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阮佳琪、邢晓楠】
先感受下这运镜↓
再看这个航拍视角↓
你会觉得这是什么?是雪山风光大片,还是史诗电影的开头?
真相是,这是由中宣部对外推广局指导,五洲传播中心、腾讯视频、美国探索频道(Discovery)联合制作的红色之路探险体验纪录片《勇敢者的征程》。画面中的白色雪山,正是中央红军在长征中翻越的第一座雪山——海拔4260米的夹金山。
11月9日上线的第一期节目《夹金》,中国香港艺人钟汉良在探索频道探险节目主持人、新西兰探险家乔西·詹姆斯的带领下,一步一步重现了当年红军队伍在翻越这座高原神山时的“九死一生”。
喝辣椒水取暖,吃野果雪块充饥,在极寒、缺氧、失联的情况下翻越雪山……这些再也不是教科书上短短的几行字介绍,而是观众们跟着镜头,实打实地“身临其境”当年先烈们经历过的艰难险阻。
新画风讲老故事,探险纪录片能讲好中国红色故事吗?
红军25000里长征路,老外爬了2500米就“倒下”了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央红军为保存有生力量,陆续离开革命根据地,踏上战略转移的征程。中央红军进入四川之后,北上的路线几乎全部被封锁,唯一的选择就是翻越冰雪覆盖的“生命禁区”夹金山。
夹金山有多危险,当地流传着一首歌——“夹金山,夹金山,鸟儿飞不过,凡人不可攀,要想越过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
而红军抵达夹金山时,他们已历经9个多月的苦战,跨越了半个中国,人数不足出发时的三分之一。对于一只装备简陋、疲惫不堪,并且缺乏高原作战经验的军队来说,这是一次极为大胆的冒险。
在追杀者眼中,这座雪山就是红军的坟墓,然而当年的先烈们还是义无反顾,在1935年6月攀上了绝顶之巅。
那时候,当地藏民为红军提供了不小的帮助,他们为小战士们准备了辣椒水和干辣椒御寒,还有人担任向导。
夹金山是藏族人民世代居住之地,如今这些英雄人民的后代有些也还住在此处。藏族姑娘马花就如她的祖辈那样,为即将启程的乔西和钟汉良也备上了两碗辣椒水,喝得两人是呛得直咳嗽。
然而就是这碗朴实无华的辣椒水,成了红军翻越夹金山的“保命神器”。
马花的祖父在80多年前为红军当过翻雪山的向导,他们当初遇到的小战士多是南方人,有些人甚至连雪都没见过,就靠着这碗辣椒水踏上了翻雪山的路。
除了辣椒水,马花还准备了一些“特殊工具”。
拿出来的时候,钟汉良不明所以,摸了摸材质又是满脸迷惑,乔西则笑而不语。
到了河边才揭晓答案:原来这是用来装水的“猪膀胱”,当年红军正是靠着这个具备防冻能力的“低配水壶”解决了部分饮水问题。
一切准备就绪,乔西和钟汉良就需要按照红军当年的路线翻越夹金山,然后下山抵达两大部队会师的小金县达维寺。
出发的时候,雄心壮志:“在我们双脚站立的地方,曾经走过一支改写人类历史的军队。”
然而到了海报2500米的高度时,乔西先感到缺氧头晕了,躺倒在地大口呼吸。
他提议放慢攀登速度,并且直言自己此前预判错误,他本以为自己经验老道可以一口气攀上山顶,没想到竟然这么难。
一路上都有节目组做的记号指引方向,大大降低了探索难度。
红军当年只能一步一摸索,任何对路线的误判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节目组提供了两条上山线路,一条比较安全,但绕路要多花好几个小时;另一条则是险路,直接从悬崖向上攀岩,他们图快选择了后者。
但对于当年的红军来说,“另辟蹊径”可不仅是图快,还为了避免被敌人包围突袭,才会选择一些出其不意的道路。
哼哧哼哧爬上半山腰,刚想要坐下休息一会儿,吃野果尝野菌填个饱,突然天公不美——一场暴风雪马上来临,乔西和钟汉良又只能迅速收拾行囊,继续前进。
海拔接近3500米时,空气变得更加稀薄,气温骤降,风也越发强劲,他们的动作变得迟缓起来。手脚并用的攀爬过程中,只能听到两人气喘吁吁和耳边狂风呼啸的声音。
就在乔西刚说出“休息”指令,先前还动力十足的钟汉良一下子瘫倒在地,久久起不了身,“我的大脑一片空白。”
而这里,每隔不到100米的地方,就曾经有一位红军战士长眠不醒,将近五分之一的红军战士牺牲在雪山上。
再往下的路途,海拔3800米处的景色大变,四处是一望无际的白雪皑皑,厚重积雪让他们举步维艰。风雪迷人眼的时候,高原反应袭来,乔西顶不住了,躺倒在地,剧烈咳嗽,喘不上气。
听起来他有些后悔了,“这里可能是我冒险人生的终点。”
