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年又一年,古装电视剧虽可谓如同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但电视剧质量却是良莠不齐。
除了给观剧的人提供吐槽素材外,一些不符合史实的设定也让人啼笑皆非。
下面,小印就带你看看究竟有哪些漏洞!
1.圣旨竟然有5米?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在古装电视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宫廷太监手捧一卷金灿灿的皇绫,宣读圣旨的场景。
你可别被电视剧给骗了!
圣旨的规格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在同一朝代也会不一样。长的可达5米,短的也要2米左右。
人的双臂展开约等于身高,按照古装剧里宣旨的架势,每个宣旨人的应聘标准应该都有身高2m以上吧……
假传圣旨真的可能吗?
答案当然是:不可能。
在防伪这方面,古人可谓是煞费苦心。
除去普通人难以接触到的皇绫外,圣旨还有特殊的防伪“水印”:圣旨的绢布上印满了祥云图案,所有圣旨开头的第一个字也必须写在右上角第一朵祥云上,简直要逼死强迫症。
电视剧《刘墉追案》
造假不易,用假更难!
清朝时,每逢宣旨,皇帝要在太和殿召见百官,圣旨被鸾仪卫护送几个来回,等百官行完三叩礼后,才能被当众宣读。
所以《还珠格格》里,五阿哥和尔康假传圣旨闯入天牢救人什么的,不存在的,千万别当真!
2.爱新觉罗·怼怼禛?
雍正皇帝作为近十年来古装剧的男主大热门,可谓是被塑造出了各种各样的形象:
前有唐国强《雍正王朝》,吴奇隆《步步惊心》,后有陈建斌《甄嬛传》,何晟铭《宫锁珠帘》……
正剧、穿越剧、宫斗剧、古偶剧层出不穷,为了契合剧情发展,雍正帝也有了“冷面帝王”,“痴情玛丽苏”等等人设。
历史上的雍正皇帝确实如同电视剧里的那样,在位十三年兢兢业业,励精图治。
但除此之外,雍正皇帝还是一个“毒舌男”。
大臣奏折中写道:“臣虽粉身碎骨”。
雍正朱批(怼):“不必至此”。
大臣奏折中写道:“至死以报”。
雍正朱批(怼):“何用如是”。
讽刺中带有些许直白,时而辛辣中带有一些小可爱。
现今关于雍正皇帝流传最广的朱批,便是
“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也,勉之”。
他还真是位太有个性的皇帝。
3.压根不叫皇阿玛?
小印第一次知道“皇阿玛”这个词是《还珠格格》。
以至于很多年后,每逢听见“皇阿玛”三个字,张铁林老师的脸就唰唰唰地出现了。
历代清朝的阿哥真的都称自己的父亲为“皇阿玛”吗?
其实不是。
如果你穿越回去成为阿哥格格,对着皇上来一句“皇阿玛”,可能立马要掉脑袋。
“阿玛”是清朝独有的对父亲的一种称呼,但在皇太极后到光绪前,皇室内部的某些礼仪称呼还是沿用着关外时期形成的习惯,称呼君主为“汗”。
于是,皇子公主对于自己的父皇的称呼,分别按照满语、汉语的习惯为“汗阿玛”,或者“皇父”。
“皇阿玛”这样这种“满汉结合”的叫法出现在清末很清朝晚期,也就是光绪和宣统两朝而已。
说不定你穿越回乾隆一朝,亲热的一句“皇阿玛”会被认为“不学无术”!
4.玄武早就改名了?
提起“玄武门”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玄武门事变”:天降猛男李世民弑兄杀弟,在玄武门成就霸业。
玄武门取古代“四神”中的玄武,代表北方之意。自隋朝大兴宫建立以来就一直成为历朝历代皇宫北边的门禁之一,延续了一千多年……直到另一位大帝康熙出现。
康熙皇帝名为“爱新觉罗·玄烨”,为避康熙皇帝名讳,玄武门便改名神武门。
但在很多古装剧中,依旧有将“神武门”错成为“玄武门”的情节出现。
出现这类错误,真是太不应该了!
5.肤白貌美包青天?
民间关于诸多历史人物的塑造总是按照自己的想象为他们的形象添油加醋,李逵,张飞,包拯……一个黑过一个。
于是,《包青天》系列电视剧里的几代演员饰演包拯都像脸上被涂了锅底上的灰一样,活脱脱一个非酋。
历史上的包大人没有黑肤色的基因,作为古代公务员也经历不到风吹日晒。
那么,包大人到底黑不黑?
在包大人的家谱《包公书院记》中,我们终于找到了答案。
书中记载“今睹遗像,乃清隽古雅,殊无异于人”。
意思就是说包拯不仅不黑,还是个五官端正,眉目清明的帅小伙!
