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平定县着力发展紫砂、砂器产业,出台多项扶持政策,加强专业人才培训,扶持紫砂、砂器产业向全域化、集群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图为砂器制作人员正在进行现场交流。刘胜摄
2020年10月16日,随着G606次“砂都平定”高铁品牌专列缓缓驶出太原南站,平定砂器、平定紫砂搭载中国速度,开启了自己延续千年的复兴之旅。
平定砂器文化历史悠久,紫砂资源丰富。近年来,平定县立足本县砂器、陶瓷、紫砂的资源优势和转型发展要求,坚持传承与创新、龙头企业与家户作坊、引进与培养、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等同频共振,初步形成了产业集群,砂器、紫砂产业正在成为推动平定县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传承久远的文化特产
古州平定,自古物产丰富,除煤铁之外,砂器犹以为最。
平定砂器之历史,可上溯至两千余年前。在近代有秦代砂鼎、砂灯盏出土。而据文献记载:平定白瓷早在唐代即为皇室贡品,砂器则是当地主要手工业产品和民间日用品。宋代时,130座宋窑中平定窑赫然在列,属定窑系列,称“西窑”。明清时期,平定砂器已畅销京津冀鲁内蒙等地。民国初年,平定的砂器、陶瓷有过短暂的辉煌。新中国成立后,平定的砂器、陶瓷、紫砂产品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各类砂器、陶瓷、紫砂及刻花瓷产品扩展到百余个品种,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地区,同时走出国门,出口创汇。
平定砂器之所以受到民众的广泛青睐,是因为其独特的使用效能,即:煮饭不变色、炖肉不变味、煎药不变性、烹茶不变香、栽花不烂根。
近年来,平定的砂器、陶瓷工艺又有了改善和提升。生产模式彻底改变了过去作坊式手工操作和烟熏火燎的烧制手段,逐步走向大批量、机械化、精细化、环保化模式。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从选配料、练泥、制作、成型、装饰、釉面、烧制等工艺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在提升产品品质的同时,使得平定砂器更加突出了地方性、文化性和艺术性,更因为她独特的保健、养生等功能,体现了其实用价值。
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
平定砂器之长,有赖于其手中独有的一张王牌:高岭土和紫砂陶土。
平定制作砂器的原料高岭土、紫砂陶土、石英砂资源极为丰富。在平定境内广泛分布于冠山镇、锁簧镇、张庄镇、巨城镇、冶西镇等地。其矿石质量上乘,质地纯粹,是绝佳的优质紫砂原料。因此优质丰富的矿产资源也奠定了平定大力发展砂器、陶瓷的基础。
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古州人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创造出千百年不衰的砂器日用器物。因其材质的不同分为粗细两种,在品种上则有瓮、盆、锅、碗、瓢、壶、罐、鼎及灯盏等器物。
如今的平定砂器、陶瓷品种已经涵盖炊具、茶具、日用品、工艺品、收藏品、工业陶瓷、建筑陶瓷等各个门类几百个品种。更由于其某些不可替代的密集型手工操作,平定县将“平定砂器、陶瓷”作为平定产业转型升级的富民和潜力产业。
方兴未艾的砂陶产业
今年4月份,平定推出了一张新的文旅名片——砂陶街,这里举行的两场主题活动扩大了“砂都平定”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近年来,在平定县“富民强县”战略引导下,一批技术力量雄厚、投资力度大、起点高、生产效益良好的砂陶龙头企业纷纷兴起。通过文化传承、科技创新、技术引进等得力举措,大力发展自主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产业升级,从而带动了一批中小型砂陶企业的发展。全县紫砂手工作坊从无到有,发展起规模不等的各类紫砂企业、工作室、作坊188个,砂器、陶瓷、紫砂企业的从业人员达13000余人,产品畅销海内外,产值近5亿元。
立足经济转型升级,平定县近年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扶持砂器、陶瓷产业发展的政策。连续举办了四届“中国紫砂南宜兴·北平定”高层研讨会和四届紫砂行业职工劳动技能竞赛。同时,开通“砂都平定”高铁品牌专列,不断扩大平定紫砂品牌的影响力。
2018年出台《平定县关于扶持紫砂产业发展的办法》,2019年出台《平定县砂器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纲要》,2020年向中国轻工业协会和中国陶瓷协会申报“中国砂器之城”授名申请。同时,鼓励紫砂企业和个人参加国内各类评比比赛,先后有96人次荣获省级以上奖项。在上海建立了平定砂器健康养生食品销售推介窗口。2021年中陶协正式授予平定县“中国砂器之城”的称号。
2020年平定县出台《平定文化融合发展示范区管理办法》,以及《平定砂器文化融合发展扶持办法》。同年在本县新建路设立平定县砂器(紫砂)文化示范区。《扶持办法》规划设立500万元专项基金,对全县砂器、紫砂、陶瓷和药茶企业,在固定投资返还、泥料开发、参与国家性会展、技能培训、职称评定、房租补贴、本地高级人才外地深造等方面,给予财政奖励或者补贴。
在市场开拓方面,他们积极推进电子商务与砂陶产业结合,从南京、安徽引进电子商务合作企业,致力于借助互联网平台布局平定电子商务,打造砂淘街自己的直播基地,努力实现商家自行直播带货、销售一条龙。
曾因歌唱家郭兰英《夸土产》而闻名的平定砂器,带着平定文化自信和产业转型的使命,正重新展开振兴之旅。
本报记者郭强 通讯员李智
(责编:李琳、褚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