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许多人重燃了对正剧的热情。之后的一年间,我们似乎一直在等待一部正剧来延续我们的热情。
前两天,当接连刷到好几个人推荐电视剧《阳光下的法庭》的朋友圈后,娱妹妹发现我们期待中的这部正剧,或许真的来了——
正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档播出的《阳光下的法庭》,顾名思义,它将镜头对准了中国的司法领域,塑造了以东方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二级大法官白雪梅为代表的法官群体,以及律师宁致远为代表的律师群体。
按照以往法治题材电视剧的惯例,案件通常是叙事的重心。而案件本身往往具有着激烈的戏剧冲突,甚至充满着杀人、阴谋的气息。
《阳光下的法庭》却不走寻常路,整个故事情节也围绕着三起案件。这三个案件却都是我们生活很常见,关注度极高的典型案件:
环境污染修复案、知识产权案、冤假错案
剧情随着案件展开,再辅以司法改革的核心内容“法官员额制度改革”制造的激烈冲突,《阳光下的法庭》的风格定位突出了一个“真”字——故事和人物形象源于现实,案件也是过去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
也许,看完上面这些内容,你或许还会有疑问——
这部现实主义正剧真的好看吗?
娱妹妹想用开场的一次庭审来告诉你答案!
一场“纪录片”式的庭审
第一集一开始,清水河环境污染责任纠纷案的第一次庭审即将开始。
受害环境污染影响的群众聚在法院门前,高喊“公正审判,还我清白”,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之后再说。
记者现场采访。
律师拖着装满案卷的行李箱出现在法院现场,装备非常专业。
排成一列的法院工作人员穿着制服步入法庭,打头的女性大法官白雪梅一袭黑色法官袍,气场十足。
人物到齐,法槌一落,开庭了。按照传统的电视剧处理方式,法庭上发生的事情只需要一笔带过,把激烈的辩论环节表现出来就行了。
《阳光下的法庭》却忠实地还原了庭审的每个细节,包括一开始报告到庭情况、对缺席审理的解释、对审判长审判员合议庭等人员的介绍、以及会与回避事项的确认等等。
这大概是中国电视剧史上最详细的庭审过程,对于我们这种从来没有经历过开庭的小老百姓来说,揭开了法院的神秘面纱,看得津津有味之余对法院和法治的敬畏心又多了几分。
你以为这就完了吗?当然不是。
在一场庭审的过程中,导演依旧采用了多线并行的叙事方式。一边唇枪舌战,另一边各种事情“搞”起来!
原告代表律师王玉芝在赶往法院的途中,遭遇车祸送医院急救,导致只有一个年轻的律师独自面对两名经验丰富的被告方律师。
看到这里,估计99%的人都跟娱妹妹一样,嗅到了些许阴谋的味道。
画面一转,到了被告方志成化工老总韩志成的办公室里,竟然他对车祸一点也不知情。
说好的反派呢?!
当然,对于一个合格的反派来说,事情绝对是要搞的。比如私底下接触审判长的教授丈夫,投资他研究的项目。
与此同时,面对咄咄逼人的被告律师,原告律师脑中不断闪回过去的画面,甚至一激动当庭质问对方“是不是还以为自己是曾经的公诉人”。剧情在这里设下了悬疑,两个律师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过去?
而老奸巨猾的被告律师非但没受影响,还提出了关键问题“滨海市环境保护联合会作为案件诉讼主体是否适格”的问题。
看到这里,娱妹妹真是大开眼界。想当初,刷港台的类似题材电视剧,法庭上只见各种唾沫星子乱飞,嘴炮特别厉害,从来没见过这种直接拿出民诉法、《环境保护法》等等法律条款,怼得人说不出话的。
不过,考虑到广大人民群众对“诉讼主体不适格”很难理解,导演还很贴心地在后面加了一场合议庭一起讨论表决这一问题的戏份。看完这些法律大咖逐条法律条款的分析解释,娱妹妹内心只有两个字,就是过瘾!
一次庭审而已,《阳光下的法庭》却装进了那么多内容,甚至连人物关系都一并介绍了——
白雪梅的丈夫是教授,正在接受被告的资金支持;
女记者的父亲是被告律师,男朋友是原告律师,似乎与被告律师还有些以前的恩怨。
肉眼可见的是,未来人物之间的主要矛盾将会发生在上面这两组人物中。十几分钟,如此大的信息量,专业又严谨的庭审过程,难怪很多人说,看完开头就再也放不下《阳光下的法庭》了!