现存的包大人画像,是下面这样:
跟黑一点搭不上边,甚至还有点白啊!
一身正气的包大人“被黑”,估计还是和他的职业有关,包大人上怼贪官,下怼权贵,连自己的老板宋仁宗也遭受了无差别攻击!
于是,为了把包公的形象在舞台上与白脸的奸臣区别开来,也显示他的刚正不阿和铁面无私,就把他塑造成了现在“脸黑如炭”的艺术形象。
包拯京剧形象
于是,铁面无私的包大人与刚猛忠义的张飞,耿直豁达的李逵组成了中国古代的黑脸代言人。
至于他头上的月牙,更是无从谈起,小印心想,也许那个月牙是“代表月亮消灭你”的意思吧。
6.圆脸帅哥朱元璋?
《邪不压正》中,廖凡对着明太祖朱元璋画像认祖归宗,与蓝青峰(姜文饰)双双伏地,叩拜“太爷”。
朱潜龙相貌与画像上明太祖如出一辙,都长着一张“鞋拔子脸”。
尤其当廖凡上前与太祖合影时,刻意将下巴往前顶,再加上姜文特意为画像“无中生有”的两撇小胡子,真应了台词:“太像了!一看就是亲孙子!”
历史上的朱元璋其实是“圆脸俊像”。比如这幅《明太祖坐像》:
一人两像,一正一异,这样的皇帝也许有且只有朱元璋一位。
但小印敢打赌,朱元璋在位时,肯定没人敢把他画成这样。
朱元璋的画像究竟是怎么从“圆脸俊像”变成“长脸丑像”的呢?
学术界认为,是朱元璋的儿子明成祖朱棣亲持“整容刀”,成为第一个重新塑造亲爸爸的形象的“整容师”。
明成祖试图用相学理论重新阐释开国历史,从而启动了朱元璋容貌变异的进程。
胡军饰演朱元璋
永乐年间重修的《明太祖实录》记载朱元璋“状貌奇伟异常人”,这也成为朱元璋“易容”的起点。
之后,在朱元璋新形象的构建过程中,官方与民间各自追求自己的"真实",这位开国皇帝的脸上被逐渐添加了黑子、奇骨、异形等一系列的神秘符号,他的形象与故事在传播中愈传愈奇。
7.午时三刻不问斩?
午时三刻看“砍头”可谓是电影电视剧里的常见桥段了。
然而“午时三刻”行刑,实际上是错误的,一部接着一部的电视剧却仍然承袭了这一常识性错误。
记述唐代法律典章制度沿革变迁的《唐会要》卷四十一记载:“决囚。准令。以未后者。不得至申时。如州府及诸司。已至未后者。许至来日…从之。”
意思是说行刑时间上只能在未时到申时(北京时间13时-17时),不可能规定“午时三刻”行刑。
直到明朝嘉靖皇帝,处刑时间才被提前至午时左右。
《西游记》罗庞问斩
此外,按照南北朝梁武帝时期的九十六刻制,一个时辰分为八刻:
“午初”“午初一刻”“午初二刻”“午初三刻”“午正”“午正一刻”“午正二刻”“午正三刻”。
于是,略有文化常识的古人都不太会说“午时三刻”,而这“午时三刻”恐怕是当时底层人民不计较精准时间的讹误。
8.尚方宝剑没啥用?
在影视剧中,尚方宝剑频繁出现,忠奸剧斗,势成水火,就在忠臣眼看要遭奸佞毒害的时候,一柄尚方宝剑赫然出匣:上打昏君,下斩奸臣,方才人心大快!
尚方宝剑是中国古代人治的产物,它作为专制皇权的象征、皇帝的化身、重臣的利器,最早的记载出现在汉朝,但尚方宝剑被赐予“便宜行事”的做法,是在明代万历皇帝时开始实行的。
因此,在唐宋元时代,尚方宝剑几乎不会有“上打昏君,下斩奸臣”的作用。
明代尚方宝剑的使用频率比以前任何朝代都高,规制也更加完善。
明代的尚方宝剑象征至高无上的皇权,持剑者必是皇帝最倚重信任的心腹大臣或巡按御史,具有先斩后奏、生杀予夺的超常规权力。
于是,尚方宝剑成了平民百姓对正义和忠良的寄托与期待。但正如其他任何赏赐一样,尚方宝剑的行使权力也是皇帝赋予的,只能斩奸臣,不能打昏君,且前朝的剑不能斩本朝的官。
普通百姓心中的这剂挽救封建王朝的灵丹妙药,并没有那么大的效用。
你还知道什么电视剧史实错误嘛?快在评论区交流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