但在雪地里停留,迎来的只会是死亡。两人互相将对方拽出深约一米的积雪,试图尽快离开这片恐怖之地。
然而更糟糕的情况发生了——他们偏离既定路线了,在一个垭口处绕了一圈,完全迷失方向。
而且由于山上信号很差,能见度极低,乔西和钟汉良还与节目组失联了,摄影师没法爬山跟拍,后半段的内容也是他俩手持设备才拍完的。
好在凭借地图和丰富的野外经验,乔西这才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堂堂世界级的探险家,却在这片雪地里被折腾得狼狈不堪,又是迷路,又是高反。此时此刻,乔西也开始真正意识到了,当年的红军到底完成了一项什么水平的壮举,“这是残酷的,可以想象那些战士们经历了什么。”
终于抵达山顶的时候,两人已是精疲力尽,一度动弹不得。
而当年红军的境况其实要比现在还糟得多,那会儿他们还顶着冰雹和雨夹雪,但愣是被革命力量与信念燃得火热。
在体力几乎耗尽的情况下登顶,此时的乔西直言,自己完全是靠身体最后残存的那点本能在前行,“身体在不断地提醒我已达到忍耐极限,思维也变得迟钝。”
当年红军累到极致也不能坐下休息,因为一旦坐下,就可能再也起不来了。邓颖超作为亲历者在回忆录中曾写道:“夹金山上终年积雪,山顶空气稀薄。必须在每天下午4时前走过,上下30公里中途不能停留,否则,大风雪来了就会冻死在山上。”
钟汉良和乔西自然也是不敢久歇,唯恐不能在暮色降临前下山,而下山的路途依旧艰难不断。
比如眼前这条一人过都够呛的,狭窄陡峭上的山路。
好不容易距离目的地只剩过一条河了,结果俩人一看,傻眼了:好家伙,桥没了……
因为水流非常湍急,最后乔西和钟汉良只能是硬着头皮提着包裹,勾肩搭背晃晃悠悠地渡河,终于在红军翻越夹金山向导的后代贺昌达的带领下到了达维寺。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两位探险者以切身体验完成了与革命先烈的跨时空对话。
他们的路线可能和当年红军有重叠,甚至攀爬过同一块石头;他们在丛林里搜集的沙棘果和羊肚菌,或许曾是红军当年赖以为生的一顿简食。
钟汉良感慨万千,“我要将我全部的敬仰,我的致敬献给每一位红军战士。”
被“虐”惨了的乔西从野外生存专家的角度出发,也对红军当年所创下的壮举表示由衷的佩服:“他们当年是勇敢的战士,这是一场难以想象的征程。”
新画风讲老故事,但探险纪录片能讲好中国红色故事吗?
这年头,给当代年轻人讲红色故事,方式得变一变了。
一部《觉醒年代》靠塑造革命先烈激昂却平易近人的“青春岁月”成了今年爆款;微电影《丰碑》也通过“穿越”的手法再次演绎经典课文,引得不少人直呼“泪目”。
然而纪录片作为一种特殊的体裁,时间长,节奏慢。而且红色故事先天“沉重”,更是让策划难上加难。
《勇敢者的征程》则玩出了点新花样,首先自然是对人文风光“不吝惜”的展示。
落雪的森林↓
险峻的山脉↓
除了够美,节目中诸如“直接爬上雪山”等探险环节的大胆设置,也让人叹为观止。
而这也正是这部纪录片最不同寻常的地方,四位嘉宾将在探险家的带领下回到历史发生的地方,体验中国革命史上的五处险境——
从红军翻越大雪山,到东北抗日联军在严寒中挑战毅力与体力的极限;从红色娘子军在母瑞山密林中的急行军,到美国飞虎队员穿过亚热带丛林获得东江纵队营救……
第二集《强渡乌江》模拟“遭到敌军追击”环节
壮丽的美景有了,刺激的生存挑战也来了,不过就目前播出的第一集内容来看,也有观众质疑偏向西方叙事风格的探险纪录片还是很难讲好中国红色故事,认为其中不少探险情节似乎与革命故事、本土人文环节的融合有些格格不入。
譬如乔西和钟汉良爬到半山腰后停下休息,接下来的剧情想要引入历史介绍,于是钟汉良突然毫无铺垫地就打开了出发前马花给他们的记事本。
其中一张照片的背面有一段网址,钟汉良掏出手机说“我们来搜索一下”,然后和乔西俩人观看手机里播放的一段红军长征的史料视频。
整段历史内容切入得相当生硬和刻意,像这样的评论时常会出现:
再到后面,他们下山要寻找一个名为“红军坪”的地方。那是当年红军重新集结,准备开始下一段艰难征程的地方。
但俩人其实也没怎么找,走了两步就有两个藏族大妈突然出现在眼前,还领着他俩喝了现挤的牛奶。
虽然能够理解这一段是想展现热情的藏族人民,但如此设置,刚刚还在为成功登顶而感慨万分的情绪在衔接上断裂了,还有台本痕迹明显的问题。
这也让观众忍不住要发弹幕吐槽:前脚感动的眼泪还没干,后脚就被大妈热情喂牛奶的欢快气氛给憋回去了。
观察者网采访后得知,这些问题可能和中美团队的磨合有关。