创作之艺术
巧妙设计激化戏剧冲突
去年,党在谈及文艺创作时指出“要创作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的文艺作品”和“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进行无愧于时代的艺术创造”,高屋建瓴地指明了文艺创作方向。
简单解读一下——“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是要求文艺创作必须有配合国家大政方针和时代走向的使命感,“深入扎根人民”说的是文艺创作不能只说观点、讲结论,也要保有趣味性。
娱妹妹不禁搬出那句老话:文艺创作在来源于生活的同时,也必然将高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部分就是所谓的文艺创作的趣味性。
具体怎么做呢?总结六个字——树三讲,去三俗。就是要树立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的创作风气,自觉抵制低俗、庸俗、媚俗。
《阳光下的法庭》简直就是这六个字教科书般的实践。
在剧情设置上,《阳光下的法庭》进行了一些艺术加工,激化了戏剧冲突。比如白雪梅与丈夫之间的相处方式,为之后在知识产权案中两人的矛盾埋下了伏笔。
作为一名大法官,在家里的白雪梅也是强势的一方,她拒绝出席大部分社交场合。
大学教授丈夫很宠她,会给她做饭、送她礼物、给她拿鞋子。而日常忙碌的白雪梅甚至没时间来回应一下丈夫的小浪漫。
当她在丈夫的项目发布会上,甚至因为认出投资人正是案件的被告人而转身离开,并为此提出,希望丈夫与投资方的合作中断的要求。
一面是不可动摇的法律准绳,一面是密不可分的丈夫,女法官几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法律。
作为一个男人,面对如此强势的妻子,心中积攒的怨恨可想而知。而在知识产权涉案时,妻子依旧回避的态度,他的爆发也就在情理之中。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女记者和父亲、男友之间。
当年的冤假错案公诉人是父亲,受害方是男朋友,自己又代表着媒体的立场,这是什么爱上仇人女儿的剧情!!
其中想爱不能爱、不敢爱的纠结,也丰富了《阳光下的法庭》的剧情结构,可看性一下子就被拉高了。
最值得一提的是发生在法官员额制改革中的矛盾冲突。
作为司法改革的重要内容,员额制改革一直是其中备受争议的一个环节。
简单来说,法院建立员额制就是通过严格的考核,选拔最优秀的法官进入员额,并为他们配备法官助理、书记员等审判辅助人员,确保85%的人力资源配置到办案一线。
按照《阳光下的法庭》里的说法,入额后的法官待遇会有所提升,但是会有三分之二的现任法官无法入额,竞争在所难免。
有做了很多年办公室主任的要求入额;有年轻的助理审判员想要入额;还有做了三年行政工作的“关系户”一心入额……
特别是最后一个,亲哥哥是政fa委书ji,自己实力也不差,就是不突出,于情应该让她入额,可是于理,她没有特别突出的实绩,是不应该入额的。
在白雪梅的带动下,最终法院放弃了人情,选择了公平公正。
公平审判的精神几乎一直贯穿于电视剧里,从一开始受害者喊的口号,到白雪梅见sheng长时,sheng长含蓄地提到对涉嫌企业的关心,都反复重申了两个字——公平。
《阳光下的法庭》用艺术化的文艺创作手法,高于生活的戏剧冲突,说明了在现代法治社会里,公平正义、公平公正是颠簸不破的真理。
法治之严谨
小细节彰显大格局
作为国内首部切实以大法官视角出发的电视剧,如果法律细节没有到位,观众就会一秒出戏。
由最高法出品的《阳光下的法庭》在体现职业特征上,做得相当到位。每一个人在法庭上说出来的话都有理有据。
当然,这些“法人法语”我们外行听起来最多表扬好专业,真正震撼娱妹妹的是《阳光下的法庭》对法官服装造型的严格把控。
一丝不苟的法官袍,黑色皮鞋,搭配发型,原来国内法官的气场丝毫不亚于西方的法官。
不开庭的时候,制服衬衫,国徽,红色领带,严谨又不失亮点。
第一次看到如此真实还原中国法官形象,造型师有心了。
如果说公平是《阳光下的法庭》的内核,那么严谨一定是它的外衣。用影视表达一个个本来枯燥乏味的法律常识,将普法工作融入到戏剧语言中,《阳光下的法庭》算得上典范之作了。
再加上颜丙燕、何冰、王志飞、刘之冰等四十多位中生代演员的倾情加盟,一起为电视剧的品质保驾护航。
如果你想看看中国的法官到底是如何断案的,也可以关注一下《阳光下的法庭》,你不会失望的!