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记者 周頔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蔡昉 澎湃新闻记者 周頔 摄
3月18日,在以“2022:全球经济复苏分化”为主题的《财经智库》全球经济信心指数发布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蔡昉表示,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到2021年的人口数据都在不断突破预期,去年我国人口的增长率为0.34‰,已经接近零增长,2022年也完全有可能达到中国人口的峰值。
在回答澎湃新闻(www.)记者关于城镇化的采访提问时,蔡昉表示,在不增加常住人口的情况下,仅仅是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之间的差别消除,就会产生巨大的效果。
“这意味着有2.6亿人可以从城市常驻人口变成城市户籍人口。户籍带来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使他们消费没有后顾之忧,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估算或可将消费提高30%。”蔡昉称。
谈及今年我国经济增速预期,蔡昉表示,经济增速正回归潜在增长率。他指出,2021年的高速增长是补偿性增长,将2022年的增长目标设在潜在增长率水平,可以保持2020-2023年的平均也能达到潜在增长率水平。他还表示,尽管疫情导致的供给冲击仍然存在,但最严峻的时刻已经过去了。
蔡昉指出,从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和人口转变来看,我国正面临三大需求侧挑战。
第一个挑战是经济增长供给侧的驱动因素与需求侧拉动因素的匹配。他指出,此前以为预测的潜在增长率已经考虑到了劳动年龄人口负增长因素,预期可以实现目标。但没有料到人口峰值会提前到来,需求因素能否支撑增长潜力成为崭新的挑战。
第二个挑战是宏观经济需求因素的结构转换。过去“三驾马车”中,出口、投资起到主要拉动经济的作用,今后需要转向消费需求的拉动,要更加依靠消费。人口负增长将伴随着消费收缩,三个效应(人口总量、年龄结构、收入分配效应)中前两者不可逆转,需要在第三种效应有所作为。
第三个挑战是经济复苏措施与长期增长政策的相互适应,保市场主体也要与保民生协同衔接,供给侧复苏政策和需求侧复苏政策应该同时使用。
蔡昉表示,市场主体是就业、收入和民生的“青山”,由就业和收入保障的消费侧是青山上的沃土及其养料。需求侧与供给侧密不可分,也不能相互替代,需要同时发力。
人口峰值和负增长都伴随着消费收缩,应对不当会陷入低通胀、低利率、低增长、高负债的长期停滞或“日本化”。对此,蔡昉表示,这并非没有出路,中国破解之策就是促进共同富裕。
“从三个领域缩小收入差距,特别强调加大再分配。再分配主要表现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提高。需要推动相关领域改革,改革带来显著红利(提高潜在增长率和扩大消费),具有报酬递增的性质。”蔡昉称。
蔡昉指出,劳动年龄人口负增长在中国不一定代表劳动力的负增长,因为劳动力的核心是从农业生产率较低转向生产率更高的部门,这就带来劳动力供给的增加以及资源的重新配置和生产率的提高,带来实实在在的潜在增长率的提高。
责任编辑:周頔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