯晓琴的扮演者海清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冯晓琴的角色没有光环,需要演员自己一场戏一场戏去拼,才能让观众相信这个角色的存在,特别喜欢自己在剧中送外卖的戏份,“就是实打实地把自己摔到泥土里”,演起来有层次感,自己也很过瘾。
“冯晓琴更普通更基层”,姑嫂矛盾戏剧张力强
《心居》里,海清饰演的冯晓琴有着多重身份,是妈妈、媳妇、儿媳妇、姐姐、弟媳,这样一个角色,对于被称为“国民媳妇”的海清来说可谓信手拈来。
不过,一开始导演滕华涛找到她的时候,她还是犹豫了一下,“这个剧本挺吸引我的,但这部戏一开始我没那么想接,当时我正好也有别的项目,而且当年的《蜗居》也是讲我买房子的事情,我觉得在买房子这一点上会有重复,都是外地女人到上海去买房子,在上海打拼的故事。”
海清从来都不是一个在舒适圈里打转的女演员,她也并不想刻意打破大家对她“国民媳妇”的标签,而是认真分析、比较每次演的角色、故事有哪些不同,“每一部戏的家庭关系、家庭环境等各方面还是不一样的:《小欢喜》主要聚焦孩子、老公之间的关系;《媳妇的美好时代》聚焦的是和婆婆的关系。”
一开始也以为《心居》会跟《蜗居》有重复,但海清仔细看了剧本,发现这是两位年龄相仿的女性因为生活、教育的背景不同而产生了认知偏差,她们的认知差又会持续作用于二人关系,从而考验演员对人生的理解是否足够整体性。《心居》的主要矛盾集中在姑嫂之间,这是她从未接触过的人物关系,戏剧张力很强。
相比之前饰演过的生活剧里的女性形象,这次《心居》中,海清饰演的冯晓琴,更普通更基层。
《心居》的前几集中,通过各种日常生活细节将冯晓琴这样一位外来媳妇的主妇形象演活了:儿子的早餐、奶奶的苦瓜汁、公公的八宝茶全都考虑得周全,精准定位丈夫找不到的衬衫和手表,并顺带数落对方没脑子。理应兵荒马乱的早晨,冯晓琴应对得不慌不忙且一气呵成。将一个嫁到顾家八年、把料理家务形成肌肉记忆的主妇形象立刻活生生端了出来,一个既倚仗婆家又对丈夫颇多不满的外来媳妇形象也立住了。
特别喜欢送外卖的戏,“实打实地把自己摔到泥土里”
在《心居》里,冯晓琴基本上围绕着柴米油盐打转,海清调侃说,“我自己给角色总结了一下,就是大菜场、小菜场、广场”。最近的剧情中,冯晓琴做外卖员的戏份非常多。
“我其实特别喜欢冯晓琴送外卖的戏,特别有烟火气。我为了这些戏,特地在街上看外卖员,他们真的很辛苦。我会观察他们拿外卖和跑步送外卖的姿势,要赶时间又怕汤洒了,所以他们跑起来就很别扭很难看,我会把这些难看的跑步姿势用到戏里,因为真实。”海清感慨表示,对冯晓琴这个角色感兴趣,是因为她没有剧本光环和荣耀,没有奇迹,“就是实打实地把自己摔到泥土里,冯晓琴的世界没有童话,演员便跟着角色跳进去,哪怕一身泥。”这样的角色对海清来说,演起来很有层次感,真的需要演员一场戏一场戏地去拼,才能让观众去相信她就是在这样一步步往上走,而不是先天的剧本架构。
还有一场外卖间隙在街边吃饭的戏,那是冯晓琴刚入行送外卖,摸不着门道的她,奔波不少,接单量却很小。趁着见缝插针吃饭时间,她打算在外卖群里求助几句。就是这场边吃饭边刷手机的戏,海清设计出了层次感。起初,她坐在花坛边,饭盒摆在腿上,扒几口饭,拿起手机看两眼。但这样的姿势对一个既不想错过群里消息,又要争分夺秒吃饭的人来说,实在谈不上效率。她索性靠着花坛蹲下,不宽的路沿石成了临时搁手机的桌子,还能给端盒饭的手借把力。“疲惫、饥饿、惜时、要强,一个在男人帮里初来乍到的女外卖员形象,就在姿态的变化中建立了。”
回应“海清还在买房”的热议,“可能很多人都是冯晓琴”
从《心居》的剧情上看,冯晓琴从准备买房,到筹钱买房,丈夫意外去世,放弃买房,为了生计当外卖员,现在有了心思想创办养老院。
提到网友们之前说的“十多年了海清还在为买房子犯愁”的网络热议,海清表示,她是南京人,到北京后,也希望在北京能够立足,有所发展,“每一个人都一样,希望到一个大城市去打拼,能在这个城市有自己的事业、自己的爱情和生活。所以冯晓琴虽然普通却不卑微,甚至有的时候自己是仰视她。”
“可能我们很多人都是冯晓琴。”海清说,从布满争议的前半生,经谷底后慢慢向上攀爬,冯晓琴的价值航向在找回自我奋斗后悄然转舵。“有时我会假设自己是冯晓琴,在遭遇了人生致命打击后,还能否翻身?”扪心自问的结论是,“很大程度上,我佩服她。靠自己双手打拼找到的那份心安,也许比买房带来的更丰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校对 苏云
来源:紫牛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