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说最近有什么可以一看的电影,小8会推荐这部《中国医生》。
这部由抗疫真实故事改编而来的《中国医生》,上映三天已经突破3亿票房,获得一众好评。
看过电影的观众,无一不是红着眼眶,含着眼泪从影院走出。
一、力求做到真实
2020年无疑是沉重的一年,那段特殊时期是很多人心中不可触碰的伤痛,而这部根据新冠疫情改编的影片,着眼点就在于“真实”二字。
《中国医生》根据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的真实事件改编,以武汉金银潭医院为主要背景,展现了医护人员们联手抗疫,奋战在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
这类题材要拍很简单,但要拍好并不容易,如何还原真实情景,做到真实性、专业性、故事性是很大的挑战。
事实上,早在去年疫情发生后就开始策划,剧组前往各大医院走访、取材,获取并记录下抗疫前线的真实情形,也特地到武汉取景。
影片中的角色们都有对应的原型,张涵予饰演金银潭医院身患渐冻症的院长张定宇,从身形外貌都做了很多分析和学习,力求更加贴合张定宇院长的形象。
包括影片中张定宇院长因为渐冻症走路不稳,加上长时间奔忙产生疲惫而摔下楼梯的镜头,也是张涵予亲自上阵,替身确实能“摔得很漂亮”,但不一定能摔出人物的情绪。
袁泉饰演的护士文婷,眼神中的坚毅让很多人都为之动容,脸上的口罩印子相当真实,因为她睡觉也戴着口罩,正如当时奋战在病房的医护人员一样。
影片对医护人员冒着生命危险日夜抢救病人的呈现,对许多普通人在这场危机中的矛盾和成长的体现,包括对救助场景的高度还原,看哭了台下的观众,也看哭了钟南山院士。
从影片制作时钟南山院士的“把关”,到现在的影片呈现,钟南山院士都很关注,观影之后他对影片和演员都大力夸赞。
与其说《中国医生》说是一部电影,其实更像是一段“半纪实”的影像,而这一点,已经做到了。
二、影片槽点不少
影片上映后很快开分,目前只得到了6.9,很多观众只给这部影片打出了刚刚及格的分数,而且无论是从演技还是剧情来看,影片其实还有不少槽点。
《中国医生》是多线并行的叙事方式,但多个故事拼凑在一起,容易显得混乱,而且每个故事也不够深入,在群像的表现上比较勉强,只能说是“武汉紧急情况大拼盘”吧。
剧中的方言没有特别加分,一开始张涵予的武汉话和朱亚文的粤语都有些跳脱。
张涵予和袁泉的演技是稳的,不过其他演员们就参差不齐了。
不知道李晨是不是综艺上多了,他饰演的援鄂医疗队队员吴晨光,给人的代入感不强,甚至有点接不住戏。
年轻演员们演技有好有坏,前一秒还在为张子枫的神仙演技落泪,下一秒就被谷嘉诚的哭戏拉回现实,前者靠一个眼神就能让人悲痛,后者嘶吼又挤眉弄眼,还是让人出戏。
欧豪周也这对小夫妻有点尴尬,戏份不少但演技一般,而且那段“梦境戏”是真没啥必要啊!
三、感人不是刻意煽情
很多看完电影的观众表示:“从头哭到尾”、“哭得稀里哗啦”、“哭得头晕”。
然而这就能说明这部电影拍得很好吗?其实不然。这一类题材的电影都容易犯同一个毛病:刻意煽情。
从原班人马的《中国机长》到《中国医生》,都有一种为了煽情而煽情的感觉,也引来不少网友的吐槽。
张涵予饰演的院长从头到尾都架在一个很高的位置,展现出来的是很“宏大”的形象,少了更细节的、更生动的呈现。
袁泉饰演的护士也一直奔忙,为了表现她的辛苦和奉献而弱化了人物本身的多面性。
还有很多类似“这一仗我们一定要赢”的刻板口号,包括一些BGM的突然出现,刻意地烘托气氛,好像在告诉观众:我要开始煽情了。
《中国医生》能获得如此亮眼的成绩,无疑是它打了一张“王炸”的牌——感情牌。
2020年是全民抗疫的一年,打感情牌惹得观众落泪很简单,只要经历过,必定能共情。打感情牌行吗?当然行,那些催人泪下的电影哪个不是打了感情牌,让观众与电影产生共鸣。
然而感人不是靠刻意煽情,喊口号式的呈现。
一部抗疫题材的电影,其意义实际上更大于本身,时隔一年,一切都像梦但又真实发生了,感谢那些为抗疫做出努力的“英雄们”。
归根结底,让人感动的不是电影,是疫情里的中国医生。
当然,写到此处再问一句《中国医生》值得看吗?小8还是会告诉你:值得,因为讲的是“中国医生”,那就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