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年代里的八个样板戏之一《红灯记》是很多人的最爱,是由中国京剧团演出的,由八一电影制片厂1970年摄制成京剧艺术片,在全国公映后更是扩大了它的影响。影片中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地下工作者李玉和一家三代,为向游击队转送密电码而前仆后继、与日寇不屈不挠斗争的英雄故事。主要演员有:浩亮饰李玉和,高玉倩饰李奶奶,刘长瑜饰李铁梅,谷春章饰磨刀人,夏美珍饰慧莲,杜福珍饰田大婶,袁世海饰鸠山,孙洪勋饰王连举。
京剧《红灯记》并不是原创剧作,它取材于电影《自有后来人》,编剧沈默君以东北抗日联军交通员接头的真实故事为线索,并受京剧《赵氏孤儿》的启发,架构了一家三代的故事轴心。初稿时定名《红灯志》,最初剧本里的孙女名叫李月娥,有人认为这名字太陈旧。导演于彦夫想到家乡有个抗日女英雄叫邓铁梅,建议改成“李铁梅”。长影1963年摄制完成,主要演员有赵联、齐桂荣、车毅、韩焱、印质明等。电影在全国上映后不久,该剧便由上海沪剧团改编为沪剧,接着由哈尔滨京剧院率先搬上京剧舞台,当时名叫《革命自有后来人》。
该剧后来成为中国京剧院的优秀保留剧目,全剧共十一场,分别为:第一场"接应交通员",第二场"接受任务",第三场"粥棚脱险",第四场"王连举叛变",第五场"痛说革命家史",第六场"赴宴斗鸠山",第七场"群众帮助",第八场"刑场斗争",第九场"前赴后继",第十场"伏击歼敌",第十一场"胜利"。主创人员是阿甲。
【京剧】《红灯记》学你爹心红胆壮志如钢高玉倩 - 百年经典17:京韵隽永
你一定想不到,此时在香港也出现了一部同名粤语电影,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当时在香港电影界有左右两大阵营。文革发生后,左派的长凤新公司也受其影响,电影产量大幅下降,题材也发生重大变化,为了向大陆靠拢,长凤新公司也开始拍摄反映劳动人民反抗压迫的电影,并且翻拍大陆的革命题材影片,这部《红灯记》就是其中之一,而且连片名都保持了一致。
影片由香港新联影业公司1967年摄制,于68年2月11日公映。编剧是卢敦,这是位香港资深电影人,新联影业公司的创办人之一,导演是黄雄,主要演员有丁亮、王小燕、冯真、江涛等。这几位演员大家是不是感到有点陌生呢,其中丁亮演的是李玉和,王小燕演的是铁梅,冯真演的是李奶奶,江涛演的是王连举。从下面这张完整的演员表中我们可以看出香港这版的《红灯记》人物与大陆的基本上都是相同的,而且在演员表我们还可以看到少数熟悉的名字。
我先来给大家简单介绍下其中几位主要演员:丁亮1940年出生,60年代加盟新联,是新联的当家小生,曾主演过《春夏秋冬》、《势不两立》等多部影片。冯真是新联公司六七十年代的主要演员,1942年出生,曾主演过《问君能有几多愁》、《真假凶手》、《春夏秋冬》等片,擅长演老旦,我们曾在《群芳谱》中见过她饰演的中年舞女。王小燕是凤凰公司的演员,此次属借用,童星出身,是凤凰公司六七年代的当家花旦,我们曾在《我来也》、《我又来也》中见过她。她是著名演员江汉的夫人,其实她只比冯真小1岁,在片中竟饰演母女俩,真是看不出来。
香港演员王小燕
翁午大家也不陌生,他曾在电影《屈原》中饰演过宋玉,苗金凤在《群芳谱》中演的是富翁之女却不幸沦为舞女,你还有印象吗?李炳宏这个名字你不熟悉,但一说起《三笑》中的大少爷,瘦长瘦长的,你一定想起来他了。
下面来看看影片的剧照,感受一下香港版的特色。
怎么样?是不是与大陆的那版《自有后来人》非常相像,可见香港的电影工作者为了拍好此片,把大陆版的电影也是仔仔细细,认真研究了个够,尽量做到高仿。这也真够难为他们了,特别是演员们,以前演的都是中产阶级人士为多,突然化身成革命家,还要做出很多标志性的动作,也是下了很大的功夫。
这两张剧照还原度就更高了,虽然这部影片我们能看到的可能性非常小,但通过这有限的几幅剧照,让我们对那个年代香港的进步文艺工作者的探索精神还是由衷敬佩的。香港版的《红灯记》由于受到地域文化的限制,不可能取得大陆那样的成功,但也为《红灯记》题材提供了一个新的创作空间,它也是《红灯记》档案里的一份珍贵的资料。
对于这版《红灯记》,你知晓吗?听了我的介绍,你觉得如何呢?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