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渭南火车站西侧,有一家名为“四川刘师修鞋店”,店主刘学明今年57岁,爱笑、爱吃肉、爱喝酒,而他最拿手的是修鞋。
到渭南37年,他用坏了10多台修鞋机,从修布鞋、修胶鞋到修皮鞋、运动鞋,也见证了渭南的发展和变化。凭着勤劳踏实和诚信经营,他给儿子买了房,还供女儿上了大学。
来渭南谋生37年 他用坏了10多台修鞋机
1964年,刘学明出生在四川广安。18岁时,他到贵州遵义闯荡时,看到路边有一名修鞋匠在忙碌,引起了他的兴趣,遂拜师学艺。刘学明掌握修鞋的技术后,1984年他带着行李先是到了郑州,当年9月来到渭南谋生。
“刚开始的时候,就是在火车站跟前摆地摊,招揽生意。”他说,刚开始的时候生意不咋样,但既然做一行就要爱一行,他一直坚持着。
他说,这些年在渭南修鞋,其实也从人们所穿的鞋子上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和变化。当年,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限,渭南人脚上的鞋子多为布鞋、胶鞋。因为修鞋手艺好,诚信经营,刘学明逐渐在渭南站稳了脚跟,生意也越来越好,最多时月收入达到五千多元。
“那会给鞋子打个补丁,一般就是两分钱,最多五分钱,钉一双布鞋一块五毛钱。”他说,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皮鞋、运动鞋也越来越多,但来修鞋的人却越来越少,他扩大经营范围,如今也在配钥匙、修拉链、卖皮带……
到渭南37年,刘学明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自己的修鞋事业,那个装东西的铝皮盒子,也陪伴了37年。而那台修鞋匠都要用到的机器,他已用坏了10多台。
爱吃肉爱喝酒的他 或会转行但会继续打拼
偶尔有市民从修鞋店门口经过,刘学明就眯起眼睛,笑着点点头。在渭南这么多年,他早已将和周围小区的居民、商户成了朋友。
“刘师,马上停水了,赶紧去接一些……”附近的一位女店主热心地提醒着,刘学明要准备做饭了。
华商报记者注意到,除了那一口未改的乡音,刘学明骨子里还保存着对家乡美食的热爱。在他那不大的店面里,几个盆里都放着大块的肉。而店门口的一根竹竿上,挂着一排准备制作的熏肉。
他说,这些年没啥爱好,每天晚上关门后炒盘肉、喝上二两酒,整个人都舒坦了。
如今,他靠这不大的修鞋店,给儿子买了房娶了媳妇,还把女儿供上了大学。提起一双儿女,他满是骄傲:“我那娃儿不爱上学,和我小时候一模一样,现在开了个手机店,在西北五省一次比赛中修手机拿过冠军。女儿在西安上大学,再两年就毕业了……”
说完,刘学明整理起了修鞋的工具。他说,修鞋这个行当,见证了时代的发展,当年社会需要这样一个行当,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行业或许有一天也会退出历史的舞台。
对于未来,刘学明说,等女儿读完大学,他也许会选择回老家,养几头牛或者几百只鸡,虽然还没想好,但他相信,人只要靠自己的一双手勤劳奋斗,总能活出个样儿。
华商报记者 邢雪雪 编辑 杨托 李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