正如前文所介绍,这档节目是腾讯视频与探索频道联合制作,先前在中国有过两次纪录片拍摄经验的导演Phil Stebbing告诉我们,这回的拍摄与以往不同,影片题材不是他擅长的纯野外求生,其中需要融入大量的历史内容,他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节目。
因此为了方便项目推进,制作团队决定将任务分成两部分:国外团队负责拍摄和初版本剪辑,中方团队则负责在其中加入历史内容和后期的最终效果。但要让这两者结合自然,显然并非易事。尽管Phil和朱乐贤都提到,双方为了最后的效果开了大量的会议进行协调,但历史内容在插入时仍然显得不够自然。
目前看观众反馈,尽管有人给出了4-5颗星,但也不忘提及“观感不佳”“(介绍历史的)旁白跳戏”等评价。
还有一些对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审美比较严格、期望值较高的观众,对片方宣传所称的“还原了真实的历史故事”有所质疑。他们认为影片中一些细节和客观条件,与真正的红军翻越雪山相比,远不及前人的分毫,只能算是一种浅尝即止的体验罢了。
像前文提过的,节目组为了不让钟汉良和乔西迷路,在沿途的树干上绑了一些红绳提示方向。
乔西和钟汉良两人也是穿着保暖,装备齐全。而当年的红军来不及准备御寒衣物,有些人穿着单衣甚至是短裤就往雪山上冲,脚上是野草编织的鞋。
还有很多红军在雪地行军时出现了严重的雪盲症,只能用马尾编制成眼罩来预防。乔西和钟汉良出发时就准备好了墨镜,虽然后来也学着做了个“马尾眼罩”,但俩人表现出来的,更多是对这个没见过的“新鲜玩意”感到新奇。
在幕后采访中,钟汉良也直言,因为不像真正的红军还需要防范敌军攻击,必须快速前进,他们还可以停下来欣赏一下周边的风景。
当然不可能在节目里真的完全还原当年红军的艰苦情况,但这样大量削弱或降级困难的设定,会导致这部纪录片但凡去掉介绍长征历史的旁白,看起来就只像是一部单纯的野外求生探险片,品不太出当年红军战士的“燃”。
不过也有人认为,嘉宾们在万事俱备的情况下完成探险都已经如此艰险了,其实也更能突出当年什么都没有,只有一腔孤胆和热血的红军们到底创造了怎样举世震撼的人间奇迹。
而且,近年来国内一些“重走长征路”的活动常常带有“旅游”色彩,这个纪录片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红军长征路上真正艰苦恶劣的自然条件,让人对历史有了新认识。
这会是一部成功“走出去”的红色纪录片吗?
对于创作初衷,朱乐贤向观察者网透露,在《勇敢者的征程》已经确定在探索频道播出的前提下,出于对国际化传播的考虑,野外探险成了一种很好的题材承载类型。但是作为一档同时在国内外推广的纪录片,也需要确保本土化元素的加入,他们就想到了传奇不断的中国革命史。
就这样,节目的创作思路来了——重现革命前辈当年经历的艰险,让现代人在相同的情境下,重走一遍他们的道路。
制作上,在纪录片领域,尤其是“荒野求生”主题,西方制作团队积累了更多经验,因此中方制作团队最终决定邀请外方团队参与其中。这一决定,一方面能提升中方团队的制作能力,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减少成片在国际化上传播时的文化隔阂。
接下来除了每周二在国内平台更新以外,从11月28日起,《勇敢者的征程》还将于每周日晚登陆探索频道国际电视网,面向海外观众推出。
对于节目在海外市场可能产生的反响,导演Phil觉得有些人会期待这是一个求生类的综艺,但是也可能有些人对历史、地理和旅行感兴趣,他们会很愿意看到中国人和一些西方人产生关系。“我觉得这部综艺还是挺有吸引力的。国外市场的观众可能不会对这里面的中国明星感兴趣,因为他们不认识这些人。但我认为人们会对中国很好奇,这个综艺展示了另一面的中国。”
他也告诉观察者网,长征是中国建立过程中的一个重大事件,是一段惊人的历史,但全世界很多人都对长征只知其一,他们不了解长征的具体情况,有多少人牺牲,以及经历了多么难以置信的艰苦。“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去讲述长征的故事,而且是以一种比较轻松而非枯燥的方式,不过节目也很严肃地对待了那些在这段生存之旅上发生的故事,能参与这个故事的讲述我很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