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手机几乎成了每个人的生活必需品,孩子们更是沉浸其中,无法自拔。他们操作熟稔,时刻记挂着手机,总是跟父母讲条件以便能多玩一会。面对孩子的“手机情节”,很多家长都很头疼,到底该怎样面对孩子玩手机这件事呢?
作者:一木钉
“妈妈!妈妈!”刚进门,宝宝就张着小肉手,扑了过来。我心满意足把他抱起来,正要亲亲他的小肉脸,他却推开我,忽闪着眼睛问道:“手机呢?”
这小家伙,我还以为是想我呢,原来是想手机啊。目前,手机的地位即将赶超妈妈,各种游戏、视频、微信、拍照、摄像……没有不会玩的。
电子产品成了我们生活的重心,孩子们也不例外,各个抱着手机煞有介事。
我们都知道孩子玩手机太多肯定会有一些不良影响,比如影响视力,过早近视;比如长时间盯着屏幕,束缚全身的活动;比如会影响孩子的专注力;比如电子屏幕太过于刺激,从而丧失对纸质书的兴趣……
但是,你知道吗?孩子热衷手机的背后,其实往往有这样一些原因。
手机控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对爱玩手机的爸爸妈妈。
不要低估榜样的力量,孩子学习的不是你刻意的说教,而是你的真实呈现。
低头族的父母们玩手机成瘾,动辄抱着手机,听不见家人的呼唤,沉浸在手机的世界里。孩子就会有样学样,这就是言传身教。
所以想要让孩子少玩手机,做父母就要收敛。多看看书,多与孩子互动,别让手机占据了我们生活的全部。
手机里有孩子需要的精神需求。
有时候,我们忙于自己的事情,对于孩子的呼唤常常没有回应。
然而,手机游戏里有及时的回应,每闯一关,会有奖励,失败一次,也会有鼓励。手机极大地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成就感、存在感、合作感等,这是手机给孩子最大的吸引力。
如果孩子沉迷手机,我们是否应好好反思,是不是没有给到孩子及时的回应,没有更丰富有趣的互动,没有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才会导致孩子沉迷手机?
那么,面对孩子沉迷于手机,我们做家长的到底应该怎么应对呢?
一、不要妖魔化电子产品,粗暴禁止常常换来逆反。
这是一个电子产品无处不在的时代,严格粗暴地禁止孩子玩手机不现实,会让孩子与时代脱节。而且,你越不让他玩,他就越好奇究竟手机有多好玩。
这是心理学上的“禁果效应”: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越要得到手,单方面的禁止更可能会产生逆反现象。这与人们的好奇心与逆反心理有关。有一句谚语:"禁果格外甜",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疏通,而不是围堵。要做的是引导,而不是禁止。
二、做孩子的榜样,减少玩手机的时间。
孩子有问题,需要父母常反思。看看我们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也沉迷手机无法自拔?是不是睡前看手机,醒了就摸手机,吃饭看手机,走在路上还都要瞄两眼?
手机里真的有那么多丰富有趣的事情,比生活,比家人都更重要吗?还是仅仅因为习惯,因为无聊?
面对孩子,我们需要尽可能放下手机,去做一点更有意义的事情,比如看看书,听听音乐,做做运动,或者好好陪伴。
我们是孩子模仿的直接对象,我们的样子可能就是孩子未来的样子。
三、为孩子提供更丰富精彩的活动,游戏,转移注意力。
参与到孩子的陪伴中来,全神贯注地与孩子待在一起,去创造一些好玩的小游戏,主动回应,全身投入。如果爸爸妈妈肯好好陪伴,孩子不会愿意与手机作伴。
可以偷偷上网查一些有趣的小实验,回家带着孩子一起做。可以计划一次远足,带孩子去拥抱大自然。可以跟孩子一起分担家务,享受劳动的快乐……
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丰富有趣的互动,孩子便会渐渐淡忘手机。
四、制定清晰有力的规则。
无规矩不成方圆,给孩子理解和爱的同时,还需制定清晰有力的规则。比如:一天玩手机不能超过1个小时,玩手机必须是在完成作业以后等。
相比“每天玩手机时间不能太长”,“每天玩手机时间不能超过1个小时”就更容易测量。目标明确,孩子就更容易操作。
作为孩子的监督者,控制规范好时间,有助于孩子养成一个科学合理的作息规律。
陪伴孩子成长的路上,有爱还要有规矩,有态度还要有温度。好好疏导,以身作则,一定能化解难题,迎来希望。
作者简介:一木钉,两个男孩的妈妈,头条号签约作者。
品读“亲子沟通如何说”头条号,关注同名微信公众号,一起探讨有品质的亲子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