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很喜欢看《大宋提刑官》,最爱听何冰饰演的宋慈“骂人”。
与其说是剧作中起伏反转的悬念吸引人,不如说是故事里正邪两分、是非两辨的价值感,铿锵有力、字字珠玑,很打动人。
多年后终于又迎来何冰出演“判案”类角色,但这部《刘墉追案》,打开方式却非常不一样。
不同于严肃的正剧题材,《刘墉追案》显然是一部“戏说”式的轻喜剧。
典型的古早“戏说”式轻喜剧画风。
《刘墉追案》目前已经播出的五集内容中,插科打诨的轻喜剧内容,体量甚至可能超过了案件剧情部分。
一上场,何冰饰演的刘墉,就操着一口山东口音浓郁的普通话,和身边的侍从闲散聊天逗闷子。
这类插科打诨的内容,在剧中也多次反复出现。
更值得注意的是,剧作对君臣关系、同僚争斗等诸多内容,都是“戏说”式呈现。
刘墉装疯卖傻希望有更多的判案时间,皇上说(你再装脑子不好)“脑子不好用就拖出去坎了”,刘墉夫人威胁亲爹你不去求情我就放生了你最喜欢的鸟,诸多细节都很“戏说”。
完全是用“如果我有钱,要买两根大葱,一根吃一根浪费”的视角在写顶层人物(帝王和重臣);这样看似儿戏的态度,显然不符合观众对正剧的预期。
但这种画风,似乎承袭着《铁齿铜牙纪晓岚》等古早剧作的画风。
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剧中刘墉、和珅之间的关系,也同样有几丝相爱相杀的好看、有趣。
虽然写断案的细节很老套,写朝局的戏份很儿戏,写笑点的内容又不够好笑,但老几位之间的关系依旧显得很有张力。
刘墉、和珅这样知名的历史人物,也曾经在各路剧作中出现过,他们的忠奸属性早已经成为定势;
然而剧作没有一上来就将他们处理为“黑白死对头”模式,几进几退几场戏、打法相当有意思。
不过,虽然剧名叫“追案”,剧作里的“追案”内容却显得相当寡淡、老套。
要么,是刘墉通过棺材的重量、判断出这群哭丧之人不是出殡;
要么,是刘墉通过几个大汉的身形和吃重程度,推测出他们抬着的并不是生病的丫头。
对于见惯各路悬疑剧不断加码元素的观众来说,上述内容显然过于清汤寡水,恐怕连“悬念”都算不上。
然而《刘墉追剧》的古早戏说式画风,似乎又有着难以完全被取代的独特性。
如果说诸多剧作都在锐意求新、求突破,那么《刘墉追案》则是一部显得有些“复古”的古早画风作品。
在不习惯的人眼中看来,这或许是不进则退的毫无追求的体现;
而在喜欢这种味道的人看来,这却是亲切的下饭又熟悉的味道。
剧作虽然有何冰等一众优秀演员压阵,但恐怕不能算是什么出众的良心精品,只能说这是针对某一类“古早”受众提供的下饭轻喜剧。
和王倦《大宋少年志》以及此后的《赘婿》等轻喜剧不同,《刘墉追案》的目标受众群体、显然年纪更大更下沉。
如果你怀抱着看见又一部《大宋提刑官》式经典作品的预期来,那大概率要失望。
如果你只是想看一部“古早画风”的下饭剧,那么或许会很满意。
这类“古早画风”过时了吗?
热搜数据、豆瓣评分、各大网络平台热度等基于互联网的评断体系,未必适合《刘墉追案》这类受众群体年纪略长的剧作。
但显然,《刘墉追案》也未能如同当年的戏说乾隆、纪晓岚等剧作那般、成为现象级作品;
这大概只是古早画风的一丝余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